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应用

2020-11-28刘剑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9期
关键词:面神经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

刘剑波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听神经瘤的切除过程中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 60例听神经瘤患者, 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术, 对照组使用常规开颅手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面神经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分别为96.67%、3.33%、53.33%, 均优于对照组的73.33%、26.67%、23.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听神经瘤的切除过程中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治疗的效果显著, 在保持手术肿瘤切除程度的前提下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升面神经功能保留有积极性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面神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24

听神经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 虽然其发病率较低, 但是其发病位置一般具有隐蔽性高的特点, 这样的发病特征无形之中加大了治疗难度, 在治疗过程中听神经瘤有可能转移到大脑、侵害患者的大脑组织, 或者肿瘤对脑干、小脑、颅神经等重要结构造成严重的压迫, 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

在听神经肿瘤的治疗过程中, 一般会选择肿瘤切除来降低和终止瘤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危害, 常用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 为了提升治疗效果, 相关的切除手术也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不断优化。本次研究在听神经瘤的切除过程中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治疗的效果, 具体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听神经瘤患者, 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龄37~67岁, 平均年龄(47.6±5.8)岁。对照组中, 男17例, 女13例;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47.4±5.5)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颅听神经瘤切除手术, 手术是通过枕下入路, 即开颅术, 在颅骨孔后2~4 cm处进行。肿瘤切除后, 洞穴骨可以用金属和原始骨封住。觀察组患者给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术治疗, 治疗如下:①麻醉:采用气管插管方式进行全身麻醉(全麻), 麻醉完毕后接通神经电生理监测仪。②体位选择:患者取侧卧位, 患侧朝上, 术床抬高约30°, 头部前屈、左歪并稍下旋, 拉肩充分暴露枕部术野。术者在头部后方, 助手在患者头端。③手术流程:在患侧耳后沟的后方取弧形切口, 可根据肿瘤体积适当调整大小。切开皮肤、游离皮瓣至耳后沟, 并掀向耳廓。再沿皮肤切口线内侧切开肌筋膜及骨膜, 深至骨面。磨钻钻孔、铣开骨瓣, 暴露乙状窦后缘、横窦下缘。显微镜下取月牙状或放射状剪开硬脑膜并外拉固定, 将枕大池脑脊液慢慢放出, 直至小脑半球瘪扁, 经乙状窦后探入CPA区, 暴露肿瘤。生物电刺激面神经中枢寻找记录点, 依照记录点标记蜗神经及面神经区, 避开这些区域全切除肿瘤;若有必要, 可取医用电动磨钻磨开内听道, 切除其内部肿瘤。术野完全止血后缝合脑硬膜、闭颅。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脊液耳漏和后脑神经损伤等;对比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 使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评定, 对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下面肌进行评价, 分为Ⅰ~Ⅵ共6级, Ⅰ级为正常, Ⅱ级为轻度异常, Ⅲ级为中度异常, Ⅳ级为中重度异常, Ⅴ级为重度异常, Ⅵ级为完全瘫痪, 其中Ⅰ~Ⅱ级为面神经功能优秀, 评价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优秀率[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对比 观察组全部切除29例, 切除率为96.67%;对照组全部切除22例, 切除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的切除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 P=0.011<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2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优秀率为53.33%, 高于对照组的2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听神经瘤是发生于颅内前庭神经的一种肿瘤, 它起源于前庭神经的鞘膜上, 医学叫前庭神经鞘瘤[3]。前庭神经是听神经的一部分, 其中枢支即组成前庭神经, 与蜗神经一起经内耳孔进入颅腔, 在经脑桥尾端进入脑桥后, 终止于脑桥及延髓内的各前庭核, 所以前庭神经发生肿瘤常常会压迫周围的神经, 而蜗神经负责听力, 所以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听力减退。除了对人的听力造成影响, 如果这个肿瘤进一步增大, 会压迫小脑、脑干, 造成患者的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等。如果肿瘤进一步增大, 造成了梗阻性脑积水, 患者还会出现颅高压的症状, 出现头痛, 甚至进一步恶化危及生命[4]。

因此听神经瘤虽然为一种良性的肿瘤, 但是在发现后要及时进行治疗。

为了提升治疗效率, 听神经瘤的治疗方式也在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而优化, 在治疗过程中分为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 虽然放射治疗对于中小型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保持度高, 但是放射治疗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 因此为了降低术后复发率和二次复发带来的复杂治疗情况, 临床中常采用手术治疗。根据过往手术方案的分析可知, 听神经瘤一般位于患者的耳后, 不仅所处位置结构复杂, 而且治疗位置相对隐蔽[5]。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分别为96.67%、3.33%、53.33%, 均优于对照组的73.33%、26.67%、23.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常规的开颅手术相比较,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术主要具有以下优势:①与常规的开颅手术相比较,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术具有手术路径短的特点, 为医生辨别神经组织提供便利的同时为手术的准确性提供基础保障;②直接在患者的耳后进行治疗, 降低了开颅手术对患者的脑干神经和面神经的影响, 对提升切除率和降低术后二次复发率有积极性作用;③降低了开颅手术后患者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感染率, 对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有积极性作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在治疗过程中对于听神经瘤的切除率高, 对于降低手术对患者面神经的影响有积极作用[6, 7]。但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对医生的操作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治疗方式的选择过程中要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作为选择方式的基础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听神经瘤的切除过程中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治疗的效果显著, 在保持手术肿瘤切除程度的前提下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升面神经保留有积极性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跃平, 姚宝军, 荆鸿道.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应用探析. 健康大视野, 2018(15):206-207.

[2] 梁建涛, 王旭, 宋刚. 因开放内听道致听神经瘤术后脑脊液鼻漏的显微外科治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 35(5):485-488.

[3] 韩新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82例临床分析.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2019(3):26-27.

[4] 张猛, 马庆防, 安刚. 57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报道. 癌症进展, 2018, 16(4):455-457.

[5] 張鑫, 武飞, 刘士宝. 神经内镜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小脑脑桥角区表皮样囊肿的体会(附20例报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 36(1):29-31.

[6] 魏宜功, 王诚, 卓志平. 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术中面神经保护.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 23(10):13-16.

[7] 于广亮. 用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听神经瘤的效果探究.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23):75-76.

[收稿日期:2020-05-11]

猜你喜欢

面神经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
单纯性中耳畸形多平面重建CT检查和手术结果比较
肌电图监测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青光眼滤过手术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探讨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