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战略中文化扶贫的理论思考

2020-11-28都戎

群文天地 2020年6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文化

都戎

文化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扶贫的治本之策,也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一些地方对推进文化扶贫存在畏难情绪,力度小、办法少、成效微。从根本上是对文化扶贫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足。理论的清醒坚定,才有行动的清醒坚定。在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克难、决战决胜阶段,巩固脱贫成效,探索长效机制,文化扶贫作为扶贫的长效治本之策,有必要在理论上再清晰、认识上再深化。

一、文化扶贫的理论基础

从精准扶贫实践出发,文化扶贫主要的基础理论包括:“贫困文化”理论是对贫困现象从纯粹经济理论解释转向文化理论解释的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现阶段文化扶贫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扶贫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扶贫工作的深刻洞见,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中进一步明确文化扶贫的定位和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中国扶贫实践中的创新和深化。

(一)“贫困文化”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在墨西哥对贫民区的实证研究中,最早发现贫困环境中的人具有类似的家庭结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体系,穷人之所以贫困和其拥有的贫困文化有关。

国内学者宋镇修等(1993年)认为贫困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均处于中等以上生活水平时,仍有一部分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所形成的一套贫困本身得以维持和繁衍的特定的文化体系。饶蕊等(2017年)认为贫困文化是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群体所共有的文化习俗、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的积淀,是贫困群体对贫困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自我维护。李丰春(2008年)认为贫困文化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守旧的生活观,重农轻商的财富观,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好逸恶劳的人生习性,厚死薄生的消费观,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消极等待的时间观,老死不相往来的社群观,“急功近利、恶意‘杀熟的功利观”。 贫困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包括“恶性循环”和“文化贫困”。

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提出了贫困和贫困文化相互影响互为原因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生活于贫困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缺少向上流动的动力,低成就动机导致其低社会流动,贫困生活与贫困文化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贫困者很难摆脱贫困的纠缠。

文化贫困与物质贫困对称于精神物质二元结构模式。王列生(2000年)认为文化贫困是指特定文化的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状态或特征,实质是精神贫困。农村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存在着文化贫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文化生活单调、产品数量短缺、消费水平较低、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等。农村文化贫困反映了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突出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贫困文化是造成农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贫困文化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基础不牢、资源条件有限、产业发展滞后等各种因素共同形成一种“选择性亲和”和“叠加效应”。“恶性循环”特征使贫困文化具有明显的“惰性”和“顽固不化”的顽疾。消除贫困的长效之计在于持久用力根除恶性循环的贫困文化。文化扶贫不仅要解决贫困文化的“内在基因”,也要解决文化贫困的“具体症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理论分别指明了文化扶贫的原因、主体力量和路径。人民群众一旦掌握先进的思想文化并用来指导实践,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重视文化扶贫,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帮扶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助推和支撑作用,就是充分发挥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作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充分说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可以产生先进的文化和理论。贫困地区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要充分保护、开发利用并使之现代化,发挥贫困村的文化造血功能。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扶贫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全民族发展整体利益的战略高度,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要多措并举”等扶贫理念,强调扶贫工作不仅要注重物质与经济的外援性扶贫,更要注重提升贫困地区人民脱贫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内生性扶貧。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统一。他在《摆脱贫困》专著中指出:“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要障碍在于落后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精准扶贫的关键就是要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引导、帮助、支持贫困群众发挥自身优势及聪明才智,创新脱贫方式方法,不要大包大揽,要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没有脱贫志向,再多的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二、文化扶贫的内涵

(一)从文化扶贫内容与作用的角度理解

饶世权,鞠廷英(2017年)综述相关文献将文化扶贫的内涵概括为五种理解,一是“提高素质说”。辛秋水(1996年)将文化扶贫理解为“提高人的素质”,即对人进行扶智、扶文。二是“获得劳动知识、技能说”。肖继文(1996年)等认为文化扶贫是使贫困人员“获得参加劳动的知识、技能,依靠自身努力,逐步消灭贫困根源,求得贫困地区长远持续发展的‘造血式的反贫困措施”。三是“价值观改造说”。徐永平(2004年)认为“文化扶贫的本质就是要以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造贫困地区落后的文化价值形态”。四是“扶智与扶精神说”。肖继文等(1997年)认为“文化扶贫就是使贫困者获得参加劳动的知识、技术与条件,并具备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的心理素质”。五是“治愚说”。张庆武(1997年)认为文化扶贫是“治愚”。

(二)从文化扶贫内容递进角度的理解

江宗超等(2018年)将文化扶贫内涵概括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对贫困人口扶志、扶智,并扶正扶贫党员干部的思想;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贫困地区文化可持续发展;将文化扶贫渗透到精准扶贫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文化帮扶在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助推和支撑作用。

三、文化扶贫的意义和作用

(一)文化扶贫既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更是精准脱贫的长效之策

1、文化扶贫可以消除贫困文化。通过文化扶贫,可以消除贫困文化,在更深层次上帮助人们摆脱贫困。文化扶贫是解决贫困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变贫困群体所共有的文化习俗、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形成人力资本。这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反贫困的重要战略选择。

2、通过“扶智”而“治愚”。徐惟诚等(1994年)认为,脱贫“最重要的还是人的素质问题”,而且人的低素质与贫穷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特别需要强调文化扶贫”,从而打破人的低素质与贫穷的恶性循环。文化扶贫能够提高贫困户各方面的素质。

3、通过“扶志”而“治懒”。文化扶贫可以激发贫困人口的精神原动力。一些地区的扶贫成效不牢固,究其原因就是贫困人口和干部在精神上没有脱贫。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有任意消费、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风气,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物质扶贫的成效。文化扶贫通过帮助贫困群众摆正落后观念,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通过引导群众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追求健康文明安全的文化生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4、文化扶贫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选择。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代代传,陷入“扶贫——脱贫——返贫”恶性循环中。贫困人口实现永续脱贫,关键在于培育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人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最根本的就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这就是要把文化扶贫作为根本之策。

5、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相互协同,助推精准脱贫实现倍增效益。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正从分立迈向融合。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肖继文等(1997年)认为“文化扶贫打破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王尧(2016年)认为文化扶贫“可以转变低效的‘普惠式扶贫方式,实施‘定点滴灌”,提高扶贫效率。

(二)文化扶贫是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脱贫攻坚中,最难啃最容易被拉下的硬骨头往往是那些“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懒户”,破罐子破摔的“赖户”,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软户”。文化扶贫正是解决这部分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的根本措施,也是推动基层干部解决“硬骨头”的有效措施。

(三)文化扶贫彰显了文化上的空间正义,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之下,农村文化建设滞后成为城乡之间文化空间正义缺失的实际表现。文化消费的坍塌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整体性的居民文化素养与城镇居民差距过大等问题,显示了农村文化建设仍是整体文化建设需要补齐的短板。文化扶贫具有鲜明的文化空间正义彰显功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振兴乡村的关键点,在以产业兴旺、城乡融合等路径创新农村治理体系的同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进行精准的文化扶贫,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和武装村民思想,激发内在活力,留住乡愁。

(四)文化扶贫能够坚定文化自信,有效强化文化担当

文化扶贫不仅是满足贫困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食粮,还能够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是文化自信的忠实体现和具体举措。文化扶贫能够有效利用广大农村丰厚的绿色、红色、特色文化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整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信心和毅力,在贫困地区形成立志脱贫、争先脱贫的社会文化氛围,达到从内而外的脱贫,强化文化担当,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富民、育民。

参考文献:

[1]宋镇修,王雅林.农村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2115.

[2]奥斯卡·刘易斯.贫穷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一日生活的实录[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107-1276.

[3]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認识贫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169.

[4]王列生.文化的贫困与文化的解困[J].粤海风,2000(2):4-69.

[5]饶蕊,耿达.文化扶贫的内涵、困境与进路.图书馆[J].2017(10):13-17.

[6]李丰春.农村文化扶贫的若干问题研究.安徽农业科学[J].2008(25):11157-11158.

[7]张晓艳.精准扶贫中贫困人口贫困文化的改造.未来与发展[J].2019(8):22-25.

[8]陈力,王华.重视文化扶贫,促进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求知导刊[J].2017(5):51.

[9]江宗超,陈锋.精准扶贫下文化扶贫研究现状与展望.广西社会科学[J].2018(12):186-189.

[10]饶世权,鞠廷英.从文化扶贫到文化精准扶贫:近三十年来我国文化扶贫研究述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3):46-49.

[11]辛秋水.来自莲云乡文化扶贫的报告.江淮论坛[J].1996(6):84-89.

[12]徐永平.贫困文化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J].2004(4):63—65.

[13]肖继文,杨超,魏星河.扶贫扶智扶精神——对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思考[J].攀登,1997(1):12—16.

[14]张庆武.思想文化扶贫刍议.甘肃理论学刊[J].1997(1):17-19.

[15]徐惟诚.文化扶贫的壮举[J].乡镇论坛,1994(1):4.

[16]李孝敏.文化精准扶贫问题浅析.经济研究导刊[J].2018(30):

28-29.

[17]王士臣.当前文化扶贫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深度贫困乡镇黔江区J镇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9(2):114-116.

[18]钟洁怡,陈思怡,孟庆荣,查俊峰.融合视角下的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关联度研究[J].南方农业,2019(7):81-82.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精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谁远谁近?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