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2020-12-06林英碧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器乐心理素质专业课程

林英碧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肇庆 526040)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主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等紧密相关,而综合素质教育为近年来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面对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以音乐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入多媒体软件或新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公共音乐课、音乐表演实践的创新教育,不仅可以大大推动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与熟练,而且能够培养音乐实践参与中的艺术审美、文化素养,从而保证学生音乐演唱、器乐演奏及舞台表演的综合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培养涵盖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大学生具备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是其在音乐课程学习、社会就业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重要因素。由于部分大学生刚刚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在思想意识、心理素质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对经济社会、音乐行业的清楚认知,因而有必要通过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形成端正的音乐学习态度、人生价值观念。

(二)音乐专业理论素养

音乐专业理论知识涵盖了不同音乐的发展历史、声乐理论、演唱技巧、器乐演奏方式等内容,通常情况下某一音乐专业会围绕一种音乐类型,向学生介绍有关声乐理论、音乐演唱及器乐演奏的技巧,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专业知识考试的任务,又可以为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供指导,进而保证大学生对多元化音乐专业理论的掌握与应用。

(三)音乐实践技能素质

高校对学生音乐学习实践技能的培养是指加强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中,自身的专业理论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技能。教师会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音乐演唱、器乐演奏及舞蹈表演实践,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课下表演,真正做到理论知识的学以至用与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在重复性音乐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四)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

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仅仅在于基础音乐理论、实践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音乐演唱或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能力、文化传播能力,以及开展音乐理论实践的创新行为。只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素质、情感表达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尊重音乐、传播音乐文化,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综合性音乐人才。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就业能力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以专业教材知识为根本的内容教育,主要通过音乐基础理论、乐段演奏或演唱实践的教学,使学生逐渐掌握音乐专业表演技能、器乐演奏或演唱能力。所以依托现有的《音乐基础理论》《西方音乐史导学》《中国音乐简史》《和声学教程》等教材,对不同音乐基础的学生进行学科音乐理论、声乐演唱或演奏实践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作品基础乐理认知、理解与吸收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音乐专业素养、演唱或演奏技能,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剧创编、音乐内容改编的创造性思维,完成音乐作品、现场演出等表演的生动演绎,从而保证多数学生在专业音乐知识学习后能够顺利就业。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提升

音乐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并不是传统“讲授式”的思想政治内容说教,而是将音乐片段或剧目中存在的思想价值观念、艺术审美等,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或器乐演奏传达给学生,使之潜移默化接受正确价值观、高尚人格的熏陶,进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观念、音乐审美与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如当下我国各地区高校在音乐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组织过程中,通常将音乐人才学习态度、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放在后面,重视以音乐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逐步参与到专业理论知识、课堂实践的学习中。之后由教师主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展开音乐中声乐技巧、审美理念的探讨,学生在完成音乐课程内容的合作实践后,专业音乐知识学习的综合能力将得到大大提升。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音乐交际能力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多种音乐理论知识、演唱或表演内容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内在气质与音乐交际能力。因而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不同音乐发展历史、声乐演唱技巧、器乐演奏方式等教学内容的组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声乐学习状况以及不足之处。之后再引导学生展开某一方面的强化学习,逐渐提高学生音乐训练、乐段表演实践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重复性的音乐知识、演唱或演奏学习中敢于直面困难。以乐器作为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不同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进行乐曲演奏合作,有助于学生提高社会交际能力、音乐集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三、高校音乐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知识体系设置过于空泛化

由于多数教师在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以音乐教材为指导,对每节课、每单元的教学知识进行组织设计,因此不少院校音乐教学都出现教育内容假、大、空的问题,既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理论性过强,缺乏有效的专业技能实践。

(二)音乐学科的教学方式单一陈旧

“讲授式”音乐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在不同音乐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仍占据主流,虽然音乐教师采取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相结合的网络化教学,但缺乏教学情境创设、缺少师生互动交流等问题,对学生基础声乐理论、乐理实践的学习产生制约。教师忽略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音乐学习状况差异,采取统一化的“大课教学”,导致学生在音乐课程内容的认知、实践训练与掌握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认知障碍或理解偏差,由此造成音乐课程教学质量较差。

四、综合能力培养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

(一)构建“一主多辅”的音乐教学体系,注重专业理论内容的应用性

在现有高校音乐课程课时的限制下,教师应围绕不同音乐教材的大纲要求,以及不同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现状,建立“一主多辅”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一方面运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的网络设备,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或音频等数字化载体,向学生介绍每节课要学习的具体专业理论,使其深入理解不同音乐类型的发展历史、乐理知识和音乐风格;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材案例、课外教学案例等辅助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中的音乐演唱、器乐演奏实践,融合基础声乐知识到演唱技巧、演奏技巧之中,以保证音乐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性。

(二)革新单一化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互动交流能力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交际能力,是社会企业对其演唱或演奏实践的重要要求,也是学生在音乐表演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因素。这一情况下,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育,要革新传统单一化的“讲授式”课程教学方法,创设具有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以某一“音乐专题”的疑问问题,引入本节课讲授的音乐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音乐交流的积极性。之后在校内音乐室、校外音乐表演实践平台,由教师主导开展一系列的乐段演唱、器乐演奏实践活动,以不断锤炼学生面对现场演出时的心理素质,提升音乐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最后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音乐专业学者、音乐演员开展知识经验讲座,向学生传授自身的演唱或表演经验,或者观看与指导学生的乐曲演唱、器乐演奏,以此逐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素质、表演实践自信心。

(三)加强音乐专业课程思想价值观教学,提升学生音乐审美和人文素养

不同类型音乐内容的演唱、器乐演奏,根本目的在于文化内涵、人文情感的传达与传播,在广大受众的心与心之间架起音乐沟通的桥梁。因此通过以公共音乐必修课为基础,教师可以围绕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理念教育等目标,选择合适的音乐乐段、器乐演奏内容,进行多元化音乐价值观念、艺术审美的教学,以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开拓其音乐鉴赏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艺术审美理念,这样才能使受众从音乐表演中感受到乐曲美、情感美和人文美。如教师可以将《黄河大合唱》,作为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向学生介绍音乐创作背景、歌词涵义及中心思想,带领学生演唱《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乐段,以丰富艺术感染力引发学生的集体共鸣,培养其在音乐创作、演唱或演奏的高尚品质、健全人格,最终实现学生音乐专业实践技能、音乐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五、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社会企业在人才选择中关注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学生未来就业发展。因此从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入手,对音乐专业理论、演唱或演奏实践的教学模式作出改革创新,可以在完成基本音乐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推动学生音乐实践心理素质、艺术审美能力与社会交流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器乐心理素质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