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能力因素实证研究

2020-11-25李占雷杨金廷刘颖辉

关键词:经营规模股权结构董事会

郑 坤,李占雷,杨金廷,刘颖辉

(1.河北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邯郸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然而,企业创新能力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寻找有效的创新体系发现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企业提供相应决策,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创新优势。企业内部因素会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如企业经营规模、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技术创新等。由于现有文献资料对研究方法的选取、数据可靠性以及变量选择存在不同,因此学术界对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存在不同观点。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

在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企业经营规模正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该观点认为大规模企业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具有抵御创新风险的能力。刘鶄等利用随机前沿方法研究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认为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1]。第二,企业经营规模负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大规模企业为了规避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会减少研发资金的投入。Mitra等发现某些行业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往往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带来的创新惰性,而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可能更高[2]。第三,企业经营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没有线性相关。这部分学者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大规模企业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当超过临界值以后大规模企业对创新能力有负向影响。刑斐和孙兴认为,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到某一阈值,企业创新能力呈下降趋势,故企业经营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3]。

在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股权结构正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根据“股东利益至上”原则,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突变创新打破原有市场,构建新市场可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使股东收益得到提高,从而股东愿意投资企业创新活动。Hill和Snell实证发现,企业股权结构越集中,企业在创新研发投入方面的投入就越多。由于大股东对企业有绝对的控制权,为了追求企业和个人长期收益,大股东通常是偏好风险的,他们希望通过增加创新研发资金来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4]。第二,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股权结构过度集中时,大股东可能出现自利行为而侵占小股东的利益;股权结构过于分散时,小股东存在“用脚投票”和“搭便车”行为,会导致股东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管力度不高。管理者为了规避企业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会减少甚至不选择创新。熊焰韧和王雨阳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揭示了股权结构与创新投入产出能力的内在联系,通过股权分散度衡量企业创新能力与股权结构,实证发现股权分散度对企业创新有负向调节作用,分散的股权结构使企业更难监督管理层,从而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提升[5]。

关于董事会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主要观点是,作为企业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董事会能够决定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的投入力度,进而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秦兴俊和王柏杰利用动态面板SGMM模型研究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认为独立董事和两职合一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6]。Johuson等认为,董事会在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创新过程中通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创新环境,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管控能够规避潜在风险,提升企业创新能力[7]。

在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部分学者主要从知识产权等方面切入,从专利申请量、投资收益和研发人员等角度分析技术创新活动能否带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认为专利申请量等技术创新活动直观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Hall等认为国家政策的激励能提升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由于政策的扶持,企业降低了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增强[8]。Meuleman等发现政府补助能够分担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增强企业创新的投资力度,使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9]。

参考国内外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企业经营规模、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技术创新4个关键指标,借鉴现有文献资料将研究内容集中于企业内部因素,同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创新能力及其内部因素进行信度检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整体上评估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以及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所得结论可为企业制定创新制度与政府完善相应扶持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的构建

分析企业经营规模、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技术创新4个评价指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设,论述评价指标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并建立理论模型。

(一)企业经营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经营规模能直接和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体现在:一方面,经营规模大的企业有丰富的资源和足够的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使企业愿意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故经营规模正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经营规模小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和国家政策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在企业创新投资方面灵活性较高,故经营规模负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间接效应体现在企业经营规模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经营规模能够影响股权结构、技术创新和董事会结构,而股权结构、技术创新和董事会结构会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因此,经营规模能够通过影响股权结构、技术创新和董事会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间接影响。考虑到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在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行业竞争压力大,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增加,小规模企业受限于技术和管理条件,没有足够能力抵御风险对创新造成的冲击,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a: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二)股权结构与企业创新能力

股权结构能直接和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股东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会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监管的重视程度,这使得管理层会增加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故股东为了自己的长期利益不受损害会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股权结构与企业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另一方面,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大股东拥有的公司控制权越多,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动机越强。为了追求个人收益,在“堑壕效应”的作用下,大股东疏于对管理者的监督,甚至直接控制管理层,进而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故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负向影响。间接效应体现在股权结构通过影响技术创新进而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考虑到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股东融资,股东为了追求长期利益愿意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投资企业创新,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a: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三)董事会结构与企业创新能力

董事会结构能够直接和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体现在董事会通过激励和制约管理层以及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对公司高管的自利行为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董事会积极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使得企业会选择有利于自身长期发展的创新决策。公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企业的独立董事,他们不在企业内部任职,但为企业事务作出独立判断。独立董事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这使得他们在企业创新决策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多作用,让企业倾向于创新。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要求他们在判断企业事务时需要客观公正地给出相应的判断,这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当董事会成员兼任企业管理者时,为了追求长期的利益,在公司创新战略方面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避免了管理者因“趋利避害”而不愿意在企业创新方面过多投资。因此,董事会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间接效应作用模式为“董事会结构—技术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企业创新能力”,可见董事会结构能够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和股权结构而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间接影响。考虑到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董事会成员所具有的的专业技能能够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a:董事会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董事会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四)技术创新与企业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体现在企业通过专利申请量等创新活动得到政府认证,使得政府在政策倾斜、资金注入和技术扶持等方面分担了企业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同时,政府通过定期考核等方法对企业创新活动实施监督,促使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企业将创新产品投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然后将这部分利润用于企业经营和支持创新活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而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创业板公司多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力度较大,成果转化率高,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4a: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H4b: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直接的影响。综上分析,构建理论模型(图1)。

图1 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

三、实证分析

首先,分析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影响。利用软件对模型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然后进行假设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进而阐述评价指标如何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一)数据选取与变量定义

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选取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通信等行业的30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剩余264家公司,2012—2016年度共计3 960个数据。所用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表1)。

表1 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能力变量及计算说明

表1(续)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利用SPSS 25.0对模型进行信度检验,利用AMOS 24.0对模型进行效度检验(表2)。由表2可见,所有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7,抽取方差均超过80%,Cronbach’s α超过0.7的可接受水平,KMO值均超过0.7,表示效度通过检验[10]。

表2 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假设检验及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比较了预设模型、路径系数相等模型、方差相等模型和协方差相等模型的拟合情况[11],最终选择预设模型(表3)。由表3可以看出,文章假设模型与观察数据达到适配标准,说明模型的质量高。假设检验分析估计结果见表4。

表3 预设模型评价标准及其拟合度

表4 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在创新评价指标对企业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方面。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不显著,故H1a不能够被验证。可能原因是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多次强调国家发展根本靠改革创新,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方面的倾斜也分担了企业创新所面临的风险,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政府扶持力度较大,故弱化了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企业经营规模不再是限制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而言影响显著,故H2a能够被验证。合理的企业股权结构使企业能够规避风险较高的创新活动,企业管理者能够把提高企业创新效益放在重要位置,真正实现股东长期利益最大化,故股权结构正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董事会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显著,故H3a能够被验证。董事会在企业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董事会负责股东大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要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并且最大限度地维护股东利益。对下,起到对高级经理等公司管理者的监督作用,防止他们为维护自己任期内的名誉和自利行为而减少对企业创新的投资力度,从而抑制企业创新。同时,独立董事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故董事会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显著,故H4a能够被验证。政府通过专利申请等创新技术认定高新科技企业后,一方面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会减少投资者的顾虑,吸引更多外部资金的注入和技术支持,这不仅分担了企业创新风险,也激励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而研发人员所占比例也体现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研发人员所占比例越高,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就越具有正向影响。由上可知,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假设检验能够被接受,故H4b能够被验证。

在创新评价指标对企业创新能力间接影响方面,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间接影响体现在股权结构、技术创新和董事会结构方面。由上文可知,企业经营规模对股权结构的假设检验结果不接受,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政策的倾斜和大力支持使股东对于企业经营现状和前景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在公司获利。同时,政府的帮助使创新环境得以改善,故H1b不能被验证。股权结构能够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这体现在规模较大的企业资金相对充足,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较多,进而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由于创业板公司大部分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因此企业规模的大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有限。由上文可知,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故H2b不能被验证。董事会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间接影响体现在股权结构和技术创新方面,董事会通过影响股权结构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合理的股权结构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正向影响。因此,董事会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间接影响,故H3b能被验证。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收集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分析探讨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和各影响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利于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一)研究结论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企业经营规模、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与企业经营规模、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相比,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更大。企业通过投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不仅要重视产品创新,同时也应该提高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和知识储备,从而为后续研究开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保障。技术创新、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一方面,企业要合理安排董事会结构,不仅要把管理者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还要听取独立董事作为专业人士所提出的合理建议。另一方面,企业要防止股权过于集中而出现大股东侵占企业和小股东利益的情况,防止由于股权过于分散而使股东对企业管理者监督不够,导致企业管理者因“自利动机”而出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国家重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多种方式减轻创新型企业的经营负担,并且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激发了公司创新能力,使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弱化。

(二)研究启示

基于上述结论,针对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得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注重研发人员的技能培训。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客户不断对产品提出新的需求,企业要重视研发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更新研发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研发人员也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的知识并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以面对不断改变的市场需求。第二,增强企业管理能力。管理层能力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能力强的管理层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为研发人员创造出高效的创新环境,激励研发人员的创造潜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绩效。在创新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各种内外风险,强化管理层能力可使其有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能识别风险中的机遇和挑战,作出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三,健全股权激励政策,激发员工创新的主动性。股权激励作为中小上市企业的激励工具,逐步由管理层扩展到员工,相比于直接增加员工薪酬,股权激励更能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它可使员工与企业紧密相连,从而增加了员工的创新行为。

基于2012—2016年度面板数据,构建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发现技术创新、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企业经营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为保障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培养技术人才,创新企业发展方式,响应国家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该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只选取了2017年181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2—2016年的相关数据,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规模。其次,仅考虑了企业经营规模、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技术创新几个关键因素,研究还不够全面。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引入经济环境和政府扶持等外部因素及企业负债等内部因素。

猜你喜欢

经营规模股权结构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基于公司法视野下的股权结构问题探究
市场化程度和股权结构动态调整速度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浅谈我国二元股权结构
发电集团技术监督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