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及存在问题

2020-12-02杨立山西省大同市二院建筑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门窗 2020年7期
关键词:装配式构件建筑设计

杨立 山西省大同市二院建筑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带动了建筑领域的进步,建筑设计行业朝着环保节能的宣传方向稳步前进,装配设计在建筑行业中非常重要,我们应当探讨装配式建筑模式的价值,分析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促进装配式建筑设计行业稳步向前。

2 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点分析

2.1 吊装设备的布置

在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装配式建筑设计的构件应当要按照相关的要求来进行,建筑工程的有关要求主要包含房屋的采光性能如何、通常性是否良好、楼房之间的间距必须设计合理,目前最常使用的吊装设备方式是套型模块组合,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按照总装流程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确保房屋设计和建筑的安全性能,否则容易造成安全文化和经济损失。因此,作为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流程进行整体优化,按照顺序和步骤开展有关的施工工作,从而提升施工环节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施工人员在收到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运输路线的设计、塔式起重机是否符合要求,选择符合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启动阶段为控制吊装距离,务必要让吊装设备的布置能够顺利的进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施工的效率,确保吊装设备布置能够稳定顺利的开展。

2.2 构件设计方面

装配式建筑构件设计中,工作人员应当依据工作原则和工作标准对装配式建筑构件进行模块化的把控,让所有的装配构件都符合有关标准,在所有程序都合理运行的前提下,对工程造价进行把控,在设计构件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较为复杂的板材,比如降板或异形板,工作人员应当采用现浇法的方式为所有的施工人员讲明预制构件的尺寸,综合考虑工厂的加工情况和运输车辆的运输能力,保障构件设计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应当在预制构件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防火和耐用的因素,对其耐火性进行测试,让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符合相关标准[1]。一般来说,对于建筑施工的非承重墙应当选择强度较高的隔板墙,因为隔板墙通常来说对安装条件的要求并不高,拆卸起来也较为方便,并且隔板墙在使用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了较为良好的使用性能。此外,在预制构件的连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要对连接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控,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的部位,应当对隔板墙和管线设备的材料进行选择,必须要保证施工材料具有较强的防水性。

2.3 构造节点设计

除了吊装设备布置和构件设计之外,构造节点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比如在装配式建筑剪力墙的设计中,工作人员应当要对构造设计的节点进行把控,找到薄弱部位,比如外墙板的接缝处、接缝节点等,这些部位务必要保证施工的材料具有防水、防火的性能,符合建筑行业的有关要求;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构造节点设计时,必须要将力学和耐久性等相关因素加以考量,以综合的角度考虑不同施工方案的优劣性,特别是对各处的接缝部位,应当要保证节点设计能够达到建筑的要求[2]。对于外墙板的垂直缝,工作人员应当进行结构防水,让普通的防水和结构防水工作相结合,对于承重剪力墙,工作人员必须要使用水平钢筋将边缘构件连接起来,采用预留连接的方式,利用现浇接缝法对承重剪力墙的性能进行优化,对于不直接承重的垂直缝,可以采取瓶口缝的方式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在进行有关工作时,应当要将地震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考虑进去,保证构造节点设计不出问题。

2.4 图纸设计相关要点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要依赖图纸,因此图纸设计是保障后续施工顺利稳定开展的关键内容,工作人员应当科学的设计建筑结构等形式图纸,在建筑内部装饰物和材料设备的准备过程中,可以根据图纸为施工环节的开展提供根据,图纸设计是否符合要求、是否为最优方案会直接影响到施工工艺的发挥和施工程序的开展,甚至决定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3]。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有关要求进行具体把握,重点应当考虑、防水、防火和隔声,保障建筑装配式工程的有关功能通过设计能够正常运用,获得有效的施工保障,从整体上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

2.5 立体平面设计要点

立体设计和平面设计二者不可分割,同为装配式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在平面设计中应当要对建筑结构的构件尺寸和造型模块进行把控,选择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布局方案。针对建筑结构的有关形式,有效的选择装配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方式,保证管井和承重墙能够被科学的设计,满足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利用要求。同时,立体和平面的设计也能够保证装配式建筑内部有关功能能够得到相互配合,加强设计之间的协调性[4]。一方面使装配式建筑工程能够科学美观,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

2.6 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板块,首先是分割设计,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工作人员应当选择合适的预制布置方法对建筑物进行水平分区,特别是针对重要结构,应当要保证分区的合理性,同时在分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某些部件的完整性,特别是难以复制的部件尽可能的不被分离。另外一方面,立面设计还包括预支外墙的分体设计,这一操作主要是根据建筑工程的重要结构体系在设计中人为的分离结构部件和剪力墙。一般来说,建筑结构中的预制墙可以被随意拆分,从而保证运输过程较为方便[5]。之后再根据建筑物的实际设计情况,将预制墙和其它的墙体整编成统一的整体结构,在施工操作中,应当先进行设计体的编号,再进行安装操作。第三个方面是应用标准件。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快速发展,建筑项目越来越繁多,建筑设计行业逐渐进入了标准化和工业化的阶段,非标构件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的项目中[6]。对于建筑标准件的设计逐渐趋向于精细化,在造型美观上增强,外部设计更加特别,因此,工作人员应当要对颜色、形状等多个要素的设计进行合理的搭配,增加建筑设计的视觉美感。第四个方面是应用非标件,常见的结构构件主要存在于预制建筑的剪力墙和楼板中,而对于室内设计和室内装潢,不一定非要选择标准件,否则容易使建筑设计看起来较为死板,这时可以采用非标准部件,进行相互之间的组合,这些组件如果数量不够,则需要提前展开小批量的定制,这样才能满足建筑设计个性化的要求。

3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相关策略和建议

3.1 对设计人员进行专业培养

装配式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对于设计的诸多要点都要求精确科学,因此,装配式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要具有专业素养,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应当针对工作人员结合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进行综合培训,使工作人员具有专业化的工作能力,能够根据建筑的承载能力、所处环境等综合要素进行图纸设计,再在对装配式建筑进行优化[7]。因此,在开展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工作之前,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一方面要针对装配式建筑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让工作人员掌握合理的装配设计技能;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在操作一线的工作人员,应当要为他们配置先进的工作设备,为装配式建筑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的支撑和保障。

3.2 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筑设计有关工作必须要吸收先进的信息化工作设备,在硬件和软件上进行优化考量。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建筑信息化软件对工作参数进行检验,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装配建筑设计的效果。另一方面,要保证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科学可靠,站在全方位的角度考察工作过程。工作人员必须要对信息化的工作设备和工作手段进行学习,特别是对于专业化的信息软件应当进行熟练操作,运用可视化的方法,将问题暴露出来,对于不科学的设计应当予以指正,找出问题的解决对策,优化设计方案。因此,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软件的操作能力,才能够保证装配式建筑设计能够顺利进行。

3.3 对技术质量标准进行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规范,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时操作的空间太大,显得过于随意。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国建筑领域可以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建筑领域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国情,设置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规章制度,保证建筑操作的全过程有据可循。在装配式建筑设计工作中,建筑单位应当要对规范制度进行完善和建设,保证施工过程能够顺利进行[8]。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之上找出问题,进行制度的创新和漏洞的填补,推动装配建筑设计行业能够按照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稳定持续的发展。

3.4 发挥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

我国建筑领域中的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现,虽说装配式建筑相比于传统的建筑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如果缺乏了政策的导向支持,其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因此,建筑领域的有关人员应当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发展,发挥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商业运行,为我国在建筑领域填补政策漏洞,增加制度支持。除此之外,装配式建筑领域自身也要确保构建精准性,实现标准化发展。只有装配式构建能够被高效利用,才能够有效的开展后续的拼装施工。总体来说,我国装配式建筑具有诸多的优越性,例如节能减排、操作较为便捷、工程周期较短等,但同时装配式建筑设计对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必须要针对建筑设计的关键内容提供安装指导,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效果,确保建筑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小规格和多组合的原则,减少构件的数量,提高安装阶段的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应当把握诸多要点,找到问题所在,优化建筑设计方案,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质量。

猜你喜欢

装配式构件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与理论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