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海口骑楼老街在同质化现象中的发展之路

2020-11-27朱俊颖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流行色 2020年4期
关键词:骑楼同质化商业化

朱俊颖(海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明朝时为防御海盗又修建了海口所城,从而街区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近代,南洋归国华侨借鉴当时风靡南亚的南洋建筑风格纷纷建起了柱廊式骑楼;建筑随着朝代更迭,人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流动。明朝时的海口,不复靖安,多有叛乱,百姓民不聊生,商业萧条;晚清时,随着海口成为通商口岸,经济慢慢发展繁荣起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到家乡投资建设,人们的生活也愈加丰盈;到了近代,大批侨商回到海口从事商业活动,发展经济,海南的人民便也愈发重视起了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旅游业开始兴盛。终于“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海南的骑楼建筑迎来了它最繁华的时刻。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时,南洋街上拥有历史记忆的骑楼在逐渐消失变少。骑楼建筑群之一的中山路采用“整旧如初”模式,多次对骑楼建筑进行修缮粉刷,且再造了许多装饰花纹。在建筑资料不足等其他情况下,此种采用“再造、出新”的方法,使得整个街区丢失了原有的历史厚重感,并且也使得中山路这一街区中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骑楼想要在如今的历史文化街区中重振新风便可从建筑形态、人们文娱活动以及商业化运营三处着手。

一、历史文化街区同质化的规律

1.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形态同质化规律

纵观“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人们只要望向他们一眼,便可以说看遍了整个中国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古城,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层次丰富、临河贴水,空间轮柔富有美感,即常言所说的“青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此时再看云南丽江古城、湘西凤凰古城,也难以逃脱上述形容词的范围;于哈尔滨中央大街,会看到16世纪文艺复兴式建筑、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18世纪折衷主义建筑、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还有后来的仿欧建筑,它们共同构造成了中央大街复古化的建筑风格。看到过修缮前的海口骑楼建筑群的,会觉得它外表远看斑驳古拙,但仔细欣赏时就会发现那些建筑上大多布满了精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看完这处,再把目光投向别处,常德的德国小镇、杭州天都城,纷纷以欧式建筑、异国特色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中评选出来的街区,均是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情怀,也只有这样才足以衬托出建筑的历史厚重感。但是在同质化的模式下,各地的建筑形制都遵循着以本地特色结合更多外乡甚至异国风格,以现代建筑材料毫不修饰的做出古建筑的样式的规律来“滥竽充数”,才会使得现在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缺少了“历史文化的氛围”,因为建筑本身就缺乏内涵底蕴,很多地方的历史文化街区打造者更是按照既有模式一套照搬。

2.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娱休闲活动的同质化规律

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城市的旅游重点。那么,街区的开发者或者打造者一般会从“吃穿住行、吃喝玩乐”等配套业态来完善商圈。于是,新修缮好的骑楼店铺中林立着奶茶店、咖啡店、风格各异的饭店、服装店、乐器店等等。这套模式不仅仅只在骑楼老街存在,基本上所有历史文化街区都能找到这些店铺。

除了“吃喝穿住”,还有最常见的活动便是“民族歌舞表演”。最有名的“宋城千古情”在杭州宋城景区以每天六场的速度演了两万六千多场;凤凰古城梦幻沱江篝火晚会也是场场满员……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文化历史街区基本上都可以遵循这一规则,结合本土歌曲舞蹈或其他艺术形式就可以开上一场“主题”大型活动。

但是不一定都会“游人如织”。海口向来不缺游客,南来北往的人经过海口络绎不绝,骑楼也有着自己的特色:“老爸茶”、“竹竿舞”、“琼剧”等,但是新修缮的骑楼老街并没有想象中的火爆异常。甚至早早投资开店的各种店铺生意也是有些清冷。相反,以往开在骑楼街区的老业态,比如五金、灯具等,即使搬迁到了街区旁边的新址,生意却仍然红火。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老业态是否是组成骑楼文化的、组成海口人民家乡归属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呢?

或许可以把咖啡店搬到我们的新骑楼老街方便游客,也可以把海南特色“琼剧”的剧场搬过来向所有人弘扬,但除此之外,是否还可以保留一些老手艺、老业态,即使他们和现在的旅游景区格格不如,但他们更贴合海南的历史文化。

3.历史文化街区中商业化运营的同质化规律

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运营的同质化主要是因其与产业特征的规模化生产所矛盾而造成的,其同质化给人的感觉是地方特色与个性的淡化与缺失,所以同质化的表现主要在与顾客紧密相连的服务业同质化及制造、销售业产品的同质化。

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化的运营中,强调市场化生产目的的商业逻辑和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多以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为主的本土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这些产业中的本土文化特色很是容易在商业化的运营中被抛弃或削弱。另外。在商业化的运营中,企业往往还会追求自身经营模式的可复制性,通过规模化的生产以达到降低成本、快速抢占市场的目的。

以近些年较为火爆的文创产品为例,以民间、民俗手工艺品等为代表的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产物因难以量化生产、人工成本高、消费人群不成规模等原因,多会被商业化的运营所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一些物品如文具、玩具等,为了能够更好吸引游客购买凸显特色,这些商品多会将当地历史文化中特色的、常见的及便于大量生产的图案、造型等元素进行提取,然后运用在一些常见商品上,构成当地的“新特色”文创产品,而历史文化街区往往就是这种“新特色”文创产品制造、销售的主力军。所以,将历史文化元素等同于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元素提取结合近现代工业产品替代历史文化产品的商业行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历史文化元素在工业产品中的重要位置,其使用价值效用的主体还是工业产品本身,所以这也是当下大多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会给人以同质化感觉的原因。

二、海口骑楼老街在同质化中发展的思考

1.海口骑楼老街的建筑形态在同质化发展中的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形态在同质化中的普遍规律是本土建筑特色融合外乡或国外建筑风格,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审美相结合。

海口骑楼老街作为海南本地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人们了解它的来处,因此喜爱它。但是还不清楚它的去处,所以没能保护好它。就像中山路那样,以修缮的名义对它做着现代人审美中的修改,实则就是一种破坏。因为人的审美不会一直不变,而建筑之所以恒久,就是它能坚持不变。不能让骑楼老街也落入到同质化的建筑形态规律中去,就需要改造者以绝对尊重历史的决心,深入的探查从前骑楼建筑群的细节特点,毕竟“修旧如旧”不能只靠现在的审美与经验。建筑是烘托地方氛围的第一要素,骑楼曾经的斑驳韵味不仅体现在它的南洋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时间赋予它的厚重感。

修缮后的骑楼焕然一新,就像是上世纪有位富商阔太刚修建的一样,有着浓浓的“景区质感”,却少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想要重回经典中的骑楼,就必须预先保护仍在的骑楼建筑,减少大面积的建筑材料替换。即使到了不得不换的地步,也要做到让修复材料尊重历史细节,做到风格和“年岁”的统一。

2.海口骑楼老街的文娱休闲活动在同质化发展中的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娱休闲活动在同质化中的普遍规律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者往往会用旅游配套的业态来打造商业圈,并且驱逐原来旧址上的老业态商圈。除此之外,会利用本地少数民族特色开发“民族歌舞表演”等大型主题活动。

海口骑楼老街目前也有适配的“吃喝玩乐”一体的商圈,但并不是预想中的“火爆场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商圈同质化现象太过严重,人们早就对装修精致的门店习以为常,从而并不容易被看上去新开的店铺吸引。挑食的人们开始更注重“味道”,而不是花哨的外表。而解决目前骑楼缺少“味道”的药剂在那些老业态身上。它们看似与商圈格格不入,游客好像不会有需求光顾,但它们却是令游人驻足的“味道”。保留一些老业态店铺,不是让人看到骑楼建筑群古旧的一面,而是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原来的海口人真实生活的一面。

3.海口骑楼老街的商业化运营在同质化发展中的思考

随处可见的相似的商品链,同样专业的服务是商业化运营同质化后的结果。海口骑楼老街曾经的“野生生长”造就了它“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成就。但是如今,四处可见某个街区规划被某某企业承包,街道管理被巡逻队严格防控。这样符合商业利益,能精准预测危机,又能减少可能的危机应对成本。但是这样也少了些街区自由生长的空间,墙面可能再难以斑驳,街道上也不会出现旧时充满人情味的叫卖声。

因此,在街区商业化运营的同时,多给一些空间给人们、给时间自由发展,少做改变,可能会更有沉淀的厚重感。

结语

海口骑楼老街在历史文化街区同质化现象中的发展之路是一个要综合建筑发展、人文发展以及商业发展的道路。这条路上的你和我任重而远,保护美丽骑楼生命恒久;维系海口人情感归属处永远是我们的责任。

猜你喜欢

骑楼同质化商业化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骑楼人家
骑楼的故事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话说骑楼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