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政建设的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

2020-11-30朱文波

法制博览 2020年30期
关键词:经济法思政法律

朱文波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 诸城 262234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文化内涵,其中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人文情怀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是一种伦理道德情感,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围绕真善美而展开。只有拥有真善美我们才能给拥有一个美好的社会。高校课程是以新时代为背景,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为主要目标。思政建设是近几年热门的教育话题,它包括对如今教学制度的思考以及根据新时代应增添的内容。《经济法》作为专业基础课也必须有思政内容,通过不断的思政建设帮助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成长,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断的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结合思想道德文化的建设,这也是思政的教学目标。《经济法》课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利用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渠道,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把教学课程打造为德育教育的综合平台。

一、基于思政建设的《经济法》的必要性

(一)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校除了拥有教授学习的职责外更是培育人才的场所。在思政建设下的《经济法》是将知识育人和以德树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习知识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巩固专业能力为未来提供职业方向,然而道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价值,在精神上给学生一个引领。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和使命。《经济法》作为多种专业的基础课如会计、金融学、信息管理等,其覆盖面广,授课人数多,这些专业又是面向市场的学科,因此思政教育必然刻不容缓。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学习法律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课程内容与思政联系紧密

《经济法》课程主要内容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经济是根据一定的法律开展的经济活动,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懂得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掌握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法律制度,高校更加要帮助未来社会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树立一定的法律规则规范,培养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性格,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经济法它具备独特的公益性和个体营利性,它必须要保护各方面的利益。其中社会公益尤为重要,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对法律规范的了解,更多的要明白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更好的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更好的氛围。

二、思政建设的《经济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有效供给不足、教学内容难度大

由于教材本身比较难懂,难度较大,导致教材上的内容无法与目前不断变化的实际生活相一致,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晦涩,党最新的指导理论和精神与教材相结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若要从教材中寻找最新的理论成果还无法实现,学生对教材内容就更加无法通透的理解,更无法学以致用。《经济法》虽然是思政教育中重点内容,教材内的理论化语言较多,特别是很多有关于法律内容的专有词汇和语言,对于并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也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其中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取决于学生的接收能力的差异,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听课效果。尽管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是和专门学习思政类和法律类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学时单出的论述题不必太多,更多的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的答题方式;同时上课时可以增加有趣的图片和漫画;引导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理论相比较。

(二)供给模式单一

如今,即采用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放映课件相结合,他们依旧是《经济法》课程主要教学方式,虽然在这个新的教学背景下,适当利用互联网课件和新型的科学技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但是单纯的采用课件,总体来说形式上也没有改变老师在课上教授、学生在课下聆听的模式,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比如说,在教师进行教学之前可以给学生时间进行提前讨论和了解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再轮流上台当老师为同学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同学的印象。下课后老师也可以对本次表现作出评价,并在日常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推送有关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的视频和文章,促进学生的课后业余时间的知识丰富。

(三)“供给侧”实训实践环节匮乏

《经济法》教材内容多以各种法律知识为基础,结合案例教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繁杂的法律知识,但是缺少实际操作的过程,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学校过于重视理论的培养却忘记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无法获得对各种理论实际应用的能力,更加无法体会到思政教育对《经济学》促进理解作用,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实训课程必须有科学的课时量,若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学习到其中的本质就结束了,那么这个实训课程就毫无意义;若课时量太大,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强学生的学业压力从而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有个科学的课时量十分重要。

三、思政建设下的高校经济法课程的方式

(一)课上融入

课上融入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中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我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思政思想相结合,在部分章节可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补充,让学生多进行讨论、学习,在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展开分析,不断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时也要关切当代社会问题,分析如今的社会现象,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进行分析、讨论问题,在专业内容的本质基础上,联系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帮助学生培养遵法守法的意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未来的工作中热爱国家、遵守法律、爱岗敬业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二)课下实践

课下实践指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举办《经济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观看经济法有关的影音视频,组织学生写听后感以及绘画手抄报进行科普宣传,从各方面增强法律知识,提升法律修养。通过举办有关经济法的辩论比赛、情景剧、演讲比赛等方式,在进行比赛活动的前期准备时不断将经济法与日常生活联系,不仅巩固了学科理论知识还丰富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活动的整体策划以及分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不断的完善自我,同时思想建设教育也在全方位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还可以举办与学科知识有关的讲座,邀请社会上的有经验的法律从业者讲述实际案例,增强学生作为未来接班人必须要有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其中模拟法庭也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分配角色、共同讨论,可以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方法要求学生扮演法院庭审的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代理律师等角色,来模拟经济学的方法。许多案情涉及伦理学等,这些案件有助于我们不断的培养思维。同时学生在这个期间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种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更要注重的是需要引领学生进入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一个优秀的学生拥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社会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我们国家以及社会所需要的。这也就是本次基于思政建设的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经济法思政法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论经济法的宪法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经济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