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人街的变迁

2020-11-30邓锐

客家文博 2020年1期
关键词:唐人街华侨华人

邓锐

唐人街是海外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华人族群的聚居区域。虽然,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各有特色,各有差异,各有千秋,但是他们都有共同性,那就是中国人守望相助的聚居地,为中国人定居海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来自中原的客家人,他们天生的挑战性、迁徙性、团结协作性,使他们从一个地方向另外一个地方迁徙,在海外,客家人主要居住生活唐人街,下面就唐人街的变迁进行一些探讨。

一、唐人街的形成

中国人移居国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已有“丝绸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东航日本,其中就有人留居他乡。进入唐代,唐代是大一统中原王朝,疆域空前辽阔,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万国来朝,达到鼎盛,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由于华工和华侨称中国为“唐山”,称自己为“唐人”,凡同中国有关的都冠以“唐”字,如“唐衫”“唐餐”,他们需要吃“唐餐”,穿着“唐衫”,过“唐山”的传统生活,为生存、生活和工作需要,他们往往聚居在一起,便于互相照顾、帮助,为此,他们便在海外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聚居,这些华侨、华工移民居留地、聚居地常被人们称为都通称为“唐人街”(当然还有其他名称,如“华埠”“中国营”“中国里”“小中国”“小广州”等),华侨、华工在唐人街里居住、经商和生活下来。两千多年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的落地生根,与华侨华人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当属唐人街了。

早期华人移居海外,要面对全新的生存环境,大家需要同舟共济,因此便群居在同一区域,唐人街由此逐渐形成。16世纪以前,唐人街主要分布在中国周边国家。时至19世纪初,唐人街在美国和加拿大开始出现。建于1850年前后的旧金山唐人街是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为团结互助,他们集中生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华工生活区。早期华工、华侨到达海外后,一部分人进入矿区、农牧场工作,在矿区、农牧场或附近村镇安营扎寨;一部分人或受雇于当地家庭,或做小商小贩,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外语沟通能力有限,中外生活方式迥异,他们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面对全新的语言、文化、政策、人际关系,漂泊海外的华人华侨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弘扬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据史料记载,1788年,一位来自英国的船长约翰·米尔斯雇佣了约70名来自澳门的中国工人,在温哥华为他建造一艘船。然而,船还没有完工,西班牙殖民者就赶走了米尔斯,而那70名中国工人则下落不明,这是华人移民加拿大的最早记录。加拿大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华人劳工始于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时值英属哥伦比亚的寻金热;第二次则是19世纪80年代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建设时期。太平洋铁路本由欧洲来的劳工修建,由于劳动力价格昂贵,导致加拿大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时任加拿大总理约翰·麦克唐纳力排众议,决定使用价格极为便宜的华工。大量的中国劳工来到了加拿大,最终将这段铁路修完。自此,华人才开始成为加拿大社会中的一个少数族裔,逐渐繁衍生息,唐人街逐渐成形。

唐人街既是华侨聚居的地方,也是华侨为求生存相互联络、团结、自卫的中心。事实上,唐人街遍及世界各地,只是称呼不同,但是无论如何称呼,唐人街都是华侨华人的历史宝库,充满着华侨华人的“血泪史”“奋斗史”和“贡献史”。

二、唐人街的发展

任何一个新族群都需要得到当地聚居区居民的认可。在海外,唐人街就是典型的族群聚居区,唐人街既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城市中中国人居住的特殊地带,也可以是中国餐馆、杂货店和其他生意的集中地,同样可以是中国人集居住和生意于一体的地方。

早期,唐人街比较分散,在唐人街内的华侨华人往往同本地区其他族群杂居在一起。由于个别国家的排华行为,为抵御强暴、迫害以及保卫自己的住宅和商店,华侨华人纷纷搬迁到一起,同时本地区的其他种族居民亦从华侨华人集中区撤离,唐人街因此几乎成为单一的华人聚居区。

随着华侨的不断增加,华侨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无不打上了中国烙印。为了方便早期华工,华工群体中的一些人开起了茶馆、饭铺、豆腐坊和洗衣店等。其中,中国美食逐渐名声鹊起,越来越多当地人爱上了聚居区的中国饭菜,他们称这里为唐人街。随着唐人街的发展,除饮食业外,中国的艺术品、古玩,甚至中华传统文化如中医中药、针灸按摩、风水等也都传入唐人街,在当地享有盛名。

为了维护同乡的权益,各种同乡会、宗亲会应运而生,随着华侨团体的先后建立,唐人街的侨团组织逐渐成为指挥华侨行动和对外活动的神经中枢。为了丰富华人的业余生活,各种俱乐部、影剧院也陆续出现;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有识之士在唐人街办起了华人子弟学校,开展中文教育,富有中国特色的庙宇、祠堂相继修建起来,中国百货店、中文书店、中文报社、华人社团日益兴盛。传统佳节期间,耍龙灯、舞狮子等中国文化传统活动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唐人街成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区。各类侨团组织为缺乏竞争力的华侨华人产业提供保护。正是华人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发展诉求成就了唐人街。

受到住在国移民政策以及住在国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影响,唐人街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态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华人华侨在海外的地位逐渐提高,越来越多在唐人街出生、长大的华侨华人走出唐人街,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同时,唐人街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人群入住。由于唐人街的华人华侨人数减少以及人口老化,许多地方的唐人街成为中华文化区的代名词,华人聚居地的本意反而淡了。

三、唐人街变迁个案研究:以加拿大为例

根据唐人街建设的时间、阶段、发展模式等情况,唐人街可分为四类:老唐人街,新唐人街、替代性唐人街和复兴的历史性唐人街。一般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成的唐人街,被称为老唐人街,其余三类大部分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加拿大较早的唐人街是维多利亚唐人街。加拿大出现“淘金热”后,维多利亚成为华人赴加拿大产金区的第一个落脚点,成为加拿大第一个出现唐人街的城市。最初,由美国来的华商在约翰逊街和考伦街开设商店,以后逐渐扩展到赫洛德街、政府街和道格里斯街。在19世纪,维多利亚唐人街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华人社会的中枢,在菲斯加德街南端设有中华会馆和华侨公立学校。各种华人团体在这里设立,一度成为华侨团体的总部所在地。进入20世纪以后,维多利亚唐人街的规模略逊于多伦多,但在加拿大唐人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加拿大规模较大的有温哥华、维多利亚、卡尔加里、温尼伯、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六个华埠,唐人街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将海外唐人街的发展分为萌芽、发展,衰落、复兴或灭亡的阶段,如加拿大老唐人街:1884年前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是华侨自由出入境时期。华侨、华工填补了加拿大寻金热、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建设所需的大量廉价工人的短缺。建筑太平洋铁路时期,唐人街内有1000—3000人,占全市人口的1/3。早期中国移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掌握英语,人生地不熟,中国人长久维持其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受到英属哥伦比亚白人的蔑视、恫吓甚至攻击。具有以和为贵、守望相助传统的中国人,群体意识被激发出来,在异国他乡,打不赢躲得起,为避免敌对冲突,他们选择将自己局限于一个区域孤立起来,作为对歧视和污辱的防御性措施。在自由入境时期,几乎所有的唐人街都座落于城市边缘,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居民都是无家室的年轻男性,其生活主要依赖那些把他们从中国带到加拿大来干活的商人。

1885—1923年是限制出入境时期。1885年11月7日早上9时22分,最后一颗道钉在连接太平洋铁路东西段的卑诗省克莱拉奇敲定。标志着横跨加拿大的铁路大动脉正式建成,从此,太平洋沿岸与加拿大的心脏地区蒙特利尔连接起来了,太平洋铁路的建成,打通了加拿大东西两岸,这时,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华人已经不重要了。

为限制中国人入境,1885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向每个中国移民征收50美元的人头税,1902年,人头税提高到500美元。1895年,加拿大订立法律,剥夺了华人的政治权力,他们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也无权出任政府官员。几年后,加拿大又立法禁止华人购买土地。1923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干脆颁布法令,全面禁止来自中国的移民,据统计,当时加拿大的排华法律政策,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共有100多项,可怜的华人受到了无情的盘剥,无处诉苦。

华人人口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移民,而大多数作为劳工而来的中国移民很难筹足自己获准入境的费用和人头税,这种歧视性的经济负担对加拿大华人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加拿大的华人社区长期都是男性为主,缺少华人女性,导致了巨大的社会断裂。

1924—1947年是排华时期。排华政策使很多与妻儿分离的华人无法在加拿大过正常的婚姻生活,华人没有出现人口的自然增长,1930年之后,加拿大境内华人人口开始下降。排华法也导致了加拿大境内中国城的衰落。因为没有子嗣或亲属来继承家族事业,许多年老的中国商人不得不关闭其公司或商店退休回国,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出现了高失业率,唐人街内的华侨或者选择回国,或者选择前往就业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因此较大的唐人街逐步吸引了附近较小唐人街的人口。例如,温哥华的中国城把维多利亚中国城人口吸引殆尽,汉密尔顿中国城归于多伦多,魁北克中国城归于蒙特利尔。从40年代开始,无论是大小城市的唐人街都日益衰落。

1948年开始的有选择出入境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当时军队招募的华人士兵成了军事将领之后,社会才开始缓解,加拿大才真正开始接纳华裔,华人才逐渐取得应有的公平对待。1947年,排华法案被废除,对中国移民的歧视性规定逐步减少。加拿大籍华人的妻、儿和其他近亲开始进入加拿大,直接移民有助于缓解华侨华人人口在性别和社会结构方面的不平衡,但并未使唐人街的人口激增。随着对华人的歧视和偏见的减弱,中等收入的华侨华人,远离贫者、老者,开始迁出老唐人街到更好的居住区去,唐人街居民老龄化严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郊区化运动继续从老中唐人街吸引走一些人口。年轻的一代接受较好的教育,从事各种技术性或非技术性职业,收入也增多了。许多人通过受教育、与异族通婚、接受基督教或其他融合方式,开始接受主流社会的思想与态度。许多人移居郊区,在文化层次上和表面上即脱离了过去居住的老中国城。这些在行为上和结构上的同化削弱了他们对中国城的依赖,影响了老中国城的生存。

1967年后,加拿大政府以统一计分制接收各种族的移民,该制度强调教育、技术训练和其他标准,新的华人移民较之早先的移民而言,职业背景更加广泛。受过良好教育,熟稔西方文化的新移民和加拿大籍华裔,逐步改变了加拿大华人社会的整个结构,但是他们在适应主流社会并保持其华人特色方面表现了巨大的适应能力,不再需要老唐人街作为过渡地带。老唐人街对他们来说,只是成为让他们品尝真正的中国食品和购买在城市其他地区买不到的中国商品的地方。年轻的中上层的专业技术和工商界华人,为了发展,他们在老唐人街外,建立了大量新的餐馆和超级市场,开始一系列“连锁发展”,为中国餐馆、杂货店和其他零售业及各种服务业提供了市场,拥有充足收入,新的唐人街不仅在大城市郊区,而且在那些从未建立过唐人街的城市开始出现。新唐人街的发展与老唐人街出现时所起的作用相似,功能的变化还体现在经营业务的变化上。华人除了最初经营传统的餐饮等行业,通常是一家餐馆,或一家杂货店,如果经营成功,会吸引另一家餐馆或杂货店,或其它类型的商店。一旦有了开端,各地唐人街的华人也开始经营旅店、各种进出口业务、保险、会计事务所、专卖店、免税店、影视商店等各项业务,商品种类也不再局限于经营中国商品,开始引进世界各地的商品,满足华人以外的消费群体。其他华人企业的建立就如滚雪球一般发展起来,华人专业性和金融设施如医院、律师事务所、房地产和保险公司皆应运而生,唐人街的商业日趋多元化,为所住在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的局面。

唐人街的变迁反映了华侨华人住在国的政府更替、移民政策等方方面面,同时也反映了唐人街的兴衰和华侨华人人口结构的演变过程,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尽管老中国城或经过改造的唐人街可以保存中国文化遗产,老唐人街被看作是历史遗迹,是市中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旅游胜地,再生后的老唐人街为城市中心增添了鲜明的特征,它成了城市瑰宝,在没有老唐人街的加拿大城市,新唐人街也显示了其中国特色。无论是老的、新的,还是经过改造的唐人街,都是加拿大城市和多元文化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

四、唐人街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桥头堡

唐人街遍及全世界,唐人街里居住着众多华侨华人,在外国人眼里,唐人街是“小中国”,是延续着中华文化的“小中国”,是传播中国国粹的“窗口”。它延续的是中华文化,对外国人来说,唐人街是认识中国的第一步,可以说,在海外,唐人街代表着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桥头堡。

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就推广是汉语,在唐人街里汉字招牌随处可见,唐人街坚持讲中文,看中文,让他们的子女在家里说中文。在这个华人世界里,可以听到中文广播,可以看到中文电视;唐人街区里汇聚了众多中餐馆,传播了中华美食,餐馆里播放的音乐是中国的,推广汉语,唐人街有着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

唐人街里的众多食品超市、书店、华文媒体、华人咨询机构、中医诊所、旅行社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华人小经济产业链,无处不在传播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声音。

中国文化随着华侨华人的出国,走出国门,迈进唐人街,将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唐人街保持着中国的风俗习惯,讲普通话或各省方言。这里有中国百货店,有中文的书店、学校、报社、华人社团,有中国式的庙宇、祠堂等。在唐人街里中医中药、武术、象棋文化、书法艺术、特色歌曲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创新,不仅在华侨华人中间流行,而且随着华侨华人向当地民众传播。可以说,唐人街既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落脚点,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保留地和生长点。

猜你喜欢

唐人街华侨华人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光影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热闹的唐人街
张子枫,她才是《唐人街探案》的最大赢家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