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笙者,生也”
——中国民族乐器教学案例一则

2020-12-06刘晓燕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音乐课乐器

刘晓燕

(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南京 211124)

一、案例背景

本人是一名音乐教师,既在普通中学教过书,也在职业学校教过书。在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虽然学校性质不同、学段不同,但大多数人,甚至是其他学科的老师对音乐课的认识普遍都是相对一致的,“音乐课领着学生唱唱跳跳就好,多轻松多快活呀!”“音乐课嘛,一门副课”。诚然,因为认识了解不够深入,不少人对音乐学科有一些浅显的认知。想顺畅地和音乐产生交流和共鸣,就必须要了解音乐的语汇体系和语言逻辑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才可能真正步入音乐之门,懂得音乐真正的表达和含义。回顾我的职业经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名“副课”教师,我始终在思考音乐课的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等问题。

二、案例描述

本节课教授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三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器乐曲,授课班级是艺术设计中本衔接班一年级。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哪些中国民族乐器?”学生脱口而出“钢琴”“小提琴”“架子鼓”!

师问:“这些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吗?同学们现在要切换到中国模式哦!”

大家哈哈一笑,经过思考,学生的回答很踊跃:“二胡”“笛子”“古琴”“扬琴”“箫”,同学们努力搜罗着脑海里的中国民族乐器知识,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呢!

但是当我出示了本节的课题《中国民族乐器》,学生们刚刚踊跃回答问题的热情立刻黯淡了许多:“哎,好没意思的一节课”,“乐器,还是中国民族乐器,有什么好学的?!”

学生们这一前一后的情绪反差我已经不止一次遇到,每当讲到传统音乐知识,学生就提不起学习兴趣。对此,我早有准备,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同学们除了认识和知道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名字和形制以外,你了解每一件民族乐器吗?通过乐器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很多关于乐器的知识信息,大家相信吗?”我看到不少同学先是一愣,眼睛里流露出求知的光芒。

“同学们,我们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很多乐器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今天我们这节课除了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民族乐曲,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走进乐器的历史,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它们。”同学们的求知欲被激发了,我陆续讲解了二胡、笛、箫等乐器。

在讲解“笙”这件乐器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笙”这个字,引导学生观看乐器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老师,笙字是竹子头,说明笙是竹子做的,您之前讲笛和箫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的。”学生回答得很好,马上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了,点赞!

我又问:“那竹字头下面的生字又该如何解释呢?”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我没有立刻解开同学们的疑问,而是留了一些时间给他们思考。

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说:“同学们,古人云笙者,生也。笙的上半部分是由竹子制作的,底座部分的材料是葫芦。葫芦象征什么呢?对了,民间将葫芦寓意为多子,这件乐器是古人对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美好寄托。” 这时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知识获取后的兴奋:“原来古代乐器这么有文化内涵啊!真有意思!”

随着对每一件乐器、乐曲的深入了解,同学们积极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反思

包括中国民族乐器和器乐曲在内的传统音乐知识等一直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知识点多、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都是阻碍教学达到理想效果的原因。本课是我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所做的一次有益尝试,对本节教学案例我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希望音乐课是活跃的、充满欢声笑语的,是可以尽情地展示才艺的,是可以更多地欣赏并演唱到流行歌曲的,音乐老师的讲解是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对音乐课常常又爱又恨,爱是因为音乐课相对轻松,恨的是老师讲起音乐知识就会觉得很无聊,觉得这样的音乐课没什么意思。现在这个信息极大丰富、便捷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接触到最具潮流性的音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欣赏习惯和喜好。音乐课上欣赏和讲授的大多是距今有一段时间的音乐作品和知识,尤其是传统音乐,离学生生长年代久远,学生对此很陌生。

教师机械式的讲授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应该让学生感觉是充满趣味的,是希望通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学习,丰富情感阅历,增强心灵的感悟能力,发现音乐之美。例如在教授《非洲鼓乐》这堂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非洲鼓乐的知识和音乐素材,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会发现,在非洲鼓的功能和用途非常广泛,作为乐器的鼓是非洲音乐的代表,是非洲音乐之魂,非洲鼓演奏的技巧和激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除了作为乐器使用,非洲鼓还是民族和宗教的象征,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像是“会说话的鼓”(Talking Drum)。非洲音乐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节奏,现在的学生通常很喜欢B-Box等充满节奏感的音乐,而非洲鼓乐因其充满律动感和多变的节奏正符合学生的审美趣味。

第二、音乐课当然应该是轻松的、愉悦的,但真的只是教同学们唱唱跳跳就可以吗?如何能够在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和学生理想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呢?

想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不断创新教授方法,研究学生的需要,将看似枯燥的音乐作品和知识讲授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点。就像本节课上对乐器知识的讲解,本来很枯燥的知识,变换一个角度,学生就会很乐意学习。只有成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适时引导、让他们主动思考,才能事半功倍。

京剧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一直缺乏吸引力,在教授《走进戏剧》的内容时,可以尝试将京剧与西方歌剧进行对比学习。二者都是与音乐相结合的戏剧形式,有着古老的历史和传统。由于不同的人文背景和地域文化,二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在唱腔、语言、服饰、造型等方面。学生通过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对比学习,一方面了解了各自文化的不同,也开拓了视野,增进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学生对于未知的知识有探索和学习的热情。音乐教师要通过音乐课的教授;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与其他人文知识融会贯通,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实际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当然,在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实践。毕竟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音乐理论家,学习音乐知识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学生广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比如简单的身体律动、声音模仿、听觉训练、歌曲演唱等。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才会真正将知识内化、激发创造力,体验音乐学习的意义。

第三、学生应该在音乐课上、从音乐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获取精神力量,思想得到升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如心理学实践所证实的:音乐使人兴奋并变得高雅而睿智;音乐给人以启发并使人获得灵感和顿悟,以达到浸润心灵、改进德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育目的。 除此之外,音乐教育应该承担文化传承的任务,一方面要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应该通过音乐课,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比如学习和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乐器知识等。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生应该欣赏更多的中国音乐作品、认识多元的世界音乐文化,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增进对各国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包括音乐学科在内的人文社科知识或许不关乎生存等性命攸关的大事,但却可以让人获得更有品位的生活、体验美好情感,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美丽音乐世界的大门。音乐课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先有知识体系,激发学习兴趣,在参与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了解和熟悉作品风格,掌握音乐基本知识,感受音乐作品反映的精神,增强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身心愉悦,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生活品质。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充分考虑时代性和代表性,以富有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一直坚持努力在音乐教学这条道路上。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音乐课乐器
学乐器
音乐课中集体舞教学的思考
喜欢的课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小学音乐课合唱训练现状及改进
以二胡为例简析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与发展
乐器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众生相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