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塑造探析
——以中国主场外交报道为例

2020-12-05

文化与传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场外交理念

主场外交,是指一国以本国境内为外交舞台、利用主场优势开展的外交活动。仅2019年,我国就举行了四场主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多名代表参加,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向世界发出共建美好未来的“绿色邀约”,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饱含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体现了中国政府不断扩大开放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决心。真实、立体、全面地对外报道中国主场外交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主张,体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担当,对于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中国主场外交的新时代背景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正吸引着世界目光。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并且中国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之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内嵌在中国外交的理念和实践中,这些理念包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安全观、和谐世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并践行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外交实践中,近年来中国的主场外交活动特别引人注目。这些活动定位不同,针对的合作领域和对象伙伴也有差异,但中国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特别是提出的理念、方案以及后续行动,彰显出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二)主场外交活动阐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

自2014年在北京主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成功举办的大国主场外交活动包括:2016年在杭州主办的G20峰会;2017年在厦门主办的金砖国家峰会,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2018年,在青岛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北京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和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2019年,中国主场多边外交更是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随着高峰论坛成果的逐步落实,最初的倡议已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中国倡导的“文明和谐论”与美国鹰派人士主张的“文明冲突论”迥然不同;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再次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这一系列的主场外交活动上,中国尊重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有力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

(三)推进国际化传播能力建设,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长期以来,全球传播格局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受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制约,一些西方媒体习惯用对抗思维、刻板印象报道中国。在全球信息传播中,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和议程设置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这将影响我们能否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传播体系中突围,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传播创造一个更加主动、友善和开放的国内外舆论环境。与国际传播格局长期发展不均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当今的国际舆论场上,中国的声音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响亮,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以及中国媒体的能见度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主场外交的优势恰恰在于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二、主场外交报道的关键性挑战

(一)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不是西方舆论场中的“镜像中国”。

“真实立体全面”作为一个辩证的概念隐含着新的时代内涵。首先是针对西方舆论场中的“镜像中国”,即外国媒体塑造的符合某些国家或特定群体期待认知的中国,而由于历史认知的局限性和国际舆论场长期存在的不平衡性,这个“镜像中国”与“真实中国”之间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甚至是反差。其次是中国发展所独有的高度复杂性。因为中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世界上一些人会错误地把中国列入“发达国家”之列,这就要求对外报道要彻底地讲清中国发展的复杂性,包括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不时出现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中国主场外交活动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时机,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外国政界、商界、学术界和媒体界的朋友共聚一堂,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去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平等地对话协商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理性地倾听新时代中国的外交理念和思想实践。

(二)关注中国奇迹如何发生,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理念,更要阐明中国的制度优势。

近些年,国际上关注“中国奇迹是如何发生的”,也有人不断炮制出新的“威胁论”观点论调,如2017年12月,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布的一份长达150页的报告,题为《锐实力:崛起的威权影响力》,其中“锐实力”就是利用强势的国际话语权给中国贴的新标签。对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西方大肆鼓吹“威胁论”,也可以理解为西方社会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的一种默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既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中国奇迹”的关系,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源于政治制度的成功;又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即“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的关系。虽然中国道路独一无二,但中国制度文明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制度文明建设是人类制度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特殊贡献。

(三)驳斥抹黑中国的不实言论,为塑造中国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主场外交期间会形成国内国外巨大的舆论场,世界的目光也会在短时间内聚焦中国。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例,不仅吸引了来自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多名代表,仅此次论坛的注册记者就有4100余人,其中,境外媒体记者达1600余人。而在2018年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出席会议的津巴布韦驻华大使保罗奇瓦卡就有力驳斥了西方社会罔顾事实,试图抹黑“一带一路”的不实言论,他指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殖民过非洲。现在中国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为非洲提供各种发展机会。津巴布韦和中国经济体量悬殊,但当津巴布韦遇到问题时,中国总是和我们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寻求平等合作。”南非共和国总统拉马福萨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新殖民主义”的论调,是那些不希望看到非中关系发展的人所发出的。

三、主场外交报道的思考和建议

(一)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注重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

中国的主场外交聚焦全球关注的问题,不仅拥有自己的主张,并且这些主张不断丰富和变化发展。比如中国政府提出并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在向国际社会进行报道时,要阐释其不断丰富和发展变化的理念,同时回应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2018年首届高峰论坛的报道,记者聚焦了“一带一路”提倡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采写了《帕德玛大桥讲述“一带一路”故事》讲述的是中孟两国携手共建孟加拉国“梦想之桥”——帕德玛大桥的故事。文章从孟加拉国的生命之水帕德玛河讲起,这个天然的屏障曾经限制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又因为技术、资金和执政党政策的变化导致问题长期无法解决。中国中铁大桥局以其过硬的工程质量、国际认可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世界一流的速度成为大桥的建筑方,在异国他乡客服了种种困难,展示了中国的建桥能力,也将中国标准纳入国际标准。道路的连通还只是地理层面的连接,更为重要的是两国人民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建立的深厚友谊,中方为孟加拉国培养了一批建桥修路的行家里手,也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文中孟加拉国员工的个人宗教信仰受到中方尊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团队骨干的故事,都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倡议及其深远影响呈现给海外读者。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国际舆论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议题,比如廉洁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在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记者有针对性地撰写了《绿色丝绸之路》,报道了中国电建老挝南欧江水电站“一库七级”绿色建设理念和建设案例,在妥善处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解决原住民易地搬迁和移民生活重建后,该项目不仅实现了对当地生态的最大保护和民生改善,也最终赢得了国际环保机构的认可。文章刊发后,还收到比利时驻华大使馆邀请参加比利时水利部在京举办的绿色发展、合作开发水电站的研讨会。由此可见,国际社会不仅密切关注这一全球性倡议,而且在积极寻求分享“一带一路”成功经验。随后,记者与同事跟进报道了《构建绿色“命运共同体”》,文章介绍了中国-东盟国家环保合作、中国-埃塞俄比亚皮革工业联合实验室、中白俄巨石工业园的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积极回应国际舆论关切。

(二)既要讲述新时代的中国主场外交故事,又要阐释故事背后的价值理念。

对外报道,既要展现直观形象、加深感性印象,又要揭示故事背后的价值理念,向世界展现文明进步的中国,推动国际受众对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形成从感知到认知、从认知到认同的理性认识。

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今日中国》英文版策划了封面报道《花开中国 香飘世界》,共包含五篇文章和一组图片报道,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首篇文章《共赴一场植物的盛宴》回顾了在中国举办的一系列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型博览会,向世界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该组报道还邀请了美籍记者黄浩撰写《“绿色大使”共建美丽家园》,德籍记者孟维娜撰写《可持续性带来的商机》,介绍此次世园会的一些国际展馆设计理念,以及如何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协调一致,通过必要的政策创造商机,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另外的两篇报道:《园艺产业花落谁家》讲述的是近些年中国园艺产业的蓬勃发展;《让“绿色”成为生活时尚》从年轻人的视角,讲述了北京“珍爱时刻植物园餐厅”,深圳“植意间”绿色民宿,北京33家“园艺驿站”的故事。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不仅呈现给外国受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也阐述了中国政府倡导和践行的绿色环保理念和价值观,以及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

(三)让智库研究与媒体报道相互促进,成为推进价值传播的有效途径。

中国主场外交不仅有故事、有价值理念、有核心观点,而且这些观点不是中国人自说自话,而是由外国政要、外交官、学者、企业家等方方面面的人士来阐释。近些年涌现出一批中国智库,他们紧扣国际舆论设置议题、围绕核心理念增强阐释力度、分享与会嘉宾观点,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出越来越响亮的声音。比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等等。中国外文局旗下的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中国主场外交活动期间,举办了多场平行论坛和智库交流活动,比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期举办的民心相通分论坛,以及《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法文版首发式活动;再比如,亚洲文明发展大会期间举办的“共享文明智慧 共建美丽亚洲”分论坛。在此期间,记者采写了一系列的人物观点类稿件,包括《陆克文:浦东实现了“中国梦”》《麦启安:跟随中国的发展脚步而来》《卜励德:中美关系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和而不同:亚洲智慧的世界贡献》《欧洲视角下的亚洲文明对话》,通过与会嘉宾融通中外的思想、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影响力和作为中国故事的亲历者,讲述故事、表达观点,让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更加丰盈饱满。

中国的主场外交活动以和合之道为世界谋和的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形之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和担当。通过中国主场外交活动主动设置议题,积极阐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主张,构建国际舆论场上世界认同的新时代的中国。让世人看到,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多的中国智慧贡献世界。

猜你喜欢

主场外交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主场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