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阶段食育的实施与策略

2020-11-25高静

天津教育·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食育饮食习惯饮食

高静

食育,简言之就是良好饮食和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食育不仅仅是一项教育的课程,还是关系到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的系统工程。我园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为主要目标,不断探索食育的价值追求。在课程、游戏和生活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激发了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为《指南》)中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生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食育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园所教学管理和组织经验出发,我们对幼儿食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对于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增强体质和抵抗力是身体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成为了幼儿身体机能正常发育的根本要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食物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吃好,而且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吃精。另外,当今社会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很普遍,奶奶追着喂,爷爷哄着玩,妈妈急得无可奈何,宝宝却玩得不亦乐乎。因为孩子的任性造成家長对于他们的饮食习惯培养的一再妥协,挑食偏食、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却在慢慢腐蚀孩子的身心,久而久之慢慢地积累会对孩子产生严重的危害。

可见,食育的出发点是营造“吃什么”和“怎么吃”的良好安全环境,通过有针对性地利用身边丰富营养的知识开展食育,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对学生进行食物、食品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让他们理解食物的重要性,并养成自觉的好习惯,详见图。

一、食育与一日生活教育相结合

让食育走进生活课堂,引导幼儿如何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吃得开心、吃出品位、吃出习惯、吃出学问,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幼儿教育面对的是孩子,单纯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游戏化的课堂操作学习,才能在体验中逐步渗透食育的理念。因此,每周的生活体验馆活动就成为他们锅碗瓢盆“交响曲”最期盼的时刻,也是唤起他们浓浓的饮食制作兴趣、强化饮食情感的最佳契机。在这里,孩子们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穿衣戴帽,宛如一位烹饪师。加之,课前教师带领他们对食物进行认知,然后到实际制作中的亲自备料,最后再到烹饪成品,无不体现出幼儿问的协作、配合、分工等能力,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安全操作意识和食物科学配比的烹饪水平。

食育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注重激发幼儿行为发展的内在动力。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如何去做,而且要让他们理解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比如:结合幼儿园的现有资源,在美食体验馆、自然角、种植区等实践场地,让幼儿感受学习、体验操作。在社会实践中,带领幼儿走进田间地头,让他们体验耕种、除草、除虫、采摘、收割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使他们懂得如何珍惜粮食而不是浪费粮食。

多年来,幼儿园一直在室外利用墙角、绿地树下开辟种植活动区,让幼儿通过随时观察、浇灌、除草、施肥等亲身体验活动,感知了解平时吃的水果和粮食、蔬菜来自于哪里,知道健康绿色食品的生长过程。另外,通过让孩子亲手栽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使其了解果实、蔬菜的生长过程、营养成份及对身体的好处。然后在蔬果成熟后,和小伙伴、教师一起参与采摘黄瓜、番茄、莴笋、玉米、红薯、萝卜等劳动,大家共同体验丰收的喜悦及采摘的乐趣。

二、食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借此机会让幼儿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并把古老的饮食文化传承下去。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自身的特色、习俗和故事。例如:冬至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吃腊八粥等。幼儿园充分利用不同节日的特色饮食,在班里进行节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及饮食教育。节日前,每个班级都会利用班会介绍节日的起源和文化习俗,再在节日当天让幼儿制作和品尝传统美食。通过让孩子看、猜、摸、尝、做等活动,解密各种食物对身体健康的真相。幼儿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而且可以了解到食物的珍贵。

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系统制定我园食育课程计划,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认知并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而系统的课程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食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或小组活动,通过游戏感知、实际经验积累、观察和发现、表达交流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如何进餐,规范幼儿饮食行为。此外,由于幼儿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兴趣导向、认知特征和学习方式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即使是同一种行为在小、中、大班的具体的培养目标也应各不相同。在食育课程体系中,我们系统梳理了进餐习惯培养教育,制定出小、中、大班在进餐过程中具体行为目标和培养课程,引导幼儿养成科学的进餐习惯。

因此,幼儿只有通过对行为的深度理解,才能有意识地表现良好的行为。因此,食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实现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行为认知,激发幼儿良好进餐行为的内在动力。

三、食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习惯,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必须做到家园同步教育、共同培育和引导。新《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指南》中都将家庭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父母先了解幼儿园教育中的食育课程,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做到与幼儿园及教师通力合作,携手开展幼儿教育。由此,我园建立了幼儿家委会、幼儿伙委会和食育父母社团,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食育课程,引领家长走上“认识儿童”的探索之路。父母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指导。父母社团为幼儿的行为训练营造了全方位的教育环境,自然形成了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例如:孩子们由家长带领学习买菜。面对品种多样的蔬菜,孩子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比一比,选择出最好的食材再购买。回到家后,先是择菜,再是清洗,对待每一个环节都特别用心,完全就是小厨师的模样。到了烹饪环节,在家长的耐心指导下,或者蒸、煮,或者炒,又或者煨……孩子们烧制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五彩里脊丝、鲤鱼炖豆腐、魔芋炒虾仁、香干芹菜……孩子们动手操作着、积极思考着、快乐满足着。该活动结合了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教育;结合了模拟操作和同行评估,全面提高了幼儿的素质。在这种教育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膳食习惯和食品安全系列常识,提高饮食文化水平,激发对食物的感恩之心和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我园通过开展“舌尖上的教育”“餐桌上的礼仪”“美食品鉴会”“美食节”“光盘行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师幼互动与家园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充分阐述了食育与餐桌礼仪、食育与美食文化、食育与健康文明、食育与环境保护等内涵,让食育不仅成为一种健康饮食文化教育,而且成为提升幼儿未来生活品质的内在修养教育。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帮助生命发展,生命发展最适宜的土壤是文化。文化是教育的基本核心,也是幼儿园工作的轴心,更是育人成才的根基。一个园所的发展离不开其独特的园所文化,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园所的文化积淀。我坚信:食育这棵植根于文化土壤的生命之树,将来一定会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责任编辑 徐德明)

猜你喜欢

食育饮食习惯饮食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为“食育”正名,系统推进“食育”工程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易致乳癌吗?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男女饮食习惯差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