APP下载

语文有“德”

2020-12-07赖小霞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分析

赖小霞

【摘要】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塑造学生形成审美情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环节中为保障成果的全面性,应注重将德育内容与教学融合。教师让德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无痕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教学精神指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方便学生加深记忆、在理念的运行中促使学生增进对德育知识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以此,在小学生心中埋下德育的种子,让“春风”能够化为“细雨”。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德育内容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渗透;方式;分析

前言

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意识,类似于教师的“春风”滋润了成长的“花朵”。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明确文字学习的内涵,同时明确德育思想融入的重要性。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要简单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针对于不足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让科学方法能够鞭策学生的语文学习始终。进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中获取多元化、多角度的成长,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视角,生成学习能动性,净化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课堂教学目标加速实现。

一、“囧途”——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不够科学。大数据显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拥有高强的逻辑能力和洞察力,才会理解知识。德育在渗透中没有深入挖掘出上述内容的價值。导致方法与需求呈现“平行”的状态[1]。

其次,课堂内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教师会发现语文课堂中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的内容较多。与此时期学生好动心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兴趣特点不相符。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际取得的成效较差[2]。

上述问题的现实存在,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难以优化学生的思维世界。学生参与的动力不强。教师的知识讲解呈现出“一言堂”,甚至是“灌输式”的错误。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整体发展[3]。

二、“坦途”——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彰显课文色彩,渗透德育内容

课文是教师完成教学的依据。也是介绍相关重点知识的最佳辅助性工具。因此,在德育思想融入和渗透的实践环节中也应基于课文中的不同内容促进学生思考。进而,让德育渗透的实践环节更加无痕。同时,在潜移默化的文章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形成。

例如:在课文《司马光》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很难理解文章表述的主要思想意识,仅以故事的阅读和趣味性的学习为主。但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面对紧急事件不恐慌、寻求办法的态度,也要增进学生的自救能力。借此,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方式,让《司马光》的故事再次呈现于课堂中。如:将一个塑料的水桶带入到班级中代表水缸;将水桶中装满海洋球代表水;一名学生站在水桶中模拟小孩掉进水桶的场景。情景再现的形式会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帮助水缸中的小孩寻求方法,达到思考的目标。进而,培养学生的上述精神,实现教学与德育的渗透融合。

(二)延伸至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

语文课堂教学若想与德育知识融合就要延伸至生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基础魅力。在实际研究中教师会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事件实际上是语文课文的有力体现。因此,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完成不同课文知识的学习。基于小学生体会亲情能力较弱、感恩思想较为薄弱、甚至抗拒父母管理的现象,要融合至生活完成课文的学习。以此,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爱。

例如:在课文《慈母情深》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延伸至生活。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默默付出、以及母亲都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回忆会焕发出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学生在进行故事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其配备不同的轻音乐,让音乐烘托环境氛围。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其成果就会逐步向夯实领域发展。此外,通过亲情的呈现方式,让课文与生活切合,也为德育思想的融入提供了空间。

(三)传承经典,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文课堂中会涉及到不同的古诗。实际上古诗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此外,语文课堂中涉及到的课文也会潜移默化的介绍一定的儒家思想文化。上述内容均与经典相融合,体现了祖国在发展进程下获取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借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价值观。

例如:借助语文课堂中的不同古诗,让学生探索诗人在不同环境的背景下作品的不同特点。如:在《元日》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古诗探索为基调,寻找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下最著名的诗人、以及其代表作品。此外,在课文《两小儿辩日》教学结束之后,文章中实际涉及到了儒家文化中不知为不知的思想意识,展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可以以文化为载体,以儒家精髓思想的探究为基调,让学生了解传统内容、主动学习经典文化。进而,促使学生增进对祖国的了解,让其自豪意识得以形成,爱国思想更加夯实。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学科的重要性。同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会有助于让正确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德育会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也会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看遍花开”。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主动于德育思想的融合会让学生形成正确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学生的成长中伴随着健康的心理能够让最基础教育时期的花朵得到得益于水的滋润。借此,静待花开,促使学生获取综合成长。

[参考文献]

[1]深研课程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恒远小学人教版教材课程思政工作简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2):81.

[2]褚娜,何善亮.何以“诗美”塑“人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33-135.

[3]张晓杰.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以一、二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213-214.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回头潮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