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生态文明背景下土地整治的思考

2020-11-28吴家龙苏少青

绿色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生态型资源化农田

吴家龙,苏少青,邓 婷

(1.广东省土地开发整治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5;2.广东省耕地肥料总站,广东 广州 510500)

1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足,过度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农田标准化建设,轻视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共生属性,致使农田道路和沟渠过度硬化、河道拉直、池塘填埋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最终导致田园景观均质化、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退化[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生态文明思想的普及和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生态型土地整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型土地整治是指在项目选址、设计、实施、监管、后期管护全过程贯穿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的理念,采取生态环保的工程措施,有效寻找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与生态低碳之间的平衡点,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和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碳排放和能源的消耗,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土地整治新模式[2]。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型土地整治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疑惑。本研究针对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线性工程对生态系统的碎片化切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田管理之间的矛盾、生态基础设施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废旧材料资源化利用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生态型土地整治、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2 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认知有待转变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型土地整治的重要目标之一。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的布局及土地利用方式优化提升的过程。通常会开展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生态防护工程、鱼塘清理复垦、沟渠疏浚贯通、构建隔离带、缓冲区、净化塘、恢复湿地、植花草、撒虫卵、禁止渔猎等生态修复措施,但施工过程可能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3],如施工器械及人为的扰动易导致蚯蚓等诸多土壤动物的迁徙和逃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如在土地整治工程竣工后紧接着对项目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评估,可能会出现整治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目前生态型土地整治是基于实施主体的知识认知进行生态设计,不一定能满足生态系统的真实需求,亟需将传统的土地整治认识转变到客观尊重生态系统演变的自然规律上。

2.2 线性工程的切割导致生态系统破碎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农田生态系统也是由农田环境因素、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和各种微生物4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土地整治中道路、沟渠及高速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设施不可避免的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网格化切割,直接导致了生物生境破碎化、孤立斑块栖息地数量增加和生物多样性降低,阻隔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致使其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降低乃至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田管理矛盾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及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生产力、抗侵入性、养分循环和水源涵养等紧密相关[4]。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载体,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一环,但“田”的生态性和生产性功能的关系尚不明确,实际上当前对田的生产性要求要明显高于生态性要求,即农田更注重的是“高产、优质和安全”[5],而为达到这一目标,通常要通过施用农药和除草剂降低有害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物防治相矛盾的现象。

2.4 生态基础设施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隔离带、缓冲区、净化池、蓄水池、过滤带、植物篱、防护林等生态基础设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杂草控制,为授粉昆虫、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护围、固堤、减少面源污染、防尘、防风等生态功能,对保障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关重要。生态基础设施的设置无可避免会占用一部分耕地,对耕地指标紧缺地区的耕地保护工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必将对土地整治后耕地调整和优化布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2.5 废旧材料资源化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低

土地综合整治,特别是对老旧房屋的拆除、保留地块的改造翻新、堤坝拆除、河道整治、道路改造等活动,会产生大量废旧建材,包括石块、砖块、混凝土块、建筑渣体、木材、金属、玻璃等,数量庞大。若不能及时对废旧建材再利用,既浪费资源,也造成环境承载负荷。一方面,由于废旧建材循环利用的整个流程包括拆迁、施工、运输、处理、再利用等环节,涉及不同部门或企业,需要多个相关单位协同配合,而目前废旧建材循环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另一方面,目前废旧建材循环利用技术相对落后,相关技术标准不够完善,缺乏新技术、新工艺,全凭施工人员的个人经验,资源化水平较低[6]。

3 建议

3.1 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工程建设结束后,土壤性质、生产能力和环境修复需要一定的恢复期,有研究认为这一过程一般需要3~5年[7],甚至出现在项目竣工5年后,该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仍低于整治前[8],可见,土地整治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扰动具有持续性,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改善存在滞后期。在经历一定阶段的恢复后,项目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一般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9]。应在尊重和顺应生态系统自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土地整治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内在机理,根据不同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探究核算方法,优化监测评估模型。

3.2 重视生物通道建设

生物通道(Biological channel)又叫生物廊道,是指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迁移的通道。线性工程切割作用主要是切断了农田自身、农田与林地、农田与水系等生态系统之间的生物通道。一方面,应积极探索相关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避免农田的占用和分割,提高占用农田、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赔偿成本;另一方面,应抓紧生物通道建设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提倡构建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生物通道,如生态廊道,泥结石、石块路面、土沟渠、灌草护坡等,加强相关材料的研发和推广,保障生物通道建设的规范性。此外,考虑到我国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充足,生态沟渠内的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大,如不定期清理,严重时会阻碍渠道的输排水工程,应加强相关生态设施的后期管护工作。

3.3 加强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适用性研究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维持农田的高产优质仍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农田农作物及边缘生物品种的高度一致性对病虫害的爆发和其他灾害的发生缺乏抵御能力,因此,保护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实际上应是保护农田生境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多样性,如在农田中适当保留树篱、片林、灌丛、防护林、小湿地、小坑塘等,营造一套结构和功能多样化、景观优美的生态系统,推广农作物的间、混、套等种植模式。因此,今后将生物多样性理论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时,应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合理限制和明确其应用范围。

3.4 调整优化农田布局

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生态基础设施的添置,在挤占了农用地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农田空间的优化调整和布局。除开发补充耕地和土地复垦外,应充分借鉴已有成功经验,通过农用地权属调整,实现“小田并大田”,借助机械化生产,节省了大量的劳作时间,减少了往返地块间的“无形损耗”,不仅能有效解决农用地细碎化问题,实现农用地的连片规模经营,还能增加耕地面积,用于支持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5 健全废旧材料资源化监管制度,提升资源化水平

废旧材料的资源化利用,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可以成立临时指挥部或管理办公室的形式,根据废旧材料的可利用程度、用途、材质等,对其进行分类,并进行妥善存储。此外,还应加快制定废旧材料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可考虑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空间载体,搭建区域资源信息流动的动态平台,最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化、市场化、规范化、精细化运作,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生态型资源化农田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危险废物等离子熔融熔渣二次灰污染特征及资源化应用潜力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黑板像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