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之“引路灯”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述评及有感

2020-12-06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音乐学民族学科

陈 雪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约18世纪中叶,人们开始从音响、生理、心理等多学科不同视角出发,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音乐,这在当时被广泛地称为“比较音乐学”,即“民族音乐学”的前身。1950年“民族音乐学”这一学术称谓被首次使用在荷兰音乐学家Jaap Kunst的著作《民族音乐学》一书中,自此“民族音乐学”作为学科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20年代初,王光祈先生首开东方比较音乐之先河,用中国传统音乐同他国音乐较之比较研究,试图引导中国学者深入到此学科的研究和探讨中来,为日后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0年6月“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学者们对该学科在中国未来如何发展和完善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学术热情并展开研究,自此,民族音乐学作为音乐学分支下的一门年轻学科在中国音乐学领域逐渐确立了自身的学科地位。多年来通过音乐学者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为此学科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学术研究成果,伍国栋先生的《民族音乐学概论》最为耀眼,是此学科的代表性著作,引领着后续相关学者们深入到此项学科研究中来。我也有幸拜读了此书,阅后收获颇丰,作为民族音乐学的后辈特此为全书做个总结和反思。

全书共分七章,按照理论(一二三章)——实践(四五章)——理论(六七章)的顺序,依次从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归纳总结以书面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方面,一一做了全面详实的论述。作者结合大量多年间田野作业中获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及积累的丰富文化知识储备,用具体事例来对论点进行解释与说明,给予读者理解上很大的帮助,此点颇受赞扬。作者甚至还对民族音乐学以外的学科也有所涉猎,例如在第四章进行解释“微型调查型”类型时,用社会学家费氏1938年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来举例,显示了作者作为一名资深学者对于知识文化积累之丰富,涉猎范围之广袤,令人惊叹与佩服,为学者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第一章民族音乐学历史发展及定义,论述了学科名称来源及在国外的发展历史,以时间为经,以学者、论著为纬的学科发展历史,概括了民族音乐学从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末在中国的发展。并根据国外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定义的三种类型的阐释,总结后提出“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的理论学科,田野考察是其获得研究材料来源的基本方法。他的主要特征是将所考察和研究的音乐对象,视为是一种音乐事项,倡导将某一民族现存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之中,通过对该民族成员(个体或群体)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类型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类型的基本形态特征、生存变异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第二章在民族音乐学与相关学科的论述中,作者用结构图清晰地呈现了民族音乐学在音乐理论科学中的位置并分析了与其他相关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学是一门以技术性音乐理论为依托,与非音乐理论学科相结合,逐渐发展形成的独立新学科。通过第一章有关民族音乐学名称来源可以了解到,在某些国外的音乐学著述中,仍然会用“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学”“音乐民俗学”等不同称呼来命名民族音乐学,因此不难看出,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基于音乐理论,升华于非音乐相关学科的具有包容性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同其他多种社会科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学科联系,正是此学科有别于其他各音乐学分支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色的本质所在。其中作者就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和语言学等与之联系最为密切的相关社会学科,结合具体事例分别做了详细的论述。

第三章是民族音乐学方法论观念,意指在进行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和案头工作之前,研究者对将要接触的音乐事象和即将进行的课题研究应报以一种怎样正确的心态,观点和思维准则。作者依次从主体观、价值观、网络观、时空观、质量观等与民族音乐学理论、方法和实践有着直接联系的观念,从宏观的、思辨性的哲学角度一一加以论述。在本章第二节中,作者立场坚定地反对“民族中心主义”观念,即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和狭义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这两种极其错误的价值观,称其将蒙蔽研究者观察探索工作中的的“双眼”,成为科研进程中的绊脚石从而阻碍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健康蓬勃发展。阅读至此,突然想起在影视剧作中,看到过朝鲜古代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表演者嗓音粗旷而浓浊沙哑,曲调怪异,音域变化忽高忽低,甚至伴随着一种歇斯底里的“喊叫”形式的表演,伴奏音乐单一不成曲调,有时会出现怪异的类似于“抽泣”般的二度音程交替进行方式,当时觉得异常费解,怎会有人欣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不知音乐的美感来自何处。但之后通过学习世界民族音乐,才了解到这种音乐表演形式是朝鲜的民族音乐“板嗦哩”,一种集音乐、文化、表演融为一体的朝鲜说唱艺术。表演者那种粗旷浓浊的嗓音是经多年艰苦训练后才能发出的,声音洪亮,穿透力强,音域宽阔,优秀的表演者甚至可以连唱5个小时中间无休息,其间丰富的情绪变化和表演方式实则是为了更好地诠释情节曲折的戏剧故事。因此可以看出,不能用自身因学习成长环境造就和形成的一种片面的音乐欣赏价值观来标榜和比较他民族的音乐事象,把自己的音乐欣赏价值观树立成了“参照物”来进行比较,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和愚昧的,例如“欧洲音乐中心论”,以及被中国音乐学家批评的用中国某一民族的传统音乐模式去衡量其他民族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做法。

第四章实地调查的理论及方法,堪称是作者多年来从田野考察实践工作中收获的宝贵理论结晶。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指向,确立了要想进行此学科研究必需要深入实际音乐事象发生地,才能从中吸收和积累丰富的现场资料和现场经验。民族音乐学课题研究若想在学术上拥有新的发现和突破,那么必然要建立在科学的实地调查(即“田野考察”)和现场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本章中作者论述了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的科学意义,总结了中国从先秦的“采风制度”到近现代的音乐实地调查经验积累。概括地将实地调查类型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分类形态,又进一步把横向分类形态划分成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区划音乐调查、民族区划音乐调查三种调查类型;把纵向分类形态划分成音乐志调查和音乐论调查两种调查类型,并一一加以详细说明,为日后民族音乐学工作者采用何种调查类型能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多种选择余地。作者还细心地对调查前理论和技术准备、实地调查方法与原则甚至调查后的音乐资料储存技巧等方面都做了全面论述。

民族音乐学本质上是一门以田野考察实践为基石、以客观描述实践为基础,并在此实践基础上开展案头解释性工作的音乐理论学科。因此在第五章中,作者通过列举中外各民族音乐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例,详细论述了如何对根据观察掌握的民族音乐学资料进行正确规范的描述与解释。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成果,最终都会尘埃落定到以书面形式呈现,民族音乐学也不例外。第六章民族音乐学著述类型和第七章民族音乐学学术论文及其写作是作者对如何呈现民族音乐学研究成果的方法论总结。在第六章中,作者划分为乐志性质著述和乐论性质著述两大类,分别对划分为更细的音乐类调查报告、文献综述、概括、乐志、专论和文献综论、概论等子系划作了详细介绍。第七章则是从民族音乐学论文特征、选题、材料搜集、写作程序与方法、文风与检测等方面利用对应范例论文,“手把手”式教学,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完成一篇优秀的民族音乐学论文写作,对研究学者来说,是具有指南性和工具性的方法说明。

结合伍国栋先生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以及近来对民族音乐学的相关学习,也引发了我本人的一些思考,若非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民族音乐学学科定义层面上来看,那么民族音乐学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上升到哲学角度来说,可以说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甚至一种思想也不为过,用“民族音乐学”这种观念、思维和思想,从全新的视角来认识音乐。以音乐作为切入点,顺着音乐的藤蔓探索和发现创造音乐事象的人、所处的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从而挖掘音乐更深层的东西,这样认识和理解音乐的观念或思想是以前人们鲜为关注的。原来学者们过多关注的是音乐作品的本身,用专业技巧来分析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即狭义上的音乐“是什么”。这种浅显层面上的认知,却被人们认为是唯一可行的,且满足于那个层面上“是什么”的回答,例如人们习惯于阅读“基本上西洋音乐以七声音阶为基础”之类的文字。然而随着人文思想的解放发展与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从狭义层面上认识音乐事物的方式。“音乐从哪儿来又到哪里去?为何当下的音乐是这般模样?”叩问着人们内心,诱惑启发着人们从更深层面上探索发现音乐事象的本质。当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认识开始改变,对音乐的探索也从多维度的视角开始进行。因此民族音乐学顺势而来,引导人们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音乐,从较为广阔的思维角度来回答音乐“是什么”,为何产生、如何传播和作用的,以此来发现音乐“为什么”会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以五彩缤纷各不相同的方式呈现、作用功能和产生文化影响等。这种看问题的方式是思维和观念的问题,而非理论学科或方法论的问题,是人们继承传统而又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念和思维的局限性而另辟蹊径的新道路,从而能对纷繁的音乐事象有更深层面的了解,发现隐藏在音符背后那更本质的东西,以此来接近人类生活中的“真理“。

猜你喜欢

音乐学民族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与时偕行:当代藏族音乐研究的民族音乐学实践与运用
音乐学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超学科”来啦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