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音乐院校复调音乐教学观

2020-12-06周怡杉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学时建构主义旋律

周怡杉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在高校音乐师范教育中,复调基础教学一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处于整个音乐理论教育体系的中间阶段,既容易被忽视,也容易被误解。复调既不像“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等学科,从基础知识入手,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不高;也不如“配器学”“作曲法”等学科,教学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即使是与自己的同胞兄弟“和声学”相比,也因为影响力和实际应用范围远远不及,而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复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复调?是否它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一、“复调”学科性质与学时设置

《复调音乐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龚晓婷著)对“复调”的定义是指主要运用对位法(Couterpoint)写作的,具有多重相对独立意义的旋律,彼此又相互配合的多声部音乐作品。复调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要教会学生分析、构写复调音乐。复调与和声不同,它更强调横向思维,即旋律线条的独立性,并试图在多声部旋律中寻求独立与和谐的平衡点。

音乐理论性的学习的整个阶段,从认识音的性质,到音高、音程、和弦、和声为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还只是音乐创作的“材料准备”阶段。直到复调,才开始真正进行音乐中最重要的元素——旋律的写作。不仅仅是单旋律,而且在和声规则指导下的多旋律的写作。换句话说,之前大家都只是在热身,熟悉操作手法,从复调开始,才真正走进音乐的“工作车间”,开始“生产”音乐。

当然,有人会认为,没有复调基础,不也可以学习作曲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写几句旋律,写一首歌曲,甚至一首独奏小品的话,有没有相关复调知识,都不是什么问题。一旦涉及规模较大的作品,就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了。譬如完成一件大工程,你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它们逐个完备,还要考虑到不同因素之间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对于音乐写作来说,就是从单声部思维上升到了多声部思维,这种升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复调知识,不具备纵横交织的复调思维,恐怕是无法驾驭的。

因此,复调成为了音乐理论学习中的必修课,不论是作曲专业,还是音乐表演专业,都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复调课程的设置,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时长度、教学内容上,大约分两类。

(1)作曲专业、音响导演专业,学时一般为一年到一年半。教学内容一般为复调音乐传统技法写作(对位法)、复调音乐发展史、复调技法、复调音乐结构等。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运用对位法,进行简单二到三声部的复调旋律构写,以及小型复调体裁音乐的创作,并能够对大型音乐作品中的复调结构进行思考分析。

(2)音乐师范、音乐表演专业,学时一般为半年到一年。因为学时过短,一般只能对复调音乐的历史、复调技法和体裁简单了解,进行少量的对位法写作训练。学习结束后,学生可初步掌握复调音乐的基本理论,具备复调音乐的简单分析能力,并能将之作用于音乐教育、音乐演奏时的协调与掌控。

如此设置,除了显而易见的时间方面的不足以外,更大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质量”却是参差不齐的。这里的“质量”主要指对于音乐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基本乐理知识学的很牢固,和声规则掌握的也很好,在学习复调的时候就能轻易上手,游刃有余;有的学生,开始做复调对位题了,却发现对谱表不熟悉,音程数不清楚,甚至不明白什么是终止式,更不用说同时考虑纵向和声法则,以及横向旋律写作规范了。这样的情况,在大多数音乐院校中都是常态,老师不可能再花时间将各个学生的知识点一一补足,加上复调课程的课时设置时间过短,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师教得满头大汗,学生学得一头雾水。

对于音乐院校复调教学问题的研究,国内的相关论文,总爱指责“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而解决方案则动辄就是改革、创新。似乎理论教学已是“众矢之的”,人人喊打。且不说其他学科,单就复调中的对位法写作来说,条条框框的规则多到数不胜数,稍不留神就会“违规”。这些所谓的“理论”,本就是几百年来无数伟大作曲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知识,说改革就改革,说创新就创新了?著名作曲家,“十二音体系”的发明者——勋伯格,可以算是音乐史“改革创新”榜单上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他将延绵使用了几百年的大小调和声体系完全打破,建立了以半音为单位的音调循环写作系统,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也鲜有人能够接受和喜爱。如此“离经叛道”的作曲家,却对复调对位法中最古老的五类基本对位,做了极其严谨和详细的演绎和说明,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则要求练习。这又是为什么呢?

歌德曾经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是没有不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由此可知,勋伯格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十二音体系”,正是因为他对于传统音乐体系的充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认识”的结果。因此,复调音乐的学习必须有,也必须重视。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复调教学观

复调必须要学,但是学时短,学生情况复杂,学习内容枯燥繁杂,该如何才能解决呢?学习的问题,就要用认知理论来解决。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图示”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个体对世界的直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示的形成和变化需要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过程。

同化,指个体感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并将接纳入头脑中,与原有的图示进行比较、接纳,从而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顺化,指个体为了适应特定刺激情景,而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的过程。当新输入的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图示无法进行同化的时候,个体会对原有的图示进行修改,甚至重建,以使之得到顺化。

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的调节机制,将自身的认知从一个状态平稳过渡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

从以上三个过程,不难看出,建构主义更关注的是学习者,也就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习观,也将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作为“学习”的主要关注方面。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教学的过程,应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只不过,教师要将角色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者”“传授者”,转换为“帮助者”“协助者”。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抛出问题,由学生自己,或多人协作,完成学习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假设、验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及时沟通,学生在“同化”以及“顺化”的过程当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及时向老师反馈,老师通过学生反馈的情况,才能了解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图示”,找出与现有“图示”之间的差别与不足,协助学生完成“平衡过渡”的吸收与建构过程。

将建构主义学习观运用到复调音乐教学中,就能发现很多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叶思敏,在《音乐艺术》上曾发表过一篇《对我国复调教学的一些思考》,她指出复调音乐教学中的学时短、学生情况复杂的问题,建议将复调学习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附中、本科、研究生三阶段。其中附中阶段,因学生的思考能力尚且不足,对于复调的学习以感性经验的积累为主;到了本科阶段,就可以进入到系统的理论学习,以及写作输出,了解复调含义,并掌握复调思维;在研究生阶段,要求学生具备有更多的思辨能力,更深层次的研究复调的来龙去脉,以及作曲家的思维模式,并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营造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体系,以及良好的“教”“学”衔接、互动过程,短期内恐难实现。但作为学生,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将复调学习融入到自己的整个音乐学习生涯中,并且能及时与自己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那么他将能够在复调音乐学习中很快适应规则,并在老师的协助下,很好地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复调能力。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的刘奇副教授,与2017年9月在BB教学网络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建设了“复调”核心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体系,并在她的《网络复调课程建设中分级化构建的探索》一文中,详细说明了课程的操作模式和教学特色。复调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被设计成了不同级别的模块,并运用“闯关”式的分级管理方法,根据所获得的学生“大数据”来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现代网络教学技术高度融合的一个范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网络平台上“答题闯关”,发现不足,并反馈给老师,老师则会根据学生的大数据情况进行辅导帮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三、结语

复调音乐,是非常复杂的一门课程,不仅是因为学科内容本身规则繁杂,还在于复调思维的培养与运用。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思维模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勤恳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多与学生沟通,多关注学生的个体情况,结合建构主义学习观,调整教学模式。在这个强调“多元化”的社会,多线条思维的“复调”模式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信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复调教学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学时建构主义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