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字里的大名堂

2020-11-25田恬

天津教育·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姓名教材探究

田恬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姓名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姓名不仅是一个人的代表符号,而且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政治面貌、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一个家庭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理想追求等,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是指在真实的情境中,以驱动性问题为统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公开的成果表达为目标,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听、说、读、写、看以及搜集处理信息、人际交往、组织策划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习。

围绕统编教材中各年级关于姓名文化的教学安排,我们尝试运用语文学科主体,以“名字里的大名堂”为驱动性问题,根据学段目标和教材内容,通过整合素材、丰富评价方式、重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名字里的大名堂”项目化学习中自主探究,发挥潜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深挖教学素材,提炼语文要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极其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其中关于姓名文化的相关内容从低段到高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渗透,并结合各学段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教材,编排了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名字巩固拼音、识记汉字,并能够简单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读一读,记一记,再说一说你的名字里有哪些声母和韵母?”;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集中识字《姓氏歌》,旨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的同时,发现自己和他人姓氏的奥秘。

到了中年级,教材重点编排了让学生探索名字里的故事及奥秘,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自己,也可以是身边人,甚至是历史人物的名字。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让四年级学生尝试搜集整理自己感兴趣的名字,自主探究名字的奥秘。

进入高年级,教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撰写调查报告,探寻文学作品中名字的由来和内在含义,加深对姓名文化的认知。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名著导读单元,可引导学生研究四大名著中人物名字的奥秘;在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多篇课文涉及到作者的笔名,可由此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原名和笔名的关联性及名字背后的故事。

围绕姓名文化,教材设计了具有针对性、梯度性且符合各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要求的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如何将姓名文化更好地引入课堂,将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围绕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素材,我们决定以“名字里的大名堂”为驱动问题,以姓名文化为切入点,将教材中零散的教学要素贯穿起来,通过阶段性项目化学习跟进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深入了解姓名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自主探究中提升学生各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探究深层寓意,体悟文化意味

在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段目标进行了以下设计:低年级,认识自己与身边人的名字,了解其意义,能以姓名牌、小书签、简报、绘本书等形式展示;中年级,对自己和身边人名字及其寓意进行调研、分析和整理,初步发现“名字里的大名堂”,尝试以趣味故事会、起名分享会、简报、电子书、视频短片等形式展示;高年级,在发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名字的奥秘后尝试发现文学作品中“名字里的大名堂”,最终以电子书、繪本、名著人物介绍卡、教材中的作家或人物介绍卡、思维导图等成品方式呈现。

1.名字魅力,大家开坛。

汉字具有无穷魅力,名字更具创意和趣味性。一年级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可以更好地认识“独一无二的我”。二年级学生分享亲朋好友的名字,可以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而讲述自己的小名和名字背后的故事,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与情感联结。在听、说、问、写、做的过程中,体会到名字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2.命名乾坤,时代烙印。

每个人的名字都有自己的“名堂”,其中蕴含了家人的美好寄托与纪念:出生时间、出生地点、美好祝愿、重要事件、诗词歌赋……不同年代的人名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探究名字的来由及特点就是很好的出发点。三年级探讨名字的发展与变化,新时代最流行和最有意思的名字,通过调查名字的来历并进行总结分类,就可以有效解答学生的疑问。

3.深入发掘,感受文化。

古今作家的名字相比于普通人的名字更具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大多有笔名或是名号。教材中常出现的现代作家,如巴金、冰心、老舍,他们的笔名有的和本名有关,有的和自己的性格与追求相关。再如古代文人李白、杜甫、孟浩然,他们的名和号也有着紧密关联,体现着文学风格与人生信念。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名字,不管是对自然美的崇尚,对理想志向的追求,抑或是对富贵吉祥的希冀,对健康长寿的渴望,都包含着命名者最美好的期盼和最诚挚的祝福。可以说,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闪耀着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而这些内容正是引导学生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媒介。

三、品读经典著作,揭示姓名奥秘

文学作品中的名字不同于现实中的名字,探究其中的奥秘,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特点与情节设置。

1.品味典型人物姓名,感知人物性格、命运。

五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四大名著,其中的名字或绰号不仅包含着作者寄予的深意,还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有着极大的关系。比如:《水浒传》中的宋江外号“及时雨”,书中的“义释晁盖”“三打祝家庄”等情节都表现了他的仗义疏财;《红楼梦》里的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小说中的她命运多舛、令人同情。

2.深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作者文化修养。

除了四大名著,其他的文学经典作品中也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祁瑞宣,《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姚莫愁,《射雕英雄传》中的穆念慈等,这些名字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与素养。文学作品中的人名,不仅是人物命运的写照,还是文化背景的映射,更是创作者融入其中的心血。

四、鼓励多元成品,奠基终身学习

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与能力不同,本项研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活动形式进行延伸拓展,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抓住主题,有效展示。

1.讲述故事,培养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本项目化研究的主题来源于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因此讲故事是最直观、最有亲和力的表现形式。可以现场讲解,也可以录制成视频,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2.创意制作,提高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姓名牌、创意画、明信片、人物书签,还可以制作手抄报、活动简报、宣传海报、绘制绘本故事等。尤其是后面的集中形式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合理分工,集思广益,设计出重点突出、美观精致的作品。

3.巧用媒体,融入丰富信息。

制作电子书、电子相册、PPT等,能够插入大量图文、音乐和视频,生动形象地了解名字背后的大名堂,而且便于分享到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读者看到。

4.调查报告,初步体验统计分析。

调查报告在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第一次出现。相比于其他形式,调查报告拥有数据的支撑更加真实、科学,也更有系统性,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统计分析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基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项目化学习“名字里的大名堂”,通过探究名字背后的故事、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对于姓名文化、姓名背后的内涵产生兴趣,进而了解名字背后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爱上语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其语文学习的渠道,助力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

(责任编辑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姓名教材探究
教材精读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小记者档案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第一单元综合模拟测试卷
找朋友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