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0-11-25张建兴任鹏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卢琳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灌篮 2020年19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融合

张建兴 任鹏飞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创意学院 卢琳娜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也是对现代高职院校教育理论发展的创新途径。因此,这就需要实现对其培育理论进行进一步深究,并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实现对教育工作进行优化创新,这样才能秉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同时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进行培育工作的落实,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而才能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培育体系的意义

1.纵观我国的发展道路来看,虽然制定了许多战略目标,但是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目标开展的效果,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而且,由于某些问题的存在,这也直接导致了无法实现保证人才的质量,尤其是近几年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存有问题,这就使得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无法保证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将工匠精神引入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育体系当中,不仅能够实现提升学生的素质,也能够真正推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还能以强国战略的应用,满足国家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培养高技能素质的人才,关键核心就是以工匠精神的应用来实现提升学生的素质,这样才能使制造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人才保障来满足工作的落实。在当前背景下,强调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其实与制造业发展所需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2.职业教育不仅是满足社会发展运行需求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同时它也包含了经济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目的。因此,针对职业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来看,不光要以就业为向导进行内容调整,并且要结合当前市场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职业教育其实更像为生产工作的落实,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内容的布置,这就导致在教育工作开展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对此,将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的培育工作进行融合,其实能够实现在教育工作开展中,以学生个人发展为基础,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内涵进行塑造,这不仅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相应技能内容的学习,更能够以职业素养为前提,培养学生的职业内涵,这样当学生毕业后,就能在求职道路中,有着更好的发展[1]。此外,对于当前经济的市场运行结果来看,经济的快速提升使得经济岗位的变换速度也有所加快,而这一点,则需要学生能够实现对技能进行快速转换,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基于此,对于转岗工作来看,也需要保证学生能够拥有工匠精神,进而才能使学生在转岗时,能够快速适应当前岗位,并在不同环境下,通过自主学习来提升技能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能为社会发展做出保障,同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个人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一)与专业联系不足

工匠精神是一种以内核精神为主的精神理论,因此它并不像某些具体概念一样,可以通过理解与运用来实现融入培育体系当中。因此,在这种特质内涵条件下,往往人们在理解时,就会将工匠精神与毅力、持久度、认可度等词汇进行匹配。对此,在专业融合时,教师会在这种理论应用上,让学生对自身的职业以及学习的技能进行匹配,并通过多种措施,全面提高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在就业指导活动结束后,能够对自身掌握的技术以及未来所要从事的事业给予肯定。但是,依据当前的实际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针对自身所学习的职业技能以及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认同程度并不能满足对工匠精神的融合。与此同时,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与培养,很多学生也没有真正被培养出自身的职业素养,并且对未来想要从事的相关专业也没有方向。基于此,针对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应用来看,想要保证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最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对自身所学习的专业有着足够的认知,而且要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划,这样才能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对学生进行塑造与培养。

(二)课程整合不到位

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培育体系当中得以运用,能够为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运行起到保障性作用。但是,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融合应用的过程中,其实在各个环节内,对于该精神的渗透均有不足,而且学生在学习前,并没有针对自身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同时也未对职业规划进行落实,因此在课程学习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实现塑造出自身的职业素养,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发展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此外,对于任课教师来看,工匠精神的融入,其实要体现在各个环节的细节之处,并且要以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为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该精神的内涵,更要以专业教育为目标,通过二者结合来实现将工匠精神进行传递,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与学习[2]。对此,由于课程体系中当前工匠精神的融入不足,且无法培育学生的核心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素养,这就使得在融合过程中,仍需实现融合优化。

(三)教师作用未体现

教师在培育体系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则能保证工匠精神传递的有效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只能在课堂上进行,而在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几乎为零。因此,这种没有情感交流的现象,必然也很难实现在教育工作中,真正以情感与技能的沟通,使学生进行自我提升,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无法得以发挥。同时,部分教师其实并没有对工匠精神进行全面研究,因此这种对理论与精神内涵一知半解的情况,也很难实现发挥教师的作用。对此,在这一点上,则需通过学校实现注重对教师进行重点培育,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与日常其他工作中实现对工匠精神进行传递。

(四)文化环境待提升

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对于工匠精神与教育体系的融合来看,在培育工作中,也需要通过文化环境的改善,实现对工匠精神进行传递。但是,很多职业院校其实只将工匠精神与课堂内容进行了融合,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下,并不能实现对工匠精神进行进一步理解,所以这也直接导致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无法针对该精神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基于此,想要真正实现对工匠精神进行培育,并以多种措施应用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实际需求,则需要针对文化环境进行改善,并以内涵传递为基础,实现让学生所存在的每一个环境内,都有相应内容与之呼应。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提升认同感

由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无法真正通过逻辑解释来实现培育工作的开展,因此这也就使得在精神传递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落实。对此,依据当前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结果来看,以情境互动方式来实现传递,更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实现对价值观进行肯定。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职业教育培育工作来看,由于很多内容会受时代发展的影响而进行更改,因此学生在后续的职业从业过程中,很多内容其实也会进行更改,但是学生如果能够保持着一份职业热情,那么学生在进行工作更改时,必然也能够保证以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对待。所以,通过真实的情境设计,并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够实现对工匠精神进行有效学习,就能使学生热爱工作,同时以良好的职业态度来对待现实问题,更能够以技能素养的养成,使学生能够始终在从事职业时,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于此,为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实现在学习中获得工匠精神,教师就要先让学生认同专业,更要对自身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规划,以此才能通过实践教学的应用,让学生能在情境内对技能进行掌握,并形成职业素养,从而才能满足对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结合课程体系

课堂教育是培育学生的主要阵地,而且也能使学生在学习时,以素养形成为主,提升素质。因此,如果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能够将工匠精神与之进行融合,就能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下,帮助学生形成素养。为了实现达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在学科领域内,就要把学科作为一个全面性工作来进行规划,而且要在每一个内容当中,实现将工匠精神与之进行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能够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对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工作开展中,就要以所有学科内容为基础,实现对各类课程进行内容充实,并通过工匠精神的融入,实现以专题教育来保证将此精神贯穿在所有学科教育的内容中,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重视度,并真正通过工匠精神的塑造,使学生具备职业特性[3]。此外,当前的校企融合工作,其实也能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保障性作用,高职院校也需要利用此类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样才能在校企合作中,进行无缝衔接,从而才能保证学生未来走入岗位时,能够真正通过在校的学习,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对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合理认知,进而才能培育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三)发挥教师作用

工匠精神的传递,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而这时教师除了要对技能进行传授,也需要以情感为辅助来进行培育,这样才能起到示范性作用。同时,校企合作其实能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保障性作用,所以通过企业工作人员与校园教师队伍进行组建,也能够实现扩大教学师资,并通过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这样也能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双重保障。

(四)落实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会决定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否全面。这一点则需要增强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度,这样才能通过文化环境的改良,实现从多角度进行渲染,进而学生才能在课内外,均能够实现对该精神进行学习。同时,为保证校企合作工作落实的有效性,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结合,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通过内涵价值的理解,达到以文化进行育人的目的,这样也能实现对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

四、总结

职业院校为社会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实社会运行时,需要学生具备高素质与技能,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实现在教育体系中对工匠精神进行融合,并以培育工作的落实来进行优化,从而才能确保学生发展的综合性。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融合
90后大工匠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