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打牲乌拉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吉林贡品经济

2020-11-26卓,关

税务与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贡品乌拉满族

冯 卓,关 众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吉林财经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发展区域经济,必须结合本地特色,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吉林省有一个极具开发价值的“金矿”,而且是“浅表层”的“金矿”,那就是打牲乌拉贡品文化。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对打牲乌拉贡品文化资源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基本上属于当地农民和企业的“小打小闹”,其蕴藏的巨大的商业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开发。

一、吉林省打牲乌拉贡品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皇权一直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是封建社会的核心。因此,各地最优质的特产要敬奉给皇帝、进贡给朝廷。历史上贡品的生产地经过长期文化积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独特的贡品文化,这种贡品文化成为经济开发的宝贵资源。“贡品”则成了名优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企业品牌战略不可多得的资源,如“某某贡酒”、“某某贡米”等等。

吉林省是贡品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有清一代,清廷设立了两个贡品机构:一个是“江南织造”,在江宁、苏州、杭州三地设立织造局,其主要职责是为朝廷生产所需丝织品;另一个就是位于今吉林市乌拉街镇的打牲乌拉衙门。清代盛行“南有江南织造,北有打牲乌拉”之说。

《吉林外记》载:“打牲乌拉,满语名为‘布特哈乌拉’,‘布特哈’,译言虞猎也;乌拉,江也,故有打牲乌拉之称”。[1]早在清朝入关之前,皇太极就曾亲自来到乌拉,考察这里的特产风物,下旨八旗兵在当地组织生产,向朝廷纳贡。1629年,皇太极就将先行归顺的辉发部的十几个姓氏的族众一次性拨迁到乌拉城落籍,并初创满洲打牲朝贡八旗,专司岁贡方物特产于后金政权。[2]

顺治14年(1657年)正式成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位于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隶属内务府,主要任务是采捕地方土特产作为贡品。打牲乌拉贡品种类达千余种,主要为食品、药品、装饰品、祭品、军品等。祭品有春秋两祭祭品,贡品有月贡、岁贡、万寿贡等。贡品又分为头次鲜、二次鲜、岁进贡品及年例贡品。[3]

衙门领有22处广袤的采贡山场和64条采珠江河。“今人多热说江南三织造衙门,确实,朝堂宫阙内一切的华丽与焕彩,都是出自那里的机杼,然而同属清廷内务府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承担采贡的任务之重,贡例之多,贡品之繁,远迢于三织造衙门之上。”[4]

打牲乌拉所涉范围,为松花江沿岸土地最为肥沃、物产最为丰富的广袤地区。根据《打牲乌拉乡土志》记载:“乌拉地居,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七十里,至吉林省城东北七十里。东至窝机口子东老封堆为界,七十余里;南至依罕阿林河口,三十五里;西至石灰窖五十里;北至五里桥子九十余里;东南至靠山屯东老封堆为界,七十里;东北至四道梁子东老封堆为界,一百三十余里;西南至三家子屯,四十里;西北至八家子屯,八十里;周围界址,共五百六十余里。”[5]154

虽然打牲乌拉涵盖的范围包括今天的吉林和黑龙江两个省份的广大地区,但是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设在今吉林省吉林市的乌拉街满族镇,打牲乌拉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吉林省,包括现在的永吉、九台、舒兰、蛟河、榆树、双阳等地。打牲乌拉进贡的主要贡品均产自今天的吉林省境内。

乌拉街附近的“打渔楼”是打牲乌拉猎捕鳇鱼的基地,也是养殖储存鳇鱼的地方。鳇鱼是松花江特产的一种鲟鱼,体型巨大,一般都在百斤以上,大的则逾千斤。打牲乌拉设有专门的渔丁为朝廷捕鳇鱼,捕获后,入大水池内饲养,待冬天上冻后,将鳇鱼杀死冷冻,运往京城。

位于九台区其塔木镇的腰哈什玛村一带,是打牲乌拉贡米生产基地“五官屯”的所在。康熙四十五年,时任乌拉总管穆克登报呈,在拨来帮捕蜂蜜的50户丁内,挑选70名,分配到5个屯,承种官地。专司为朝廷生产粮食的“五官屯”就此诞生。[5]46

在今九台区胡家乡,打牲乌拉在此设置蜂蜜营,专门为皇家生产蜂蜜,出产的椴树蜜和胡枝子蜜,颜色较白,结晶细腻,被冠以“白蜜”之名,成为重要的贡品。

此外,打牲乌拉在今吉林省境内还设有为朝廷采集松花江特产珍珠“东珠”的采珠营、为朝廷生产贡梨等水果的“果子楼”、为朝廷采集松籽的“松籽营”,还会组织牲丁从事采集人参、猎取动物皮毛等活动。

综上所述,有清一代在吉林省内设立的打牲乌拉,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打牲乌拉贡品历史文化资源。

1.物产文化资源。打牲乌拉在吉林省的地域范围是松花江沿岸土壤最为肥沃、物产最为丰富的地区。打牲乌拉在这里所获取的鱼类、陆上动物类产品,以及粮食、蜂蜜等农副产品,作为贡品朝奉清廷,等于给这些产品贴上了尊贵的标签。

2.人文文化资源。打牲乌拉衙门是清廷最后消亡的机构,其职能一直维系到辛亥革命之后。从事打牲乌拉各种生产活动的5万多名牲丁人口,在辛亥革命后也没有离开这片土地,一直繁衍生息到今天,使打牲乌拉文化得以保存。这里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满族萨满文化习俗,保留着满族驯鹰的传统技艺,满族剪纸、萨满鼓的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以传承,乌拉满族火锅更是名扬天下。

3.景观文化资源。在乌拉街镇仍保留着清代的魁府、后府、萨府等清代古建筑,保留着百花公主点将台等古迹。在当年打牲乌拉属地,还保留着打渔楼、梨园等遗存,皇粮生产基地的“五官屯”石碑等文物也保存完好。在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的200多处文物中,有两项成功申报为世界档案文化遗产,有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5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4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吉林省开发贡品经济大有可为

打牲乌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吉林省开发贡品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贡品生产的自然条件犹在。打牲乌拉所属区域的自然环境虽与清代相比有所改变,但基本还保持原来的风貌。当初清廷确定这里为其贡品生产基地,看中的就是此地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物产以及沿松花江的优越地理位置,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因此,这里仍具有生产“贡品”的自然条件。

其次,打牲乌拉人文环境适合发展旅游业和餐饮业。如今,打牲乌拉衙门虽早已成为历史的烟云,但当年为清廷生产贡品的满族牲丁的后裔仍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打牲乌拉的文化传统也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与打牲乌拉相关的典籍文献、历史传说、古迹建筑等都有大量的遗存,与贡品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数十项之多。这些资源的存在,使得吉林省十分适宜开发相关的旅游业和餐饮业。

最后,打牲乌拉文化非常适合与当代品牌经济融合。打牲乌拉的历史文化资源稍做“加工”就可以注册成品牌。比如,清代在打牲乌拉设立的粮食生产基地“五官屯”,具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可以明确确定当年具体的地理位置,“五官屯”的官刻石碑已经出土,并被很好地保存起来。当年五官屯满族粮丁后裔已经成立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并以“五官屯”注册商标,当年生产贡米的牲丁后裔在生产贡米的地方从事生产,品牌效应十分显著。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打牲乌拉文化是吉林省发展地方经济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将这些资源与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品牌建设相结合,组建生产基地,打造特色品牌,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具体而言,利用打牲乌拉文化资源,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开发。

1.贡米。松花江水的滋养、适宜的无霜期、肥沃的黑土地,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勤奋的吉林人的精心耕作,吉林大米已经享誉中外。如果给吉林大米插上“贡品经济”的翅膀,定会大大提升吉林大米的附加值,获得更大的声望和收益。除大米外,乌拉街的白小米也是打牲乌拉的一大贡品特产,极具开发价值。

2.土特产。如上所述,打牲乌拉为清廷进献的贡品达千余种,足以说明这一地区物产的丰富。有清一代,曾在这里设置蜂蜜营、松籽营、采珠营、果子营等生产单位。如今,这些土特产生产大部分被完整保留下来,将打牲乌拉历史记载和故事传说与当代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就可以进行相关土特产的品牌开发。把打牲乌拉文化作为一条线,就可以把松籽、蜂蜜、鹿产品、水果、菌类等土特产开发为系列贡品品牌。

3.餐饮。打牲乌拉贡品文化可以极大地丰富“吉菜”品种和特色。乌拉街的“乌拉满族火锅”是比较典型的具有打牲乌拉特色的吉林餐饮名牌。尽管已经有较大的名气,但乌拉火锅在文化开发方面显然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除乌拉火锅外,利用打牲乌拉的文化资源,还可以开发众多的具有吉林特色的餐饮项目。比如“鳇鱼宴”。鳇鱼体大肉鲜,是深受清代历任皇帝喜爱的美食食材。康熙皇帝曾有诗赞云:“更有巨尾压船头,载以牛车轮欲折,水寒冰结味益佳,远笑江南夸鲂鲫”。在清代,鳇鱼一直是只有皇家才能享用的美味。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开发品种丰富的鳇鱼宴,定会为“吉菜”增添亮丽色彩。

4.旅游。打牲乌拉所属区域留下了乌拉街古建筑、打渔楼等大量古迹,也留存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的满族人较好地保留了萨满文化等满族文化习俗,这些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资源保障。打牲乌拉文化资源是吉林省发展旅游业不可多得的独特优势。

三、发展吉林省贡品经济的几点建议

近几年,笔者曾多次赴九台其塔木镇腰哈什玛满族村、乌拉街镇、鹰屯等打牲乌拉属地的乡镇进行实地调研。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打牲乌拉所涉地区的相关文化保存较好,当地也围绕着这些文化传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发展模式看,这些活动大多是农民或乡镇政府自发搞的,资金投入不足,活动规模不大,文化资源也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尚有广阔前景。针对调研的情况,结合相关资料,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要有“顶层设计”。打牲乌拉文化资源涉及地域广阔,而当前这种依靠农民或企业单打独斗的开发方式,显然难成气候。应该在全省层面推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综合开发。从振兴吉林经济的战略高度,把发展贡品经济当作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统筹规划。

应该把发展贡品经济纳入长吉图发展战略之中,调动打牲乌拉涉及范围内各个地区的积极性,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贡品经济带。把发展贡品经济与长白山旅游相结合,将贡品经济作为长白山旅游的延伸项目,发展和拓展周边产品。

2.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开发式研究。要以打牲乌拉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吉林省贡品经济。打牲乌拉文化是一个“储量”极为丰富的“金矿”,发展吉林省贡品经济必须首先探明这个“金矿”的资源结构。要对打牲乌拉文化资源进行摸底分析,并结合不同产业提出开发方案。组建一支由文化专家、经济专家和企业家联手的研究团队,由财政专项支持,形成打牲乌拉文化开发专题报告,为开发者和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参照。

3.加强对外宣传。发展吉林经济,要讲好吉林故事,做好对外宣传。打牲乌拉文化不缺少“故事”,缺少的是对这些故事的收集整理和宣传推广。在加强文化摸底研究的同时,媒体、宣传部门应加大对这一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推介。要把打牲乌拉的故事讲到全国,讲到全世界。文艺团体可以利用打牲乌拉文化素材创作相关的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人通过观看文艺演出等方式了解打牲乌拉文化,从而激发对“吉林贡品”的了解、兴趣和钟爱。

4.广泛吸引资本投入。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现在已经有一些民间资本看好这一文化资源,正在与当地政府和企业洽谈投资合作事宜。社会资本对打牲乌拉文化的吸引力也验证了这一文化资源的投资价值。因此,吉林省政府和相关地区的地方政府应做好基础性的文化整理、宣传工作,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推出优惠政策,吸引资本投入并参与吉林省贡品经济的开发。

5.处理好开发与环境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发贡品经济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初清廷选择这一地区作为贡品生产基地,看中的就是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

从开发项目上看,贡米的生产应该积极坚持绿色食品的理念,少用农药化肥,把贡米品牌同时打造成绿色食品品牌。在调研中了解到,九台其塔木镇大量采用生物方式消除水稻病虫害,既实现了贡品开发,又保护了环境,提升了产品的品质。这样的生产模式值得推广。

植物类土特产品以采集生产方式为主,这些产品本来就是野生的,自然也是绿色食品。对此要防止过度开发,保证自然环境免遭破坏。动物类土特产品虽然不再适合猎捕的生产方式,但可以通过养殖的方式来获取。比如鳇鱼,在松花江生存的野生鳇鱼已经不多,必须严格加以保护,严禁捕捞。但是,人工养殖鳇鱼的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通过养殖保证供应。

还有一类活动,因其极具文化价值,应该坚持开发与保护兼顾的原则,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允许有限度的开发。比如,满族的驯鹰表演,作为文化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极具观赏价值,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旅游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满族驯鹰的传统习俗,鹰把式冬天捕鹰、驯鹰,到春季是要把鹰放归大自然的。

猜你喜欢

贡品乌拉满族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2018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落幕隋朝宫廷贡品麦秆画走进水贝
影子回来了
寻找影子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甜甜的乌拉
那尼!怎么就开学了
自己的东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