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测试板用于饮用水微生物检验的效果分析

2020-12-02张兰

医药前沿 2020年22期
关键词:埃希氏大肠菌群底物

张兰

(西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07)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有两类,一类是由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改良而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快速测试板;另一类是运用生物工程、荧光法等高精尖科技,可直接特异性检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来对微生物做出有效鉴别,最具代表性的是ATP 发光技术。前者可将样品处理过程简化,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其培养方法得到改良,用时和传统技术相比却未缩短,只是检测用时缩短了一些,而检测费用有所提高[1]。后者优点在于省略培养步骤或培养时间较短,检测用时显著缩短,但需配备一些精密设备,且对检测人员有一定技术要求[2]。

1.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饮用水检测上的应用现状

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指标主要有4 种,即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等。微生物检测需于无菌环境下进行,检测室一般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样品处理时所应用的仪器、器皿等均要经过高压灭菌。对培养基的制备尤其重视,将所需药剂混匀后需做好消毒处理[3]。就饮用水检测的实际情况而言,应用快速测试板更经济实惠、简便快速,故首选此方法对饮用水进行生物检测。

2.快速测试板检测原理及具体开展步骤

2.1 快速测试板检测原理

快速测试板为一种预先配置成的培养基产品,由营养培养基、吸水凝胶等两部分组成。营养培养基根据特异性的酶底物反应可于自然环境下对不同的微生物做出鉴定,还能有效检测共存的多菌种微生物。培养基显色的原理为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生成的一种酶,其可和显色底物发生作用。显色底物组分有产色基因、微生物的一些可代谢物质,产色基因受到特异性酶的作用会有一定颜色出现,通过对菌落颜色进行观察,从而有利于鉴别菌种[4]。有关研究发现[5],应用显色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筛查,其反应灵敏性高于传统培养基,可提高菌落计数准确度及效率。

2.2 具体开展步骤

应用快速测试板,可缩减样品处理、消毒及培养基制备等操作过程。在提取到水样后,于无菌环境下将快速测试板置于操作台上。打开上层膜后,用经过消毒处理的吸管吸取水样1mL并将之滴到纸片上,再盖好上层膜,静置至培养基充分凝固,一般需10s 左右。叠好测试片后放于原自封袋内,封上袋口,透明面向上水平放于恒温箱中。按照检测项目实际情况,设定时间及温度进行培养,最后通过菌落颜色及特征加以鉴别。

3.快速测试板的运用

将快速测试板应用到饮用水微生物检验中,取500 份水样进行4 种菌体的分批检验,且对25 份水样进行了精密度试验,及以传统方法做对照的试验。

3.1 菌落总数检测

参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并采用平皿计数法对菌落总数进行测定,在营养琼脂上放置样品,并于有氧条件下36 ℃培养48h,通过肉眼观察获知样品中所含菌落数。菌落总数测试板使用原理同国际标准一致,先采集水样1mL,于测试板上涂抹营养培养基,将四唑红作为脱氢酶指示剂并将其添加进去,菌落显现红色,从而可提高计数效率,并有助于提升其准确度[6]。

3.2 总大肠菌群检测

在37℃条件下培养24h 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被称为总大肠菌群。按照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检测方法,对于此类菌群检测方法主要有多管法、滤膜法、酵底物法等3 种。

3.3 耐热大肠菌群检测

在44.5℃条件下仍可生长并发酵乳糖的大肠菌群则为耐热大肠菌。故通过增加此菌群的培养温度,可对来自自然环境及粪便中的大肠菌群做出有效区分。目前,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滤膜法、多管法等2 种。

3.4 大肠埃希氏菌检测

此菌群又被称为大肠杆菌,对人、动物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尤其是婴幼儿、幼畜,极易导致其腹泻或患败血症。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通过检测发现水样中有总大肠菌群存在时,应进一步检测是否存在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这2 种菌群;如未发现有总大肠菌群存在,则无需对上述2 种菌群进行检测[7]。大肠埃希氏菌检测的方法同国标规定的检测总大肠菌群方法一致。

4.总结

水资源污染是当下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保证居民饮水安全,对饮用水进行微生物检验十分有必要。快速测试板在饮用水微生物检验中应用,可很好地解决既往使用传统方法培养基批次不同、制备条件不同等所带来的问题。同时检测操作更加便捷,取样更加便利。此外,还可减少检测费用,缩短检测时间,并提高检测准确度。

猜你喜欢

埃希氏大肠菌群底物
埃希氏菌的遗传演化关系分析
两种品牌大肠菌群酶底物法检测试剂性能的比较
保山市饮用水水源地水中的大肠杆菌分析
生物滞留池处理污水厂尾水中粪大肠菌群的试验研究
解析参与植物胁迫应答的蛋白激酶—底物网络
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26血清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盐酸克伦特罗生物素化单链抗体在大肠埃希氏菌中的表达
泛素连接酶-底物选择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0~2012年汉中地区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分析
单/双磷酸化酪氨酸底物与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相互作用分子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