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安鼓乐在当代的生存与转变

2020-12-06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鼓乐西安音乐

罗 洁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市及其周边县区,以笙、管、笛配合打击类乐器合奏的民间吹打乐乐种。“一般认为,西安鼓乐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千余年的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大型套曲的音乐形式。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因素如谱、器、律、调、曲、词以及乐曲结构、旋法等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痕残迹。”西安鼓乐以“活态”存续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从中可以窥探到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精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根据相关历史文献显示,西安鼓乐在建国初期仅西安城内就拥有几十家的乐器社与铜器社,这些社团曾经遍布西安各大庙宇、道观附近,构成了民俗宗教仪式的会社网络。现在西安鼓乐百年以上乐社只有6家,分别是都城隍庙鼓乐社、东仓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长安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周至南集贤西村鼓乐社。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依附于农耕文明的西安鼓乐出现了生存危机,西安鼓乐各大乐社也为此做出了各种的调整与转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以下将对西安鼓乐在当代的生存现状与变迁进行梳理,探寻一个地方乐种是如何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生存与维护其音乐文化的过程。

一、音乐生存空间与文化功能转变

西安鼓乐依据其演奏风格与传承谱系可以分为僧、道、俗三派,这表明西安鼓乐与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俗派乐社虽然流行于农村地区,但是其传承渊源与僧、道派乐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安鼓乐属于仪式性音乐,也就是专门为民间信仰仪式活动奏乐的乐种,服务于各类朝山进香、庙会、祈福等仪式活动,义务地为这些仪式进行演奏,不收取任何费用,例如现在依然举办的西五台庙会、南五台山庙会、都城隍庙庙会、周至南集贤“皇会”等。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观念意识的转变,很多民间仪式活动取消,西安鼓乐在当前社会中遭遇的危机就是失去了原本依托的生存空间,致使西安鼓乐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功能,因而走向了衰落的境地。目前西安鼓乐已经由一个仪式性音乐品种转变为“非遗”保护项目,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除了继续承担原有的仪式性奏乐之外,更增加了舞台化的表演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西安鼓乐由仪式性音乐逐步走向了表演性音乐,成为目前西安鼓乐在当代发展的主要转变之一。

现在的西安鼓乐各大乐社都会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展演活动,有的属于民俗、旅游性质的表演,有的属于政府主办的文化交流会演,有的则完全是商业性的演出,这些演出活动可以为乐社的社员换取一定的经济报酬,让西安鼓乐的文化功能发生改变。在西安鼓乐各大乐社的功能性转变中,东仓鼓乐社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东仓鼓乐社最初是由清代官仓敬禄仓中的仓工组织起来的鼓乐社,属于僧派风格的嫡传,辛亥革命后由于官仓停办,音乐技艺转向由附近社区的市民承担,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涌现出梁振源、赵庚辰等杰出乐师。进入新世纪之后,东仓鼓乐社随着老社区街道的拆迁改造,导致以街坊、邻居为主体的乐社成员纷纷离散,乐社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东仓鼓乐社面对困境打破了原有的组织形式,开始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年轻社员,经选拔、考试合格后,对学员进行鼓乐技艺的集中培训。东仓鼓乐社目前与西安大唐芙蓉园景区合作,签订了长期演出协议,并冠名为西安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每天在大唐芙蓉园景区进行商业性质的演出,由一个民间乐社转变为商业演出团体。东仓鼓乐社的转型是西安鼓乐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功能性转变的一个缩影,展现出这一古老乐种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所作出的种种探索与尝试,乐社负责人的变革理念突破了乐社固有的生存模式,也为西安鼓乐开创出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向。

二、乐社人员构成与传承对象的转变

在历史上西安鼓乐的组织结构与传承方式属于内部传承机制,也就是以城市中的居民社区或具有血亲关系的村落为文化单位,以此构成文化持有者对其文化传统的内部延续,传承对象一般为长期生活于共同文化社区内的男性,这样就可以保持音乐技艺传承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因此“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社规,成了维护各大乐社传承机制的原则与要求。

在2000年以后,西安鼓乐各大乐社开始出现女性社员的身影,究其原因就是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改变了农村单一制的经济模式,在多种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带动下,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男性不愿再依附于祖辈的土地之上,他们选择外出务工、学习、创业以谋取新的生活出路,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小孩和老人。年轻男性的外流,导致各乐社出现人员不足的情况,因此留守的妇女就成为各乐社缓解人员不足的补充力量,女性社员的出现打破了乐社“传男不传女”的社规,成为传承鼓乐技艺的中坚群体。妇女相比男性具有较为充足的学习时间,便于组织管理,演奏也更加细腻,现在各大乐社中的妇女人数比例,都占据乐社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西安鼓乐现代转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除了出现女性乐人之外,西安鼓乐各乐社目前都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全社会力量完成西安鼓乐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过去西安鼓乐各大乐社都采取内部传承机制,也就是遵循“传内不传外”的社规,现在西安鼓乐各乐社能够打破内部传承的限制,面向全社会进行宣传,除了前面提到的东仓鼓乐社的改制之外,长安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以鼓乐进校园、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为契机,让鼓乐进入高校和中小学的课堂。这些乐社的传承人接受学校的聘请,在中小学开设西安鼓乐课程,将源自他们文化体系内的音乐技艺,传授给来自全社会的学生们。摒弃了以往内部宗族、血亲传承的旧有观念,让西安鼓乐由封闭走向开放,让人们都能认识、学习这一古老音乐,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

三、学术界、政府的研究与保护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学者与政府对西安鼓乐进行研究与保护,为西安鼓乐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空间,使其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音乐品种。1952年至1953年以杨荫浏先生为代表的国家级音乐研究机构,联合陕西地方研究机构与高校的音乐工作者组成考察小组,对西安鼓乐各大乐社进行了前后两次的采访工作,获得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1954年杨荫浏先生执笔撰写的《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报告,成为研究西安鼓乐最早的学术著作。在此基础上开启了西安地方音乐工作者对西安鼓乐近七十年的关注,涌现出以李石根、何钧、李健正、吕洪静、李恩魁、冯亚兰、焦杰、程天建、马西平等一大批著名的学者,为这一乐种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使西安鼓乐研究成为构建我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与实践探索的成功案例。

西安音乐学院是最早参与西安鼓乐研究的高校,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参与杨荫浏先生的西安鼓乐考察小组,持续数十年对西安鼓乐进行挖掘整理,1985年成立了“长安古乐学社”,形成以冯亚兰为核心的学术团队。2014年起西安音乐学院为强化特色学科建设力度,确定西安鼓乐为硕士学位专业研究方向,第一次将一个民间乐种作为专业音乐学院高等学历的研究专业,由此可以看到西安鼓乐所具有的影响力与学术价值。目前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京学院等多所高校纷纷成立西安鼓乐艺术团,开始对这一乐种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在不久的将来,西安鼓乐将成为陕西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常态化、专题性、实践性的发展趋势。

除了高校之外,文化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也担负着西安鼓乐的保护与研究的职责。2006年西安鼓乐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2009年西安鼓乐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授予赵庚辰、顾景召、田中禾、何忠信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让西安鼓乐和传承人都能纳入到非遗保护的体制之内。现在西安鼓乐各大乐社在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鼓乐传习所,有独立的空间完成日常的排练工作,为西安鼓乐的传承提供了硬件支持。陕西省文化厅与陕西艺术研究院为更好地宣传西安鼓乐,组织了多场大型演出与文化主题交流活动,让西安鼓乐各大乐社不仅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演出,并且能够走出国门,参加国外的文化交流展演,使其成为宣传陕西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为西安鼓乐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开拓出新的生存空间。

三、结语

美国音乐学家蒂莫西·莱斯曾经提出过历史构成、社会维护、个人体验三维理论模式。诚然,西安鼓乐是在历史中生成的古老乐种,经历的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维护机制。目前西安鼓乐在当今社会环境中通过自身机制的调整,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为自身的发展找寻新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音乐传承。相信在“非遗”保护与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优秀代表的西安鼓乐,一定能够展现历史文化价值,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鼓乐西安音乐
西安鼓乐套词研究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