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音乐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作用

2020-12-06付丽莎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民间教学内容音乐

付丽莎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20003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是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现今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的关键所在,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目前,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比较缺乏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特色的民族音乐素材,如何将民间音乐融入到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成为必要的考量,合理地运用民间音乐教学,是提升高校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分析

视唱练耳在我国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涵盖视唱、练耳、乐理等基本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一门知识结构相互渗透、多学科交叉结合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视唱练耳课程主要依赖于听觉进行学习和训练,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技能训练。目前,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主要是借鉴模仿的是西方的教学理念和内容。视唱条目中占有较大篇幅,主要是欧洲大小调风格旋律,视唱教材内容大部分是欧洲的一些国家民歌、著名作曲家作品主题、针对性练习曲等,也有少量中国各地民歌、中国作曲家作品主题的民间音乐内容。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上课时,教师以钢琴为教具,让学生进行听写或者唱谱,学生的学习素材较为单一。近些年,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许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入学前接受的大多只是视唱练耳应试培训。部分学生入学后,感觉视唱练耳学科难度较大,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自己的接受能力不匹配,有些同学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视唱练耳教学题材的多元化,应该增进视唱练耳的趣味性和民族性,将高校所在地、学生熟悉的民间音乐融入到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完成的难度,在传承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促进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在学生不想学、学不会与想学、学得会之间取其平衡。

二、民间音乐融入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作用

民间音乐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是一种可彰显民族独特文化的艺术形式,创作于民间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我国文化内涵的呈现,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戏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等。题材多种多样,有表达青年男女爱恋之情的歌曲、表现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歌曲、描绘神话传说的歌曲、讴歌历史人物的歌曲、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歌曲,是一种大众文化。音乐是一门极具包容性的学科。目前,由于大量沿用西方教学素材,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缺少对于民间特色的音乐的推广和发展。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情况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音乐事业格局的发展,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将民间音乐融入到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不但能够丰富视唱练耳教学内容,还能促进民间音乐的发展,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目前,高校视唱练耳所习内容主要是按照十二平均律展开训练,以欧洲风格内容为主。当学生参加工作之后,一旦遇到中国风格的作品,就不能较好地把握,往往只是熟练大小调风格。我国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学生参与音乐工作时,大部分接触的还是中国风格的作品,导致他们会遇到运用中的困难,难以准确地演绎中国风格,限制了学生音乐事业的发展。

传统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模式阻碍了民间音乐的发展。从世界音乐历史来看,很多知名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和素材都来自于本土民间音乐。因此,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应融入民间音乐,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架构,在对外来音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民间特色融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如将二胡、琵琶、古筝等民间特色乐器融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不断促进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实现古今相结合的目的。中国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间音乐,只有以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不断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理念、作曲技法,才能创作出具有高艺术水准的中国音乐,符合时代与世界文化的要求。

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高校音乐教育代表着国家音乐的主流发展方向。长期以来,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西方音乐占据了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民间音乐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教学内容枯燥。因此在视唱练耳中融入民间音乐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将民间音乐融入到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理念,让学生与民间音乐近距离接触,可以让学生发现民间音乐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间音乐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以民间音乐为基础是我国音乐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民间音乐是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最佳素材,在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融入民间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发展的重要措施,能够促进民间音乐的发展,提升高校视唱练耳教学质量。

(一)注重学生的感知能力,深刻把握教学内容

我国民间音乐具有独到的优点和长处,音乐结构短小、和声清晰、内容朴实并贴近生活,但民间音乐感染力和表现力不足。因此,一方面,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借鉴西方优秀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应用民间音乐元素,增强学生对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理解学习和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主动将一些民间音乐内容加入到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开发,突出民族调性的常用音程训练,让学生对民间音乐有感官的把握。常用的音程是构成调式的重要部分,应当着重加强五声、七声调式调内音程与度数的联系。如:陕北民歌中的小调多使用三度音程。通过具体的民间音乐引入,在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视唱练耳内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使教学内容更加富有趣味性。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特征,将民间音乐的节奏引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感觉上找出节奏和旋律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到各地的生活习俗。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突出对民间音乐特色的把握,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如视唱练耳教学中,将部分民间音乐试用首调唱法的方法,使学生结合首调的曲调,对固定调具有更加充分的认知,从而形成首调与固定调读谱的熟练性切换。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切题的教学环境

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对于民间音乐的审美,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理解。因此,将民间音乐融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切题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在课前准备中,应精心收集音视频和图片素材、民族和地方习俗和轶闻等。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营造切题的教学环境,采用“音乐视听、曲谱视唱、风格模仿”的教学策略。如应鼓励学生对曲目的风格、节奏、旋律和调式等进行讨论,不设标准答案,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民间音乐的氛围中;最后教师归纳和总结陈述,促使学生在感情上和技术上得到共情与提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民族乐器演奏,如冬不拉、马头琴等,为民间音乐融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营造切题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民间音乐的风格和韵味,改变视唱练耳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模式。如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立体和流动的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为了提升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感受力和认知,选择少数民族原有的乐器对学生播放少数民族音乐等。教师可以按照声乐和器乐两个类别划分民间音乐曲目,器乐可以让相关器乐专业的同学演奏;声乐可以邀请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演唱,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三)增强多声思维训练,提升教学素养

在利用民间音乐进行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教师应以单声部为主,辅以多声部的方式,对学生五声调式进行培养,促使他们对多声部的分析与把控能力的提升,增强他们对音程的音高关系和声响感受的强化。为了加深他们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应增强多声思维训练。如分声部的训练方法主要训练学生节音高、调式调性、旋律等音乐元素的分辨聆听,让学生积极主动加人到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民间音乐,教师应增强自身对民间音乐的了解,利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到民族特色浓厚的地区感受民间音乐的风情和韵味。如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加深他们对民间音乐内涵和灵魂的了解。教师可以邀请民间音乐家、艺人等来到音乐课堂,让真正的民间音乐在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促进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我国视唱练耳教学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但随着全球化不断地深入发展,民间音乐将体现在音乐教学、音乐实践、音乐评价等音乐活动中,将民间音乐融入到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已经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增加更多民间音乐,需要相关专家、学者、音乐教育工作者等各界人士携手合作,不懈努力,才能促使民间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教学内容音乐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音乐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