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价值与融合研究

2020-11-24刘洋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灌篮 2020年27期
关键词:武术思政育人

刘洋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命线,因此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做好此项工作。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加强思想引领,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发挥好育人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之于高校武术教学的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的四个自信中有“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继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继承和发展文化内涵,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在国际社会彰显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在专业课中挖掘文化因素、传播文化思想,高校武术体育类课程无疑是合适的选择。

武术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正如《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作者所说:中华武术“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使之理论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局中,愈发突显举足轻重,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身体生命文化的结晶——武术,已经成为既往、当前和未来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和良好渠道。但是,作为目前武术教育的主阵地发展传承之地,常常过于注重武轻视文,偏爱术略于道,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不深,不强,不足,这种异化现状不容轻视。

因此,有必要通过积极的研究,为高校武术教学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提供可供参考的融合资源、融合方案、融合建议。

二、高校武术教学践行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体育本身以及武术身上都有丰富的可供发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点,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外合作办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能够让学生在两种文化的学习中对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的时候,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时代流行文化、运动文化的发展者、践行者的大学生,其学习过程应当始终将民族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只有了解并研究自身深厚的体育传统文化的相关方面,才能在跨文化、跨国界的体育比赛交流中,根据差异理解自己,用精华丰富世界。

高校思政课堂既易又难,易在思想教育就是大学生活的日用习常,难在思想政治意识外化于行。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若老师能够用心提炼挖掘教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过程,采用滴水灌注的自然渗透法,目标明确的对学生进行思政品德教育,从而有助于与思政课堂和专业课堂一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实现世界先进文化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中,传播发扬中华民族的新的文化,丰富各国人民的观念世界。

三、高校武术教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案

(一)高校武术教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武术课程是以中国传统生命文化、运动竞技文化、伦理文化作为理论基础,而且武术课程是一门多元综合学科,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与伦理学等课程元素与武术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在各高校专业学科群以及众多体育项目群中,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各个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被人们所喜爱与提倡,也一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武术课程是深植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之中,各类各级学校设置的特色武术运动项目课程。在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武术更是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往往是许多高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受人欢迎的公选课之一。据学者的研究,始于清末民初的学校武术教育,在1915年,在当时积极分子推动下,民国政府率先把武术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正式成为学校包括各层次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新中国至今,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承前继后,继续把它作为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来开展,列入教学大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六门之一等。

高校武术课堂教学环节既是向学生传授运动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中心环节,也是在体育课教学中践行和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不能缺位的重要环节。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灌输和(或)潜移默化的引导,增加学生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和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高校武术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一,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

体育运动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武术也是如此。武术一方面有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敦品养性的功能,此外,还反映着民族侠义文化、正义是非观、生命意义等社会精神。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入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1)爱国主义。从历史来看,许多习武者和爱好武术者都是是非善恶观念鲜明,特别是各类影视剧、文学作品等都有很好地体现,也是很好的证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武德是习武人的第一追求,是一种可贵的爱国精神。任教者完全可以通过武术人物故事宣讲、观看专题视频等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其中,让爱国精神深入学生灵魂,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匠心精神。大国崛起,大国制造离不开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最核心是工匠精神,对待生产、工作、作品等等的追求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高校武术教学正有先天之便利。比如,“拳打千遍,身法自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站如一棵松,坐如一座钟”的匠心精神、匠人心态等,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每个武术动作的练习,均须要反复锤炼,追求高质高标。为追求武艺精湛,特别是要强调基本功练习,重要动作的强化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强化学习意识,追求匠心精神。

(3)文化传承。通过武术教学,或专修或普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体育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国家武术协会曾做过专门调查,按照源流清晰、传承有序、内容详实完整、运动特点独具等标准,现存的武术拳种达 129 个之多。这些武术流派都普遍融合了“仁学”“道学”“佛学”等中华传统主流思想,也不缺法、墨、兵家等其他诸子思想的,完全可以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上典型存在。通过言传身教习练涵泳,民族的文化精神、技术体系的弘扬和传承可以永葆生机和活力。

(4)个人品格与修养。司马迁的列传最为世人所赞,其中提到“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在武术教学中,“知礼节,重德行”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恰如拳谚所说:“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所以,“人无德不立,武无德不传”的美誉就是武术运动的生命符,就是武术教育的名片。这种武德操守、德行品质的强调是中国伦理文化优秀体现,更发地融合这些伦理元素的高校武术教学必然对学生道德情操、意志性格的大有裨益。

第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载体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改革的重要保障。

首先,抓好课程导论以及课前学习环节。教学前的这些预备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除了说明课程性质、学分、学时、主要内容、学习目标等,也要重点分介绍课程的育人目标。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合与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音频、视频、文本等,建立供师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学习交流的思政教育数据库。

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如,课前五到十分钟,可以以相关的经典武侠电影或图画、动漫视频等的欣赏开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口传心授的技艺进行“育人”。在传统武术的习练中,“入门引路须口授”,口传心授主要是指师徒之间一方面强调口头讲解,另一方重视内心领会,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来传授知识和技能。这主要是因为此项运动蕴藏的一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也不能通过文字管窥奇妙的精细法门,需要传授者或教师口传心授,在教师“手把手”一招一式的指导下进行更正,进行技艺升华。此外,武术技艺“育人”还有榜样示范和楷模感染,较之其他球类或田径类教学更直接或更直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躬先表率,加强自身专业修养,特别是武德修养,以身作则,师生同进都达到内练精气神信念育人目标。

再次,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后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校际交流活动。大量教学实践表明,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社团以及校际的比赛交流是学生课后巩固、内化、迁移、拓展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方法。

第三,合理、量化的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教育必须做到三全育人,过程育人是关键,学生成器成才是落脚点,是归宿,是全部教育的意义和命运所在。所以,合理考核评价方法可以有效检查和检验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彼此融入的效果。

首先,在高校武术教学考核过程中,除考量学生武术技能知识外,还要在评教指标设计列入思政教育指标,并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强调武术教学效果的评估向历史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等维度延伸,注意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前后中表现出来的意识情感、态度心情变化,比较全方位的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效进行检验。其次,思想意识的存在往往是一个动态过程,于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而言同样如此,所以,可以与其他学习发展档案相配合,把思想政治素养发展作为专项进档,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课程后,教学系部应对组织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双向互评。

总之,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遵行一般课程思政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挖精武思政元素,改进和创新既有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结合什么、如何结合、融合融入,力争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目标效益最大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武术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