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陈阿娇的形象演变

2020-11-27张睿迪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演变

张睿迪

摘要:作为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也是馆陶长公主刘嫖之女,陈阿娇因其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在历史上和文学上都留下了丰富的形象,并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本文即是通过系统地梳理陈阿娇在史书中和文学作品中所提到的部分,来尝试概括其不同的形象。并通过不同形象的对比,总结出不同视角下陈阿娇形象的演变。

关键词:陈阿娇;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演变

1引言

陈阿娇,其母为汉朝权势最盛的长公主刘嫖,其夫则是史书留名的汉武大帝刘彻,却在登上后位十年之后被废黜,退居长门宫,由金屋藏娇沦落为长门怨妇。拥有显赫出身与凄惨结局的双重命运,陈阿娇在古今史学界留下的形象可谓众多。而在历代文人学者的描述中,身为被废皇后的陈阿娇通常与“长门赋”的题材相伴出现。通过史书和文学作品中陈阿娇不同的形象总结,可以对不同时代男性视角影响下的女性形象描写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2陈阿娇的历史形象

2.1骄贵:性情之骄与身份之贵

作为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的地位可以说是万人之上。但抛去皇后的身份来看,陈阿娇本人也是出身显贵,父亲陈午是西汉开国功臣唐邑侯陈婴之裔,也是世袭堂邑侯,母亲刘嫖则是窦太后唯一的女儿馆陶长公主。她的母亲长公主刘嫖意图巩固自己的地位,先行打算将陈阿娇许配给栗姬的儿子刘荣,后又因不受理会怒而转与王夫人结亲,定下刘彻与陈阿娇的婚姻。最终因长公主帮助,栗姬与刘荣被打倒,刘彻成为正式的太子。这使得陈阿娇在身份高贵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对汉武帝有恩的头衔。

《史记·外戚世家》有记载:“上之得为嗣,大长公主有力焉,以故陈皇后骄贵。”[1]由此可见,陈阿娇凭借自己高贵的身份和母亲的协助坐上了皇后的宝座。这个时候的记载只写了她身份的“骄贵”。随着时代的推进,骄贵一词所包含的内容也有所不一。在《汉书·外戚传上》中的记载则是:“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2]在这个时候史书描述的“骄贵”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从形容身份地位开始转向形容性格。

2.2欲加之罪:无子与妒忌

在史书列给陈阿娇的众多罪名中,有一项是“无子嗣”。《孟子》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作为皇帝的妻子,陈阿娇与刘彻结婚多年却未孕一子,更是有失礼教的。这也是后世评价她的过错时所列举的重要的一点。《汉书·外戚传上》记载陈阿娇“十余年而无子”,而在《史记·外戚世家》和《资治通鉴·卷第十七》中先后记载了“陈皇后求子,与医钱凡九千万,然竟无子”和“皇后骄妬,擅宠而无子,与医钱凡九千万,欲以求子,然卒无之”[4]。耗费如此多心力却未得一子,似乎也为后来陈皇后被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由。

除了无子之外,她的妒忌之心也是后来人们批评她的理由之一。《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卫子夫于建元二年春入宫后得到宠幸,并有了身孕,大长公主听闻了这件事心生嫉恨,派人逮捕卫青想杀死他,卫青得到好友公孙敖的帮助才幸免于难。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卫子夫的地位逐渐上升。在《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中提到:“闻卫子夫大幸,恚,几死者数矣。上欲怒。”这看似也是汉武帝厌恶陈阿娇的原因之一。陈阿娇因自己无子而有所嫉妒,但这时所记载的真正做出行动的却是其母。陈阿娇固宠的手段可以理解,但并不足以作为废后的理由。

2.3盖棺定论:巫蛊之祸

关于陈阿娇被废的原因,最著名也是最严重的一条是行巫蛊之术。《史记·外戚世家》中记“陈皇后挟婦人媚道,其事颇觉,于是废陈皇后”,这是陈阿娇被标为失德的一大凭据,但却并未详细说明妇人媚道的具体细节。《汉书·外戚传上》中又注解了“妇人媚道”、“巫蛊之术”具体指代,即女巫楚服为皇后祭祀祝诅。

在后来的记载中,包括《前汉纪》、《资治通鉴》的记载都采取《汉书》中的记录,以“妇人媚道”一词尽概括之,彻底确认了陈阿娇的罪名。按照《资治通鉴·卷十八》中的记载,“女巫楚服等教陈皇后祠祭厌胜,挟妇人媚道……乙巳,赐皇后册,收其玺绶,罢退,居长门宫。”对陈阿娇后位的罢黜在这个事件中才彻底爆发。从此,陈阿娇被冠上了骄纵蛮横、妒忌狠毒、不守妇道这些称号。这次的巫蛊事件为废后一事找到了正当理由。

而在《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中的记载则是:“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5]在与所记载的帝王并非处于同一时代却又相差不远的史书中出现了相反的观点,也许这同样可以表明人们对历史上女性的观点随着政治立场的不同而改变,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其夫汉武帝的态度。

3陈阿娇的文学形象

描写陈阿娇的文学作品有不少,最有名的《长门赋》作者有所争议,在此不作议论。从后世的诗词歌赋中可以得知,后世写到陈阿娇主要偏爱于两个历史事件,其一是金屋藏娇,其二是长门怨情。不同于史书中的观点,文学形象的陈阿娇显然得到了更多同情心。在此之上,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下陈阿娇的形象也略有不同。

3.1男性视角中的陈阿娇

男性诗人对陈阿娇相关的描写中,主要赋予了陈阿娇三个意义。

较为常见的是宫怨诗,其内容主要为借同情陈皇后受冷落的经历进而表达出对封建的批判、对宫人及广大妇女的同情。如唐朝诗人李白的《长门怨二首》[6]:“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又或唐朝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都是由陈皇后被冷落一事从而推及宫人们在宫殿里寂寞终老,以此抒发同情和批判。后来对于陈皇后的评价也逐渐包含了诗人个人主观情绪的影响,同情的含量越来越大。杜牧所写的《月》中两句:“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宴。”以及宋朝徐钧的《孝武陈皇后》中:“覆水欲收宁复复,此情惟有谪仙知。”都直接提及并表达了对陈皇后的同情。南北朝诗人柳恽写《长门怨》[7]:“无复金屋念,岂照长门心。”则是对于广大妇人只能宠辱由人且无力反抗的深切同情。陈阿娇文学形象首先作为被冷落而心中有怨、悲伤无力的宫人形象出现。

以上的形象是最贴近历史中陈阿娇本人的形象,而在另一方面,陈阿娇的形象也被用于抒发诗人本身的志向。唐朝刘禹锡的诗作《阿娇怨》:“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此诗虽说是写陈阿娇等不来帝王之怨,却也是诗人对当时的穆宗耽于游乐行为的讽刺,借汉武帝幸卫子夫、远陈阿娇之事来抒发自己的不满。李商隐的诗作《茂陵》中有提到:“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此句则是借用了金屋藏娇这一历史典故,借汉武帝要为女子建造金屋的夸张行为评判唐武宗耽溺美色的过错。北宋王安石有写《明妃曲二首》:“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该句表面上是对宫女的同情,实际上是抒发士不遇的感慨。更有南宋辛弃疾之词《摸鱼儿》[8]:“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这句借用陈阿娇向司马相如重金买赋的典故,表达的是词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自己遭到排挤的沉重心情。陈阿娇的许多典故都被后世的文人用来借古讽今或是抒发志向。

最后一种形象在诗词中提及较少,但也是引自陈阿娇经历而衍生的形象。如李白的诗作《怨情》:“请看陈后黄金屋,寂寂珠帘生网丝。”此句亦是以叙述陈阿娇黄金屋一事,通过黄金屋的腐朽,抒发对广大女子容颜易老、青春易逝的同情。

3.2女性视角中的陈阿娇

历史上女性文人的作品并不多,在此选取两个较为出名的作品。

唐朝唐太宗妃嫔徐惠的诗作《长门怨》,其内容主要引用班婕妤被新宠所取代的经历来抒发作者的怨怒,但也提到了陈阿娇作为旧人被新人代替的怨念心情。“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反映的除了有作者对于宫中失意女子的同情,更多的是对于薄情君王的失望和不满。作者将她的夫君看作平等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故而在运用典故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帝王是将旧人抛弃、自寻新宠的薄情人。说是怨,这里表达的更多其实是愤。即使是那个时代地位并不高的女性,但作者却借用了前朝被弃妃嫔的经历来抒发自己的反抗意识,渴望平等的呼号。对于陈阿娇及班婕妤的经历与其说是同情,更不如说是对于自古以来薄情帝王的批判。

另一篇是李清照的词作《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这是李清照与丈夫即将相见之时所作,词中以长门代指女主人公冷寂孤独的住所,表达的是对于丈夫的思念以及即将见面的期待。词中的“长门”是孤寂的代表,在这里陈阿娇与长门作为女子与丈夫分离的标志出现。作者与等待汉武帝的陈阿娇有同样的心情,都是孤独的女子渴望见到自己的丈夫。

4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变化分析

4.1累加的罪名与经历:历史形象的演变

在《史记》、《汉书》等较早的历史记载中,对于陈阿娇的描述并没有后世对其的描述多。关于陈皇后被废原因的解释上,同时代的《史记》基本以其无子为最重要的原因,没有被详细说明的妇人媚道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汉书》则开始详细解释妇人媚道的具体内容,并且记载了这件事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比如受巫蛊之事牵连而被诛杀者有三百多人。总体的趋势可以说对于巫蛊一事的描述越来越详细,之后所牵连的故事也越来越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陈阿娇被废之事也许并没有本身的多少错误,而是后世对其的批判越来越苛刻。这其中有参考资料不同的影响,当政者对史书作者政治立場的影响,也有男性主观下对女性要求的变化。

4.2寄托的志向与同情:文学形象的不同

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则是全然不同。在男性作者提到陈阿娇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是凭借她的历史典故来抒发志向,包括批判成分在整体的作品中会占据较多的笔墨。男性视角下,陈阿娇的事例通常是用来表达受到冷落的怨念,或是对于困居宫廷的大好年华的宫人的同情,男性作者的诗词中将陈阿娇的历史事件与时事联系较多。而在同样作为女性的诗词中,反映出来对于宫中人悲惨经历的同情并不明显,女性作者的角度集中于女子见不到丈夫这一点上。强调的不再是冰冷的宫廷如何,而是人与人之间、即夫妻之间的相处多寡和女子对于夫君的情感。简单来说,男性作者笔下陈阿娇的形象是封建制度迫害的典型,而女性作者笔下的陈阿娇则是见不到丈夫的孤苦妇人。

5.结语

综上所述,陈阿娇的形象在历史中和文学作品中经历了不同的演变。但无论是哪一方的演变,归根结底都是由编写者的主观态度影响形成。陈阿娇作为历史上出名的被废皇后,其落魄的经历是令人唏嘘的,但根据她而形成的不同的形象却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历史参考,更有文学艺术的欣赏。史书与文学作品也许有主观情绪的影响,而得不到完全真实的记载。但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也同样能激励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发掘更多历史真相,深入我国悠长历史的内部,从而了解到历史真正的形象,在历史研究方面开拓出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79-1980页.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48页.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6-287页.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59页.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55-956页.

[6](清)曹寅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7](清)李调元编:全五代诗[M].四川:巴蜀书社,1992年.

[8](清)唐圭璋遍: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猜你喜欢

演变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