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打的餐桌,流水的变革

2020-11-30刘晓立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餐桌上变革饮食

刘晓立

萧伯纳说过:“任何一种爱,都不比对美食的热爱真切。”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哪怕是在宅家隔离的无聊日子里,也能靠钻研烹饪重燃生活的热情。对中国人来说,只要能吃上一口饭,就意味着生活能继续,难关不难过。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须臾不能分离的饮食文化,在国家历史的不同时期呈现着不同的面貌,流动在各个时代的餐桌上。

餐桌上的骤变

21岁的大学生可可,和所有年轻人一样,靠奶茶“续命”。最近,她发现所有的奶茶店都会在客人点单时询问:“请问您选择什么甜度?”外卖平台也清一色地增加了诸如“三分糖”“少少糖”的选项。在这样的消费暗示下,尚且年轻、没有健康问题的可可,也会不自觉地选择减少糖量,或是选择无糖饮品。

这不是段子,根据美团的数据统计,点饮品时选择“无糖”“微糖”“少糖”的用户数要比选择“全糖”的用户数高出13倍。这届年轻人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无糖不欢”,甚至比中年人更早开始养生。

已经退休的刘阿姨,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当年她窝在大队牛棚里蹭灯读书备战高考,初衷在现在听来有些好笑,仅仅是每顿饭都能吃上油条。要知道那时条件困难,馒头就咸菜是常态,饺子还能借着过节的由头吃上几次,油条却是普通农家几年都不舍得买一次的稀罕东西。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刘阿姨获得了远超当初设想的生活条件,点菜时却反而瞄准了青菜,油条因为不健康根本不会出现在她家的餐桌上了。

不要以为老年人就停止了知识更新,喝粥有营养、骨汤能补钙的养生伪科学,根本逃不过他们的眼睛,野味更是被列入绝对黑名单。对待健康,他们是认真的。

拥有345万粉丝的网红“风华绝代的石榴姐”,时常发布品尝昂贵食材的视频,她的“体验土豪的生活系列”一直很受欢迎,可是最近一期更新却翻了车。因为食用鱼翅,她被粉丝群起而攻之“鱼翅的蛋白质含量跟鸡蛋差不多!”“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食物的炫富、享受属性正在被实用、环保、健康所取代,越来越回归食物原本的功能。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也在变。

初入职场的银行职员杨子睿,滴酒不沾,因为在聚餐中拒绝了领导的敬酒,而被其打耳光和当众辱骂。他把自己的遭遇写成帖子发在网上,意外引发了全社会范围的讨论。网友们纷纷转发帖子,力挺杨子睿,涉事银行立刻对相关领导进行处罚,并对杨子睿道歉。

刚说过“年轻人不爱喝茅台,是因为还没长大”的茅台前老总季克良,立刻被年轻人打脸了。曾经一度成为默认规则的酒局文化,被新一代食客拉下马,“敬酒不劝酒”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社交准则。

单身白领吴聪,最近越来越难约到同事一起吃午饭了。往日和他一起寻觅美食的同事们,都开始自己带便当,即便点外卖也大多选择少油少盐的健身餐。无奈之下,吴聪只好每天独自觅食。一开始,他的确遭遇了不少尷尬,点少了不好意思,点多了又吃不掉,吃饭期间不敢去厕所,生怕餐盘被服务员收走。但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人食”的好处,洁净高效,不用为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伤脑筋。“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正演变成一个普遍趋势,“一人食”更是成为一种潮流。

张哥经营了一家火锅店,复工复业后,最先光临他餐厅的不是报复性消费,而是客人们自觉发起的“分餐”风。随着张宏文“在疾病面前,不分餐就是裸奔”的倡言,以“群享”为乐的中国食客,意识到“筷来箸往”的健康风险,开始舍弃相互夹菜、营造好客氛围的习惯,改合餐为分餐,连注重“围炉而食”的火锅都配上了公筷。

从吃什么,到怎么吃,餐桌上的一切都在悄悄改变,折射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全新特征。

桌布下的秘密

是什么造成了餐桌上的变化?

疫情暴露了健康风险,引发饮食观念改变,显然是最重要的原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春节居家隔离的中国人,以最快的速度意识到健康的重要。人们跟着张文宏主任拒绝高碳水、低蛋白的传统早餐,跟着钟南山院士喝牛奶增强体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家吃饭,与口腹之欲相比,性命明显更加重要。

饮食观念改变时,饮食习俗也在调整。古往今来,饮食习俗的变迁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人类社会初期,食物稀少造成了人类的分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变得丰富了,人们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临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分餐制也自然重出江湖,变成了像口罩一样的必备品。

事实上,在疫情暴发之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已经呈现出健康化的变化趋势,疫情只是加速了这场变革。国人饮食上的变化并不是一拍脑袋的随意决定,而是健康面临严峻状况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从上世纪60年代的“蒸苦菜”,到70年代偶尔凭票吃顿肉,再到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饮食大满足,过去人们沉浸在熬过苦日子的饮食补偿中,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吃出来的病早已缠上了我们。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我国有1.6亿人血脂异常,1.6亿人患高血压,2000多万人患糖尿病。大城市的100个成人中,就有30个人超重,12.3个人过于肥胖,肥胖率比1992年上升97%。

同时,相当一批经济宽裕的人出现营养不良,也成为中国社会独特的现代病。环顾四周,中年人为体检报告心惊胆战,年轻人为发际线忧心忡忡,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刚需。中国人生病总是习惯性问医生:“吃点啥补一补?饮食上有什么需要忌口?”现在也不例外,医食同源的老理儿被发掘出新的意义,不管中式养生还是西式营养学,只要能为健康添砖加瓦,通通来者不拒。判断餐饮消费群体是否成熟,就看他们对健康餐饮是否有追求。食客们开始明白,用牺牲健康来换取味蕾一时的享受,得不偿失。

除了日益健康化的饮食观念,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餐桌上的变革。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这是歌曲《叶子》的歌词,也是许多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写照。早在2018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便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处于独居状态。随着离婚率上升和结婚率下降,年轻群体在城市漂泊,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拓展、维系人际关系的时间、精力成本越来越高,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一个人静静”的生活,“一人食”的饮食模式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单身经济”势头正猛,外卖、厨房小家电、自热火锅等应运而生,为不会做饭的人打开了通往美食世界的大门。无数年轻人像吴聪一样,下班路上点好外卖,算好时间到家正好食用,或者用懒人炒菜机做两个并不复杂的菜,在正好下饭的综艺节目的陪伴下完成属于一个人的晚餐。

传统餐厅不甘示弱,不少餐厅针对“一人食”的客人推出单人套餐,菜量少了,品种和口味却没有降级。比如张哥的火锅店,就设置了面向墙壁的“一人食”餐桌隔断,避免了食客与陌生人拼桌的尴尬。食客与餐厅的双赢,开创了一种新的餐饮模式,共同抢占“单身经济”的红利。

独具现代特色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饮食模式。人们吃饭的节奏变快了,吃饭的方式变简单了,对食物的享受过程处处表现出现代生活的特征。

舌尖战争的正确打开方式

餐桌的变革不仅折射出饮食文化的发展进步,更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阶。餐桌上的变革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对混迹其中的问题视而不见。

浪费首当其冲。人们忙着讲排场,吃花样,全然忘了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以暴饮暴食为噱头的吃播横行一时。即使最近吃播被叫停,也有人丧心病狂地用宠物进食过量食物来博取眼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当美食沦为撑场面甚至赚钱的工具,便丧失了原本的意义。

“一人食”的饮食方式的确适合现代生活节奏,但当亲友围桌而食的温馨场景日渐消失,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情”变得寡淡无味。《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最好吃的是饥饿,最好吃的是人。”只是許多人早已忘了,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

更突出的问题是,许多人想要健康,却又不肯割舍口腹之欲,“养生朋克”趁机大行其道。可乐泡党参,啤酒配枸杞,喝完奶茶再吞颗“抗糖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成养生作业。有的商家抓住了现代食客摇摆的心理,打着健康旗号招摇撞骗,无糖奶茶其实含糖量半点没少,就算是真的减了白砂糖,也会为了保证口感增加更不健康的代糖原料。健康饮食很多时候不过是场空谈。

其实餐桌上所有的变革及其背后的问题,本质上都是舌头与大脑不断博弈的结果。人们对食物的欲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即使蒙上双眼、束缚双手也会日思夜想。中国人对食物的欲望有多强?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古有八大菜系,今有家家爆满的网红餐厅,中国人在吃上花的心思绝对可称天下第一。

人类学家张光直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吃是中国人的天,成功时最先进入我们脑海的想法一定是呼朋引伴大吃庆祝,失败时我们也坚信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能熬过黑暗。口连着心,对中国人而言,似乎只要齿间咀嚼,心里就有不灭的希望。

然而人又是矛盾的,对食物的过度欲望意味着理性的丧失,无益于风骨德行。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于是大脑上线,处处克制着舌头,由此延伸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礼节和规范,为“吃”定下了无数条条框框。

近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生活困难,吃的欲望被压抑在饱腹的生存层面,前文刘阿姨那样辛苦考学只为吃上一口“城里饭”的人并不在少数。改革开放以后,国人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吃的欲望便从枷锁中挣脱出来。舌头揭竿而起,要与大脑分庭抗礼,餐桌上的变革也在此起彼伏地上演。

世间万物都讲究能量守恒,舌尖上的战争打破了餐桌上长期以来的权力平衡,新的问题由此而生。当欲望战胜理性,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跑,我们便不得不为浪费、暴食、杀戮买单。

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搜索引擎上查找“如何控制对食物的欲望”,可以得到1860万条相关信息。但欲望真的可以控制吗?减过肥的人肯定知道,控制食欲只能短期苦撑,一旦放松就意味着加倍反扑。舌尖上的战争也是如此,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简单粗暴地遏制欲望,而是重新找到欲望与理性的平衡状态。

此时不妨回过头来,向老祖宗们取取经。或许有人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早过时了,但很多东西经历了时光验证,才更能体现其意义。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讲究“精”“美”“情”“礼”,四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展现时代风尚的“礼”。放到如今餐桌上,“精”要求我们爱吃而不贪吃,更不滥吃,尊重盘中的每一粒粮食和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灵;“美”不光是视觉美,还有新时代要求的健康美,让饮食成为我们保持活力的朋友;“情”提醒我们分餐不分情,永远记住与餐桌上的食物相比,陪你吃饭的那个人才更重要;“礼”是对人和食物的尊重,有了这份敬畏心,打着礼仪旗号行权力压迫之实的酒局文化自然不会长久。

时代在发展,餐桌上的变革已不必遵从“人欲中自有天理”的约束,试试看从人本身的诉求出发,让人欲中有“人”理,才能让舌头与大脑和解。

任何的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餐桌上的变革也如波浪起伏,我们努力在过度压抑和过度放纵之间寻找平衡,尽管时不时循环往复,“原地打转”,但大方向上还是不断向前进步的。

餐桌上的变革正在继续,舌尖上的战争从未停止,只是最终的决定权不在舌头,而在我们的心。心向何处,餐桌便流向何方。

猜你喜欢

餐桌上变革饮食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餐桌上的甜蜜进化史
卷首语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餐桌上的礼仪(西餐)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