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材,开启作文之门

2020-12-03浙江省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胡丽俊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课文教材

浙江省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胡丽俊

何为“语用”?顾名思义,“语用”就是语言应用能力。如果做一个社会调查: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学习语文究竟为了什么?我想绝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是: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供自己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之需。语言应用能力无疑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一、把握时机学仿说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里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可见,语言对人来说何其重要,我们语文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语言的规律,丰富他们的表达。而目前,语文教材是教学的最重要文本,如果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待语文教材,教材就是活生生的言语作品。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文章中作家个性化的语言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

《葡萄沟》里有这句话:“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句话对颜色描写很好,适合让孩子积累运用。于是我自己先说了一句:“到了春天,野花一大片一大片地开在草地上,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黄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台下的学生立刻小手如林:

到了快过年的时候,新衣服一件一件地挂在衣架上,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漂亮极了。

到了大年夜,烟花一大朵一大朵地绽放在天空中,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此外,还有美术课时的颜料,开学时的铅笔盒、书包,出班刊时的彩色粉笔……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徜徉在仿说的世界里,他们的思考、感悟之渠一旦打开,美妙的文字便汩汩流出,精彩纷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融会文意,展示想象,妙语连珠,既是对课文语言的模仿,又有融入自己生活阅历后的创造。

二、举一反三再创造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获取语用经验的过程。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特级教师、杭州上城区教育学院余琴教师指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学习“理解”语言文字运用和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上周,我们教研组进行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我分配到的任务是教授《雷雨》的第二课时,设计“雷雨后”的环节时,我为了让孩子们感受雷雨后的美景,特地找了一组图片,课文的原文描写是比较简洁的: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我认为这里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于是结合图片,设计了拓展说话训练,在设计时,我认为这个说话训练是比较难的,能说出一句就很了不起了,但没想到孩子们想象力丰富,说的句子精彩纷呈,我整理了其中的一段: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好像一座桥。树上的叶子绿得发亮,绿叶下,花儿挂着晶莹的水珠,显得更加娇嫩。蝉叫了,唱起了轻松欢快的乐曲。蜘蛛又坐在网上,悠闲地织着网。池塘里水满了,又清又亮。荷叶上调皮的露珠滚来滚去,好像一个个淘气的娃娃,荷花上露珠点点,芬芳扑鼻。青蛙也叫起来了,好像在说:“雨停啦!大家快出来聚会吧!”我看着如此美景,情不自禁地说:“雨后的景色真美呀!”

三、独具匠心巧运用

俞国平教师在讲座中指出:“读‘完’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使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应该看是否熟练地“运用”。为此,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在学习实践中学习、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还要把握每一次机会,让孩子们尝试运用积累起来的课文中的语言,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充实到我们的日记、看图写话等语文生活中。

例如,课文中有句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我问孩子们,这句话可以用在什么情况下,孩子们纷纷回答:可以用在突然间下起大雨的时候。于是,我让孩子们尝试举例。这个单元学完后,我们进行了单元测验,试卷上最后一道题是看图写话,图上画的就是突然下大雨了,小朋友拿着荷叶给树上的小鸟挡雨的情境。结果批改试卷时,我发现绝大部分小朋友都用上了这句话:

“有一天,小红到野外去玩。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小红连忙跑到路边的田里摘了一片荷叶当雨伞……”

正所谓“滴水穿石” “厚积薄发”,只要教师有语言训练的意识,日积月累,必有成效;只要学生有丰厚的语言积淀,出口成章、落笔生花,自然就能水到渠成、顺手拈来。让“语用”成为我们的习惯吧!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