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探讨

2020-11-28卓全录

绿色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许可证环境治理环境保护

卓全录

(濮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河南 濮阳 457000)

1 引言

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设,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2],明确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提出到2025年要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2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尚存的问题

2.1 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亟待加强

一些基层地区管理者,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贯彻不够,缺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发展观树立不牢,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重应付检查、轻问题整改,重工作安排、轻检查落实”等现象,生态文明各项改革任务落地不够,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没有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对环保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2.2 环境治理企业责任认识不足

目前,排污许可核发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部分企业尚未认识到排污许可证的重要性,在排污许可证申请时填报的信息资料不完整,排污许可证申请后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执行报告的上报、信息公开等工作。一些企业依法治理环境污染、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不够,环境基础设施仍是突出短板,运行水平总体不高,企业治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不足

生态环境治理更多依赖行政手段,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市场化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力度不足。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和差别化电价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2.4 环境治理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加强

在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战全面推进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机构印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应对的政策文件更是层出不穷。在落实“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地方配套的法规、标准体系等仍需完善。

2.5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仍较薄弱

随着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落实,地方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工作收归到省级层面,导致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各县级监测站存在不同程度的监测人员短缺、监测能力不足、监测业务用房紧张、监测仪器设备数量不足功能落后、经费保障不充分、缺少应急监测设备等问题。环境应急建设不完善,部分县级城市未建立环境应急机构、人员不足,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建设不完善。环境信息化建设能力不足,缺乏大数据分析支撑,科研技术支撑能力薄弱。

3 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议

3.1 强力落实领导责任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督政”“查企”并重,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制度,夯实部门责任,加强与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力度,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到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以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3.2 加强企业责任体系建设

(1)落实企业排污许可责任,加强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建立排污许可证后监管体系。对已发放排污许可证的行业督促排污单位开展自查,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现场核查,督促排污单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通过检查环境管理台账、核查年度执行报告、检查自行监测情况等,加强排污许可证实施管理力度,推动排污许可证有效执行。

(2)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明确各行业的淘汰要求。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继续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提高清洁生产审核质量水平,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3)重点排污企业应不断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水平,提高治污能力,加强重点排污企业污染物自动监控能力建设,推进总磷自动监控设施、VOCs自动监控设施的建设和运维。

(4)强化企业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力度,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和相关政策要求进行信息公开,并不断创新信息公开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3.3 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

(1)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信访系统、市长信箱等作用,畅通环保监督渠道,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不断扩展公众参与范围,逐步从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和诉讼等末端参与向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许可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等活动中延伸。

(2)持续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加强培训管理,确保培训效果。广泛利用各种平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

(3)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逐步转变落后的生活风俗习惯,全面推进开展城镇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引导公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3.4 完善生态环境市场化机制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审批制度改革,规范环境治理市场环境。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龙头企业。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选择典型城镇试点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

健全差别化电价、污水垃圾处理收费等价格机制,完善清洁取暖价格政策,稳定居民“煤改气”价格。

3.5 健全信用体系建设

不断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完善诚信建设考核评价制度,考评结果作为对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

根据企业事业单位上传的环保信用行为信息,及时审核补录相关信息,及时将企业环境信用行为信息录入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完成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环境信用初评工作,并及时审核补录信用行为信息,及时将企业环境信用行为信息录入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强环保信用结果的应用,做好“双公示”工作、信用信息修复、宣传教育等工作。

3.6 完善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

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实施,引导涉重金属企业和高环境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积极推行开展排污权交易,并不断完善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政策,推进排污权交易抵质押融资。

3.7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1)推进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检测能力建设;更新并补充完善监测设备,增设VOC监测设备及常规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队伍建设,补充监测人员,完善人员结构,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平。完善县级环境应急工作机构建设,明确应急人员和相关职责,加强应急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应急责任。

(2)提升生态监控能力。加强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各类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试点开展河流水生态例行监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力,加强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督。完善监测点空间布局,丰富监测点信息采集数据种类和数量。完善各类污染源与环境质量数据,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连通,实现各类生态环境管理数据的汇总统计、关联分析、事件溯源、风险研判、影响评估、辅助决策等功能,提升数据分析研判效率,实现管理的精准化、系统化、即时化[3]。

(3)实施生态常态化和规范化监控。运用监管平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监控。重点监控土地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活动,监控流域内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4)强化生态空间的保护与管理。实施流域统一规划和区域差异化管理,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加快推进生态带建设,继续开展生态移民。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巡查作用,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巡查重要工作任务。

猜你喜欢

许可证环境治理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秦山核电厂运行许可证延续研究与应用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排污许可证如何破茧成蝶
近期获得公映许可证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