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传统神髓出古人头地

2020-12-03马安信

现代艺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书家用笔书法艺术

马安信

肖茂光

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入伍,在西藏成边36年。曾任排长、科长,旅政治部主任,团政委,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西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贵州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陆军少将军衔。贵州省人大常委,西藏、贵州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在工作学习中善于思考和创新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很多创新实践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有100余篇各类文章和书画作品被省级以上媒体刊用并获得过铜、银、金奖。创意书法“猴头寿”和“斑纹虎”字获专利版权证书。

中国文化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精英,书法艺术亦是如是。晋以来的中国书法史是优秀书家谱写的历史。虽然当代书法已远离了昔日的辉煌,呈现着整体的颓势,但仍有“承古而不泥古,坚守且又创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不凡人才。他们接续着传统的血脉,融人了时代的智慧,创造出新的形式。他们未来的高度,在孜孜不倦地攀援中也许会比肩前人。他们正走在追.求的路。上,正处于不断探求的过程当中,但已完全具备登。上山峰的实力。德厚艺精的肖茂光将军,便是这其中的一位。

肖茂光,自幼酷爱书法艺术,颖悟过人。曾转益多师,从先秦筑基,起点全然不同一般少年,点线黑白之美很早就陶冶了他幼小的心灵。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眼光愈来愈开阔,趣味直抵沉厚、拙朴、苍润之境界。特别是肖茂光自从开始投笔从戎,遂进入中国艺术的更深层面,胸襟日趋阔大,学养日趋提升。书法一途,由籀而篆,而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他于工余之暇锲而不舍、路研读,循环往复,于虚实、动静、刚柔、聚散、开合等书法艺术的辩证法则上有了很多深度理解。多年临池,化碑人帖、碑帖兼容,在践行中领悟着中国书论的要旨,进而彻悟了中国古典哲学里关于“道”之阐释。“一阴一阳谓之道”,那是对中国书法艺术形而上的概括,肖茂光将军的艺术创作是由此而起步,并不断彰显着对艺术理解的独特性。他在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践行中,以敏锐的眼光和极大的热情去不懈探求,从而真正找到了自己“一任天真”“不计工拙”的艺术意趣,找到了博大与率真的艺术境界,找到了“纯任自然、大气磅礴、纵横参差、劲朗典雅”的艺术语言。

我们说,他既是一位有正确思想、有精深理论、有广博修养、有丰富实践且自成一体的书法家;又是位有凛然正气、有无畏傲骨、有谦和品格、有博爱善心的“学古敌古”的书法家。对于他的艺术人生,用“入古神髓,出古头地”这八个字来概括,我以为是再洽切不过!在我之认知里:书家肖茂光,其对用笔的理解深于一般书家。这除了他知识修养、人格锤炼和艺术践行积累的原因外,还有其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悟性因素。众所周知,用笔既反映着书家的基本素质,也反映着书家对传统领悟的深度,更决定着书家的艺术前途。肖茂光将军是有着自己艺术修炼的书法家,他的践行深处对“用笔”的认知深湛。他说:“书画创作皆强调用笔,元人把用笔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叔明(王蒙)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到了清中期,人们还赞叹这位笔力过人的画家。用笔可以独立于形外,成为单独的审美因素,首先是因为它的力度美。书家所之“力度美”,即先贤所讲的“扛鼎”之笔,就是古人诵赞的“金刚杵”。金刚杵,是一种兵器,不同于刀枪。枪太锐,刀则太利,唯独杵无伤口而人亡,如此力度岂不力透纸背?书家肖茂光将军手中的笔便有金刚杵的力量,但其线条却毫无笨拙生涩之感,而是潇洒倜傥,直如行云流水,点画随心。

书家肖茂光,其在艺术创作践行中追求“骨气”张扬。众多书家皆知,骨法被谢赫强调后,历代被重视。其实,谢赫之论是归纳前人的经验。中国艺术重道,文以载道,它拥有人格之因素。张彦远说:“生死刚正谓之骨”,他把骨法与人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历代画论中,中国书画反复强调人成艺成,强调人格的力量,追求笃厚平和的圆融境界,历代大师无一不深谙此理。肖茂光将军属于这样的书家:他的书法艺术有着个性存在,对名家不盲从、师长舍短,取益为我,自持骨气。对传统优秀遗产,广取博收,法古而不泥古,探求最富生机的艺术风范,其“骨气”不是简单地扬弃“法”,而是赋予了“法”以新的美学意义。

书家肖茂光,没有执意去做书法家,更不让艺术成为谋取利禄的工具,而唯求构建自己宽宏视野的世界。我们说,持法求变,锐意创新,才是一个优秀书家的视野。初学书者,不敢越雷池一步;泥古者,亦每每以步以趋。初学者可理解其幼雅无知,一笔一画都在追其形似,其离精神远矣;而泥古者,貌似遵古学古,一笔一画都究其出处,反而非难创新者,其危害则无穷矣!我们说他的视野开阔,是说他的艺术求索涉及中外美学,古典诗、文及书论、画论、文论,对西方现代艺术也以浓厚的兴趣关注,对形式的敏感已融人作品之中,他这种眼光的前卫性对推动当代书法创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开阔的视野还体现在他对艺术技巧锲而不舍地追求。他说:技法修炼至炉火纯青、不露刀斧痕的无技法境界,才能构建出宽宏视野的世界。笔墨并不等于零,笔墨应融于书法艺术的血液中。有技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既能形成自家面目,又能开创新视野和书法多元化格局。

书家肖茂光,其为人低调、处事含蓄,与世俗保持着距离,但又不乏朴素、随和,字如其人。我以为,书家的创作语言,皆发自自己情感的漩涡之中,且直接、明朗、熨贴地表达着自己执着、勤思、旷达的性格,焕发出了生命之光,这就是书家的修养。书法之修养,呈现在真淳、自然、拙朴的艺术践行中,并与自己人生修行拥有一个同生共死的完整世界。我读将军之艺术创作,读出了他沉厚的深处是一派萧散疏放、古雅简淡的情调。先贤谢赫的《古画品录》讲“六法”第一就是“气韵”,这气韵实际上是说人的,人无气韵,作品何来气韵呢?世事浮躁,令今人远离了传统、远离了古调,但还是有人能遥接古人的心境,遥接传统的血脉。书法不只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一.种生命修行的体验,一种创作者参悟生命的过程。技之成,良工心苦,寒灯夜雨,汲汲穷年,在寂寞中体道证悟,这正是人生的一大快乐。肖茂光就守着这份快乐,所以他生活得十分从容。

毕加索曾就读懂绘画事提出一系列问题:“人们都要求了解绘画,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要求了解鸟儿的歌唱呢?他们为什么满足于对夜与花或周围一切的喜爱,却不想了解这些事物呢?他们为什么偏偏要去了解绘画呢?”他接着说:“他們唯独不懂艺术工作的必然性,因此在解释一幅画时大都走上了错误的道路。”那么怎样避免错误呢?位意大利著名艺术批评家作出了很好的回答:“时刻记住艺术作品的特质,它是直觉的而非逻辑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个别的而非一般的。”在这方面,明代大艺术家徐渭拈出“我”与“真”,讲得更确切,使读者有所适从了:“出于已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所尝言者。”“真者,伪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声必希,听斯真矣;五色不华,视之真矣。”因此,我们对于肖茂光将军的书法艺术创作,应该从其笔墨技法、个性特征、艺术风格来领会每件作品中艺术真实与自我抒怀之契合无间,方能读懂其书法艺术。

当然,书法已被前人做得非常精彩了,也没必要非与前人争个高低。在创作中求得愉悦,闲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闲,求得精神的自由,对美的体味会更深些。大家、名流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画坛一代宗师黄宾虹有云:“大家不世出,百年或可一遇。”奇迹总是被从容散淡而眼光又十分挑剔的人创造,尤其是书法艺术。作为一位中国书画艺术的批评者,我对其仍在途中,但却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入古人神髓,出古人头地”的肖茂光充满了信心。

猜你喜欢

书家用笔书法艺术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包饺子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早期书法史著述 北窗读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智力大闯关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