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世界文明史中书写中国人权事业的亮丽华章

2020-11-29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权

6月30日至7月1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上,虽然有个别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但与会绝大多数国家都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赞赏有加,为中国人民人权状况的巨大改善感到欣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实现了从温饱有余到丰衣足食,再到安居乐业的历史性跨越,在华夏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激越慷慨、昂扬奋进的人权颂歌。中国的人权事业起点低、阻力大、负担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人权的真义,积累人权保障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是世界人权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个部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国的人权故事,是用汗水和智慧一字一句、踏踏实实书写的,它因踏实而坚韧,因真诚而持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砥砺。

树立惠及苍生的人权发展理念

在西方的传统人权观念中,一个政府抑制它的权力欲,避免去干涉个人的事务,就算是维护了人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权就意味着不任意征税、不干涉公民的言论自由、给公民以公正司法的机会等。但是,人的权利真的仅限于这些要求吗?或者说,满足了这些要求,人们就算过上幸福生活了吗?显然不是。从人的需求金字塔看,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安全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之上,才能寻求社会交往、尊重、认同等更高级的方面。由此可知,传统的人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西方知识阶层在他们生活空间场景里的想象,是有产者向传统贵族挑战之后得到的自由。

中国政府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念,将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注重人权的广泛性、普遍性和发展性,使人民成为人权的主体,把人权内容定位在幸福上,把人权标准投射到满意上,提出了“人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观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并不是独享发展成果,只顾提升本国人民的人权水准,而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合作分享、互利共赢,成为世界稳定、平等和繁荣的捍卫者,树立了惠及天下苍生的博爱人权理念。

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值得世界各国高度认可。而且,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必将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世界必将认识到,只有各国携手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世界才会和平。

推进积极有为的人权保障措施

在很多西方国家看来,为人民谋幸福,使人民的生活水准得以提升,并不算是人权领域的事物,而是属于社会福利问题。但是中国将脱贫攻坚、安全饮水、清洁环境、医疗保障等一系列指标都视为改善和提高人权的措施。由此,中国政府在人权领域的责任更为重大,任务也更为繁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作为,锐意进取,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落实,使得各个方面的人权指标得以逐步实现,推动中国人权水准不断攀升。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使数亿人摆脱贫困,中产阶层群体不断壮大,在世界舞台上绘制了人民幸福的崭新图景。

在2020年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多国人权学者数度聚首“云端”,研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人权维护问题。学者们一致认为,人类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如果各国不能通过信息科技等渠道和手段协调合作,那么就可能永远处在束手无策、惊慌失措、疫情无法遏制,以及相互抱怨和指责的状态。面对疫情这样一场大考,有效的治理和无效的治理,以人民的安危为己任和只顾推诿应承担的责任,真诚地实现人权还是仅把人权当成借口和口号,泾渭分明,高下立见。甚至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就是一面照妖镜,把人权治理的愿望、水准和能力一一甄别了出来。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总裁、国防部前副部长何慕理高度评价中国抗疫斗争对于中国和世界人权改善的贡献。他认为,中国积极的管控措施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健康权。法国卫生部长韦朗表示,中国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分享防控经验、提供医疗用品,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构建理性渐进的人权维护体系

中国人口众多,国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处在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双重任务之下。中国的人口、地域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近现代历史所造成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所以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和思路看待两个存在巨大差异的区域。在人权领域,由于中国同西方起跑线不同,资源条件不同,任务设定不同,制度安排也就不同。所以,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自己去探索。

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就对其中的所有方面、所有规律都洞察无遗。所以,人类设计的制度和各种具体做法,必然存在着缺陷和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检查和审视,反复予以修正和调整,才能逐步趋于完善。中国人权事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提升的。

正如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所指出的那样,新中国70多年的奋斗历程,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全球化的领军者;从贫穷走向富裕,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2019年3月,12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对中国的人权成就表示支持和赞赏。与会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经过几十年建设,在发展、减贫、健康、残疾人事业和人权技术合作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余年,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不仅在国内获得了亿万人民的称许和认同,在国际社会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70余年间,中国探索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人权思想、人权理念、人权目标,扎实坚定地推进人权实践,努力在管理体系完善、治理能力提升上做文章,通过观念与制度的不断改进,完善人权保护状况,使得中国的人权事业节节提高、稳步上升。正如荷兰著名人权学者茨瓦特指出的那样,在中国这样大规模人口、大幅员地域、经济基础落后、条件差异巨大的国家里,高水平地实现人权,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人权方面的真诚努力。展望未来,中国的人权事业必将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人权
人权不应成为西方话语霸权工具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本期导读
我国发表《201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18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
常健:以发展权为核心重构人权话语体系
全面正确理解人权概念、人权话语以及话语体系
微软向人权高专办提供500万美元 利用新科技帮助实施推动人权项目
人权蓝皮书
中国人权理论三十年发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