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声乐社团教学之根本所在
——练声

2020-12-06胡菁华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胸腔吸气气息

胡菁华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

一、练声的目的

练声是唱好歌曲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只是“开开嗓子”那么简单。歌曲演唱是对声音有着极高的要求的,但如果天生嗓音条件不是特别优越的人几乎是不可能做到一步登天的,必须通过勤奋、正确和科学的发声训练,以此慢慢学会把控自己的声音,学会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最终能够学会熟练地运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唱发出想要的声音,让歌唱者协调自己的发声器官来达到最好的歌唱状态。而练声训练的成熟,也会使歌唱更上一层楼。由此可以看出,练声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在进行歌曲的演唱时能够改变平日里的发声惯性状态,从而灵活自如地切换成能够完成歌唱表演的发声状态,这绝不是简单的“亮几嗓子”“开开嗓子”而已。

二、了解身体器官

学习歌唱之前,首先要做的事是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练习声乐主要是通过四个主要功能的通力合作来完成的,它们分别承担着呼吸、发音、共鸣和咬字的功能。在生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以此类推,身体的发声器官就好比是歌曲演唱中的物质基础,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协调和牢固时,上层建筑、在此也就是歌曲演唱,才能更加美妙动人。

三、气息训练

在现实生活中,呼吸是活着的标志之一;在声乐艺术中,呼吸是歌曲演唱的灵魂之一。失去了正确的气息支持,就不能真正唱出完美的乐句,很多人在歌唱的时候,会出现不能用一口气唱完一句话的情况,这就是气息不足的表现,往往这类人在唱较长乐句时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就是没能正确、有效运用呼吸方法所致。气息把控在声乐演唱中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练习歌唱中的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在平日的生活中大家一般是采用下意识的鼻腔呼吸,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只是身体最原始的循环。但平常呼吸时,吸气的量较少,吸进去的位置也比较浅,整个呼吸完成过程大概三秒左右,但这种呼吸方法不能用于歌唱。在歌唱时的呼吸吸气量比较多,吸进去的位置也比较深,吸气能够明显感觉到腰往外扩张,并且要保持住,有支撑点,后背也要带上力量,一次呼吸往往长达十几秒钟。歌唱时会遇到高音低音和强拍弱拍以及他们组合过后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但面对这些情况,不能单单只依赖嗓子,而是要通过自如地运用气息来完成音乐演唱中的“挑战”。一定要注意每次换气时都要将空气吸到底,这样演唱出来的声音才够稳定,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声靠气传”。

吸气。在脑海中想象自己前面正放着一束芬芳的玫瑰,而你俯下身子用力地深吸了一口花香,这种有意志努力参与的就是歌唱的吸气,这样的吸气才足够深。吸气时还要注意,嘴巴和鼻腔要同时进行吸气,吸进去的气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胸口甚至口腔里。吸气以后要保持住,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

呼气。呼气时请注意合理利用横膈膜发力,保持刚刚吸气时所感受到的腰腹部膨胀、气息沉到丹田的位置后,再开始匀速和缓慢地吐气。

第一种方法。可以拿一张餐巾纸,距离它4-6CM,吸气后保持一下,然后用嘴吹气使之下端飘起来

第二种方法。拿出一只燃烧的蜡烛,将嘴巴撅成圆形对着火苗慢慢地发英文中“U”这个音,倘若烛中的火苗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熄灭但不倒下,就证明你发出气息的方式是正确的。

活动一。慢吸慢吐,快吸快吐,快吸慢吐。

活动二。可以练习大家都熟悉的数枣歌——“拿着竹竿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唱到这句时要注意吸足一口气):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看看你一口气能数到多少个枣?

要求控制气息平稳流出。(大家先一起数,然后请两个同学来比赛。)

四、共鸣训练

练声中的共鸣训练是许多同学都喜爱的练声环节,因为学习共鸣,可以让你发掘到如何体现声音的质感,也能让你的高低音更加优秀。

(一)头腔共鸣

所有的共鸣都可以直接而简单地定义为物体因共振发声,头腔共鸣也不例外。头腔共鸣是大家十分认同的演唱时使用的一种发声方法,指的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将声波上的集中反射点后移,这样一来,口腔、鼻腔与咽腔之间的通道被打通,在空间上也感觉更加宽广了。这种共鸣方法使得声波沿着上腭传递上去,因此引起了声波的回荡。一般来说,歌唱家在发高音时都喜欢采用头腔共鸣的方法,这种发音方式可以使声音更加清透嘹亮。我在教学头腔共鸣时让学生通过哼鸣来练习,练习的要义是学会放松肌肉,再用牙关撑开内口腔,最后将双唇轻闭进行哼唱。

(二)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又称为咽腔共鸣或者喉咽腔共鸣,口腔共鸣具有加强各种共鸣效果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共鸣中的基石。在使用口腔共鸣时要注意发音方法,嘴唇要注意集中用力,下巴一定要放松,协调各类面部肌肉进行运动,口腔共鸣特别情调咽喉部位,舌头部位的放松,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通过大口吸气或者打哈欠的方式来进行小练习,或者通过训练元音发音,尤其是a音特别适合口腔的放松与共鸣训练。最后必须要补充的一点是,不仅仅要关注到口腔的开合,更要注意到嘴唇的聚拢,因为这样形成的口腔空间会更有利于共鸣。

(三)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一般是指利用上胸腔体作为载体而发出的共鸣声,胸腔比其他腔体都要开阔,因此声波在胸腔震动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发出宽大雄厚的声音,当然这样发出来的音色比起喉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来说就更加适合演唱低音。在使用胸腔共鸣进行演唱时,要注意使咽喉部的形状接近于半打哈欠时的状态,也就是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咽部其实是放大的,声波也就能够通畅的到达胸腔这个位置,到达后声波就在胸腔开始振动了,这时就能感觉到是通过胸腔将声音发出来的。

数数。首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利用腰腹的力量将气息保持住,接下来利用这口气均匀有节奏的从1 数到60方可。

吹灰。先假装面前有桌板上的灰尘,然后深吸一口气,使用这口气去有节奏,分快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尘,先快后慢,这样一来便能体会到横膈膜的位置和发力。

仰卧起坐。通过运动增强腰腹部的力量,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把控它。

(五)练习技巧

1.感受胸腔共鸣。首先将嘴巴略微张开,然后将咽喉部位放松,接着尝试着发出气泡音。

2.降低喉头的位置。对着镜子,看喉头位置,喉部放松。

3.打牙关。张开嘴,好似受惊吓的样子,接下来将上下牙分开,给口腔共鸣留出足够的空间,如果隐约听到槽牙被打开的声音,或者用手能感觉到槽牙位置的变化,就证明牙关已经被打开。接下来可以通过尝试着发出一些元音,如”a”,来感受自己发声的变化。

4.提颧肌。颧肌也被成为苹果肌,在微笑状态下会向上提拉保持微笑状态,再注意下巴内收,鼻孔撑开,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更加明亮。

5.抬软腭,在打哈欠的基础上,带出“啊”——长声。

(六)咬字训练

练声中的咬字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正确的咬字和吐字能够使你的发声更加正确,咬字和发声的协调练习也能够使脸部各个器官的运动能力更加灵活,最后可以让歌曲演唱呈现得更加完美。在我国声乐的发展历程中,美声唱法的影响占了很大一部分。根据西方人的发音习惯,美声唱法中十分讲究对于“a e i o u”五个母音的训练。有些许多声乐教师也根据这一习惯将五个母音的训练作为了教学中咬字训练的全部内容。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课堂单独教学发声,学生都能合格的,但在正式的演唱歌曲时,就会出现吐字不清,发音错误等问题,所以我意识到不能仅仅参照西方声乐训练体系来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普通话作为文化之根,也是比英语的发音更加复杂的,所以如果在我国进行声乐训练时,单单将这五个母音作为声乐训练的全部内容,显然是站不住脚跟的。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1.首先,必须要掌握汉语拼音的结构,例如在演唱“hai”——“还”的时候,是先从声母开始发音,再转接到音节“ai”,最后一定要注意到用“i”韵母作为结尾,在练习时要充分体会汉语拼音的拼读和转音。

2.第二,注意了解每个字的准确着力点,无论是声音的练习还是歌曲的演唱,都需要清楚重音也就是着力点该在哪个音节,这样发出来的字音轻重更加准确好听。这一点在清朝徐大椿的《乐府传声》里也有体现——“欲正五音而不在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音不真”。

3.注意规范口腔动作和口型,歌唱和说话开口度是不一样的,歌曲演唱更为夸张。参考明朝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我们就可以学习就以“开、齐、搓、合”的基本口型分类。

4.注意均衡地夸大字音,平时说话时,除非刻意强调,否则一般来说是没有刻意夸张的,而在进行歌曲演唱时就会遇到夸大字音的情况,也有可能会出现不均衡、不准确的状况,因此在练习时要注重保持字音的均衡和准确。

5.注意训练字头字尾。字头和字尾是指一个字音的开始和结尾部分,都要注意清晰准确。

(七)旋律训练

首先,练声是一个过程,练声应该和音乐一起共生共存,从开始练声起,这样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乐感;其次,练声应该从简单的音程、音阶开始,接下来还要注意呼吸把控、头腔、口咽腔、胸腔共鸣等方面的技巧方面练习,练声也是为以后的歌唱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声乐团的歌唱发声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歌唱的根本——练声。而练声一定要注意呼吸、共鸣、吐字这些方面,最后能获得美妙歌声的同时,也能实现教学所要求的“整体歌唱”。

猜你喜欢

胸腔吸气气息
抽吸气流量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影响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食管癌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机探讨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运动数值模拟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蕾丝气息
“春的气息”
十大武学秘籍教学速成
春的气息
没事多练壮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