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20-12-06陈姝羽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节奏课程标准知识点

陈姝羽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音乐由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构成。旋律、和声都离不开节奏,节奏是最原本的音乐。教授业余或是专业学生,都应从节奏开始让学生了解音乐性,普及音乐教育最有效的阶段是小学,课程标准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改革。

一、小学音乐教育历史回顾

随着20世纪初封建统治势力的消亡,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开始萌芽。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提倡“中体西用”的教学理念,新学制取代科举制,1909年颁布《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承袭西方音乐教育中一种唱歌教学模式的学堂乐歌开始。在1923年6月拟定的 《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提出详细课程内容、评价标准等,如第五学年掌握普通应用的强弱、快慢、省略记号;划分初级、高级乐理等。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学校教学主要借鉴西方教育理念,重视音乐基础知识的培养。

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中,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文化教育政策”中明确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性质与方向,从中借鉴苏联的教育经验,关注施教从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规律出发,使学科教育具有科学性。可以看出,这时期更注重音乐的民族性、教学的科学性,虽后期出现“民族性音乐极端化”等问题,却为学校音乐教育体制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学校音乐教育有了新的开始。1979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指出,美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分别于2001年颁布《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后者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出,时至今日我国音乐课程标准已较完善,课程目标明确。

回顾20世纪至今,“音乐课程标准”涵盖的内容不断完善。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地区、文化差异,许多教师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出现如教师过于重视技能培养,使学生学习产生困难、厌烦的心理;应试教育背景下,音乐课程实施不到位,课时不足;政策理解不足,从过度音乐技能知识培养向过度美育教育观转变,导致学生五音不全、不识谱等问题。忽略国情、学校政策等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在音乐知识与音乐审美培养之间,首先明确音乐雏形,将繁化简,学生掌握好音乐中最核心的部分、最简单的部分,才能更有效地去学会感受音乐性、理解音乐,提升自身审美水平。而音乐的雏形是节奏。

二、节奏的重要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叙述了“节奏指乐音时值是有组织的顺序,是时值各要素——节拍、重音、休止等相互关系的结合。强弱、快慢、松紧是节奏的决定因素,其作用是把乐音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体现某种乐思”。在音乐美学家、评论家汉斯力克认为,“在自然界中没有旋律,也没有和声,唯有负载着这两种要素的第三种要素——节奏”。两者都表明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广义的概念,节奏则是“运动的节律”,包括一切协调、平衡的律动,它是一种客观物理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音乐的“节奏感”;狭义的节奏则是音符时值的长短,不同时值的音按照一定规律加以组织,形成节奏,为音乐赋予鲜明的特征。其实,节奏既是主体又是载体,与音乐中其诸因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使节奏律动稳定和反复进行下去的是节拍,通常决定着曲目的整体速度,如一小节中均匀的八分节奏在2/4拍与4/4拍相比,2/4更短促、轻快,因为节拍有着固定的强弱规律,在4/4拍中第二个强拍是次强,使同样的节奏在4/4拍中显得乐句更绵长,乐曲风格更舒缓。当然,这里只是普遍规律,演奏同时还需参见作曲家标记的音乐术语。

节奏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速度,其快慢决定着节奏的表现力,如《小星星》这首歌曲,一样的节拍、节奏、旋律、歌词,但在Lento(慢板40)与Allegretto(小快板108)中演奏,表现性完全不同,后者更显欢快、活泼、稚趣。

使节奏中个别音被强调的是重音,赋予节奏语言的抑扬顿挫特点,在音乐家的二度创作中常为表达某种情感而使用。如廖昌永先生唱的《多情的土地》版本将这句中“山”弱拍处理为重音,以强调“山脊”一词,表达对这片土地的回忆。

使节奏具有一定规律及特征的形态是节奏型,其决定着音乐的整体风格。如维吾尔族常用;摇滚乐常用;波兰舞曲常用等,展现独特的音乐风格。

节奏如同人的骨架,人需要与五脏六腑、血管、皮肤、意识等组合,形成一个独具个性的人,节奏亦如此,承载着音乐中节拍、速度、重音、节奏型等诸多要素,形成独特性的音乐。虽许多人将旋律视为音乐的灵魂,但没有节奏的支撑,也难以构成一个独立要素。笔者认为,节奏即音乐框架,也是教学目标下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知识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板块。在《课程标准》中也不断强调要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双基”培养,认为掌握音乐知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表演和感受音乐。所以,节奏教学在音乐课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学生学习音乐具有导向作用。

三、节奏教学策略

科学的方法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说许多教师有节奏重要性的意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节奏教学板块只粗略带过,教学生机械简单打拍,导致学生现学现忘、没有兴趣等。其实,在国外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提出了许多科学的节奏教学策略建议。

体态律动让学生感受节奏速度的变化,如抛沙袋和气球的活动,学生在抛掷不同物体过程中,体验动作和空间距离的关系,感受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时值,随后学生抛沙袋时教师摇动铃鼓打拍和托气球时教师敲击三角铁打拍,让学生感受时值快慢转换为自主判断其时值长短。此教学过程使学生能通过肢体自我控制节奏、感知节奏,从游戏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声势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节奏强弱的变化,如教师分别播放小火车行走的声音和小马走路的声音,并演示小火车的节奏和小马的节奏,提问“小火车的声音强弱与小马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小马的第三个音更强”,教师再问“我们用左脚重右脚轻的方式模仿一下小火车行走的节奏”,学生(左右右右),教师“我们再来模仿一下小马走路的节奏”,学生(左右左右)……此过程通过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从听觉上对比强弱变化规律,肢体感知加深对声音强弱知识点的记忆。

由此可见,科学的节奏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听觉、感觉、视觉上理解音乐中抽象的知识点,将旧知识提取并与新知识同化,从而增强新知识的记忆。节奏教学策略还有许多,如在匈牙利教学中常使用艾米里-约瑟夫·契夫的节奏读音体系;也有学者提出利用iPad在电子游戏中强化其新知识点,提升学习兴趣,在玩中学,达到教学目的。笔者认为,音乐中节奏是凸显音乐表现性的因素之一,又是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板块,然而科学的节奏教学对学生感知、分辨、掌握、创新音乐的音乐性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作为音乐启蒙重要阶段,“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音乐审美功能、民族性功能、创新性功能等,却由于一些教师概念偏差、理论认知不足、上课枯燥乏味等,导致学生对音乐课意识性不强、音乐理论知识一概不清等问题出现。笔者认为,音乐课中有很多板块,如课程导入、唱歌教学、欣赏教学、知识拓展等,都离不开节奏教学环节。虽说节奏教学是一个小的知识目标,但却是音乐知识中易掌握、易创新、易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知识点。教师如具备科学的教学策略,将乏味的知识点用听、视、说、感利用游戏等方式,教学过程使学生为主导代替教师为主导机械式梳理知识点的传统式教学模式,不仅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游戏活动的氛围,发挥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审美水平、合作精神等,也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相符。所以,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希望本文中提及的节奏教学的科学性,能为教师提供一些技能方面的指导,但小学是一个“最近发展区”的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情况相对复杂多样,不同的教学方式还需与学生现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心理结构相结合,从而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节奏课程标准知识点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轻快漫舞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