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信任半径有多大

2020-12-07

时代邮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社交圈通讯录大侠

我跟“大侠”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宾馆的大堂。此前,我们是一个大群的群友,好些人其实都不真的认识,只在群里海阔天空地“胡聊”。我读过“大侠”不少文章,看他一天“随手”写三篇,并且篇篇不差时,差点儿哭晕在厕所。

类似的线上群往往也会有线下活动。不过我发现,好些线上聊得热火朝天的人,真正见了却很漠然,远没隐藏真容时来得鲜活生动。当神采飞扬的想象变成寻常平淡的寒暄,陌生或者无趣就会像一堵墙隔在眼前。所以很多时候,我宁愿选择不相见,而在指尖上飞快而欢喜地盲聊。

不过,好奇还是让我伸手推开了墙。去“大侠”的城市出差,忐忑而带着些许期待发出邀请。“大侠”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我匆忙下楼来,在一堆人里一眼就认出那个低头看书的家伙就是他。憨憨一笑,仿佛早已相识,真没白做许久的微信好友。

每个人的微信通讯录都在更改,加入更多的人,删除太久没联系者,整理、归类、清除。它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变化。当有人想要加为好友,你在通过认证时,会给Ta怎样的权限?是只许聊天,还是可以看你的朋友圈,一起微信运动?

有人粗枝大叶,既然都是“朋友”了,还区分什么?有人细加斟酌,在通过的同时,顺手分了组,家人,朋友,同事……清清楚楚。为什么你只想同某些人聊天,却愿意另外一些人加入“朋友圈”?既然是“朋友圈”认证,为什么又把一些人挡在“圈外”?

没错,朋友圈越来越不像“朋友”,它已经从熟人圈变成了社交圈。对于我们而言,社交的概念不是简·奥斯汀客厅里,那些个表姐表哥,表姑表姨;也不是曾经的同学、同事,旅行时遇见的新知;他可能是你未曾去过之处的一位不知底细的陌生人。

谁都会亲疏有别,喜欢一些人,讨厌另一些人。只不过,当朋友圈变成社交圈时,个人的好恶变得不那么重要,尽管你可以选择别人,也可以被他人选择,但当“朋友圈”作为一种通讯录而存在时,这样的选择是不是还有必要?

对于社交而言,信任比喜欢更重要。生物学家说,人会“本能”地相信别人,当然,这种本能建立于“以牙还牙”的博弈基础上。同人交往,选择信任别人,是最省事的方式;欺骗的存在,又让我们在信任之时格外小心。安全感强的人,往往更容易相信别人,而安全感又源于你的自信心,以及你对事情把握程度。一件事,如果你能掌控,就会信心满满,更多地信任对方。

我们更多地相信熟人而非陌生人,一般情况下,不会屏蔽亲友;我们对不那么熟悉的人心存芥蒂,于是,小心地选择朋友圈的权限。虽然网络无限制地扩充了朋友圈,可决定你生活方式的,不是朋友圈半径而是信任半径。

当你的信任半径只抵达亲朋好友时,你生活在他们中间;当你的信任半径延展至陌生人时,你生活在素昧平生的人群中,彼此相交又如此陌生。社会性动物的亲密本性,会让我们把陌生人变成熟人,在扩大自己信任半径的同时,赢得更多亲近和安全。

当我和陌生的“大侠”相见如欢之后,他真正成了朋友圈的熟人,我的信任半径也因为又一个远在异地的朋友而扩展。

猜你喜欢

社交圈通讯录大侠
新语
本期石友通讯录
数字社交圈里的白酒“新消费”
通讯录
本期石友通讯录
黑熊大侠
美食通讯录
三角龙教你做大侠
基于社交圈的信息分享策略研究*
绝世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