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2020-11-26王青山姜军霞

医药前沿 2020年22期
关键词:鼻咽癌内皮细胞外周血

王青山 姜军霞

(1 威海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 山东 威海 264400)

(2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检验科 山东 威海 264400)

鼻咽癌作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其症状表现多为鼻塞、复视、涕中带血、头痛、听力降低以及耳闷堵感等,目前主要采取化疗以及放疗,所获预后比较好,但晚期5 年生存率比较低,究其原因可能和远处转移相关[1]。有资料显示,正常健康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比较低,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其水平明显上升,和病情进展以及预后存在密切的关系,究其原因可能和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相关[2]。本文就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50 例鼻咽癌患者,来我院治疗时间2018 年1 月—2019 年8 月,将其作为观察组,男34 例,女16 例。其年龄在31 ~73 岁之间,平均年龄50.12±6.11 岁,均通过影像学和病理确诊是鼻咽喉。排除有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病理结果存在缺项者;临床资料不全者。另外选择同时期入院实施体检的50 例健康者,作为参照组,男35 例,女15 例。其年龄在30 ~72 岁之间,平均年龄50.11±6.09 岁。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放疗和化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 个月均实施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检测,按照治疗效果将其划分成A 组(完全缓解)和B 组(未完全缓解、稳定、进展)。参照组健康者也进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检测。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检测如下:空腹采集静脉血,经枸缘酸钠抗凝,在2h 内完成检测。借助于Hladovec 法实施分离获得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对外周血实施低速离心,离心20 分钟,取上清液,将0.1%二磷酸腺苷液添加到上清液,振荡15 分钟混合均匀,而后实施低速离心,条件同上,对上清液再次离心,离心10 分钟,沉淀物中包含全部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添加生理盐水,振荡15 分钟混合均匀,分离所得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借助于荧光染色实验验证。把沉淀物重悬以后经血细胞计数板和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各血液标本均计数5 次,获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研究数据均输入至电子表中,借助于SPSS20.0 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s),以t比较检验;计数资料均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比较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和参照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比较如表1所示,治疗前后A 组和B 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比较如表2 所示,通过对表1 和表2 数据的处理分析可知,观察组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明显比参照组高,治疗前后A 组、B 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显著,且治疗后3 个月A 组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显著比B 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观察组和参照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对比(±s,个/ul)

表1 观察组和参照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对比(±s,个/ul)

组别 病例数 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观察组 50 21.32±8.31参照组 50 5.01±2.24 t-11.026 P-0.003

表2 治疗前后A 组与B 组参照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比较(±s,个/ul)

表2 治疗前后A 组与B 组参照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比较(±s,个/ul)

组别 病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3 个月A 组 15 20.01±8.11 12.63±5.12 B 组 35 26.98±3.28 19.08±2.63 t-3.152 12.008 P-0.065 0.007

3.讨论

相关报道研究指出,在肿瘤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新生血管生成有着重要作用,可为肿瘤细胞提供相应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侵袭以及转移,反之肿瘤细胞也可产生促血管生成因子,促进新生血管生成[3]。内皮细胞可经繁殖、迁移以及黏附等形成为管腔,和肿瘤细胞衬在腔内并形成为血管,因此有学者认为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低水平在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和患者病情变化的评估中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细胞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都参与了血管生成,且恶性肿瘤患者经治疗,其外周血血管内皮生成因子以及内皮细胞水平都明显下降,其和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有学者认为患者肿瘤直径越大,则新生血管生成数量也就越多,同时认为癌症患者治疗前后其内皮细胞水平高度和治疗反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有文献指出鼻咽癌内皮细胞和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提示血管和淋巴管的新生于肿瘤自然病程中有着重要意义[4]。有学者研究发现鼻咽癌患者血清内皮细胞水平和患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没有关系,但是和肿瘤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分期存在着显著的关系,提示内皮细胞对于评估鼻咽癌患者病情发展、预后有参考意义[5-6]。有学者发现鼻咽癌患者内皮细胞水平随着疾病的进展而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可对肿瘤进展进行有效地评判。也有学者认为对鼻咽癌患者内皮细胞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有利于评价患者癌症转移的预后,预测病情的转移。本文就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明显比参照组高,且治疗后3 个月A 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明显比B 组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由于本文所选择的病例数比较少,受到的人为影响因素太多,故结果可能不是很精确,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大病例数,采取科学的检测技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

综上言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显著上升,和疾病进展、放化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猜你喜欢

鼻咽癌内皮细胞外周血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中医药治疗鼻咽癌研究进展
雌激素治疗保护去卵巢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机制
鼻咽癌组织Raf-1的表达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探讨
鼻咽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痰瘀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