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二度开发在小学竖笛教学中实践与思考

2020-12-06吴彩云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竖笛练习曲二度

吴彩云

(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江苏 无锡 214200)

小学音乐教材是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媒体,是课程的核心资源。但是,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的内容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生。地区差异、校际差异、班级差异、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要求老师必须要吃透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地、有效地选择和运用教材。在小学竖笛教学中,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实际的教育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从而促进竖笛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教材“新组合”,让竖笛教学更顺畅

现行的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从三年级至六年级,每册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首竖笛练习曲。在教材后面,还灵活地安排了口琴学习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竖笛进课堂。仔细研读教材后可以发现,三年级至六年级共八本教材里的竖笛曲目,难度系数并不是循序渐进的。它们在教材中的编排,有时是根据单元主题而定的,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江苏民歌《姑苏小调》;有的是和本单元中的歌唱曲目相联系的,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江苏民歌《杨柳青》;有的是和本单元中的欣赏曲目相联系的,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北京喜讯到边寨》主题等。四年级上册的一些练习曲,比四年级下册的一些曲子都难。五六年级的曲目也有类似的问题。与三、四年级相比,五、六年级的一些竖笛曲目难度系数增幅很大,有的甚至比初中教材里的曲目都难。这对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些不适应,给师生们造成了一些困扰,需要教师们用心地去思考与解决。

正确有效地把握教材,是音乐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针对上述问题与困扰,我认真而细致地将现有音乐教材的所有竖笛曲目进行归类整理,重新调整,尝试进行了教材内容的重组,按难度系数、变化音、装饰音、节奏、双声部等,制作了三年级至六年级完整的竖笛练习曲课件。但这个课件的编排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找到更适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三年级为例。三年级是竖笛教学的启蒙阶段,可谓是“竖笛长征”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好这个阶段,下功夫、花心思,争取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三年级上册的八条竖笛曲设计得很好,选曲贴合初学者的能力水平和实际需求。练习曲由易到难,逐层深入,从一个单音ti,逐渐过渡到sol、la、ti、do’、re’五个音。可是,到了三年级下册,这种舒适的递进感有些被打破。如第一首竖笛练习曲是德国民歌《春天来了》。一下子增加了fa、mi、re、do四个音,do音很难吹奏好,节奏也变难了,首次出现了双声部的旋律部分。后面两首竖笛练习曲则相对容易掌握些。因此,在三年级下册的竖笛教学中,我会先帮学生复习巩固上学期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再有序地加入其它几个音,将练习曲的顺序进行调整,对于难掌握的音,会多练习,逐渐过渡到后面的练习曲,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材“新组合”,可以让竖笛教学更顺畅,更有效。

二、作品“微整形”,让竖笛教学更多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到实意,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发扬创新意识,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二度开发,善于理解、变通、运用好教材。如果说教材的“新组合”,只是变换了原作品、原练习曲的顺序,使其从难度系数上有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那么对原作品进行“微整形”,即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做微调,增减、修改、编创相关的内容,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和学情来提高或降低原有的难度,就符合了师生教与学的实际需求,也符合了尊重学生的主体生命的理念,用富含生命关怀的教育教学方式让竖笛教学变得更人性化,更丰富多彩化。在竖笛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敏于观察,及时感知学生的反应,适时采用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教材二度开发在小学竖笛教学中实践与思考的第二个层次。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对音乐基本技能的相关要求。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在演奏方面,新课标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三至六年级要求学生“每学年能够吹奏乐曲1~2首。”这个富有弹性的要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空间,减少了压力,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因此,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上,我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用按部就班地进行。若班级基础薄弱,我会选择简单的练习曲让学生演奏。或者用“减法”,把学生喜欢的练习曲进行简化处理,让学生易于掌握,进而找到演奏的自信与快乐。若班级基础较好,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我则会让他们按教材上原作品进行演奏和处理,甚至可以运用“加法”,在原作品上进行增加演奏的难度,提高对他们的要求,提升他们的能力。如对单声部的旋律,可以进行二声部的处理;可以在长音处进行“加花”的处理;还可以结合律动、演唱、表演、变换演奏形式等方式,使竖笛演奏变得更丰富多彩化,像其他综合课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执教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小蜜蜂》竖笛课时,在演奏会乐曲以后,我先和录音以轮奏的形式吹奏了《小蜜蜂》,引导学生想象相关的画面。我再将学生分成两组,以轮奏的形式进行吹奏,让忘带竖笛的学生或节奏感好的同学点缀其间,边在长音处按音高轻巧地模拟“嗡嗡”声,边加上律动,大大地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形式,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对教材作品进行适度地“微整形” ,并辅之以灵活的教学方式,远比那种机械地上竖笛技法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欲望。

三、开发“新资源”,让竖笛教学更延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永恒的事业,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的精神,营造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将自身塑造成创新型教师。《音乐课程标准》中也阐述了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疆域,使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此启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学新资源也应得到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让竖笛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延展,更具更生命力。于是,在教学实践过程,我和同行们在一起研究、探讨如何开发教学“新资源”,并努力地付诸实践。这便是教材二度开发在小学竖笛教学中实践与思考的第三个层次。

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方面有这样几点。一、在现有教材竖笛练习曲的基础上,开发、寻找更多适合不同基础学生学习的练习曲。这些新增的练习曲,可以是教材中的演唱歌曲、欣赏乐曲的片段,也可以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影视剧插曲、网络音乐等。教师对这些素材进行删选、整理、加工处理,形成教学“新资源”。 如苏少版五年级上册歌曲《抓妈荷》。歌曲本身难度较小,演唱会歌曲后再演奏,可以降低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更专注于指法的变化等。在演奏会第一声部后,可以师生一起编创第二声部。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可以增强其合作意识,还可以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为二声部的歌唱教学做好铺垫;二、从无到有,师生一起编创属于自己的竖笛练习曲,制成第二教材。这也是教材二度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可贵的教学“新资源”。如三年级上册主要有sol、la、ti、do、re五个音。在初学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巩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编创新的练习曲,由易而难,逐层深入。教师先扶后放,搭好框架,及时指导,待学生逐渐步入佳境时,就可以大显身手,一首首作品便诞生了。教师可以将学生佳作作为范例,做好点评,并在课件上打上创作者的名字,让其当一回“小小作曲家”,并带领大家一起演奏。这种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演奏热情,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牢固地掌握了这几个音的吹奏和运用。将师生们的作品编辑成册,就有了竖笛教学的第二教材;三、开发、拓展第二课堂资源,创立竖笛社团,让更多喜欢竖笛、演奏水平高的学生有更多提升和表演的空间。教学中借助这些社团学生的榜样力量,让其他学生更加喜欢演奏竖笛,让竖笛真正成为一件学生学得起、学得会、学得好、学得广的课堂乐器。

四、结语

教材二度开发既要以教材为依托,基于教材,但又超越教材。将它运用到小学竖笛教学中,开展积极有效地实践与思考。可以将教材进行“新组合”,让竖笛教学更顺畅;可以将竖笛作品进行“微整形”,让竖笛教学更多彩;可以开发教学“新资源”,让竖笛教学的时空更延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地、自主地、创造性地二度开发和运用,必将更有效地服务于师生的教与学,让竖笛课堂笛声悠扬,绽放更多的光彩。

猜你喜欢

竖笛练习曲二度
竖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大作为
如何提高竖笛教学的质量
图说·“梅”开二度
练习曲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我们班的小能人
课后二度设计的两个“关注点”
成功的背后
浅探肖邦练习曲的技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