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协同效应研究

2020-11-24王二霞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灌篮 2020年27期
关键词:体育课思政育人

王二霞 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引言

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各类课程都要把思政教育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体育课除了最基础的锻炼身体以外,同时还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能够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得到很多的提升,从而使学生成为专业过关,思想政治过硬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受限于课程设置制约,其思想政治教育还无法与思政课相提并论。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在目前课程设置的前提下,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现体育与思政的相互协作,共同发力,形成较好的育人效果,是本研究的初衷。通过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协同效应研究,为其他高效体育课程更好的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目前体育课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从之前的边缘学科逐渐成了主修学科,从中学体育分值的增加,到高校体育课程分量的加重,都能够看出体育已经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积极探索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效,不断发挥体育思政的协同功效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学生通过体育练习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育中享受体育的乐趣和魅力,学会了团队协作,锻炼了意志品质,增强了综合素质,为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和要求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全体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所有的课程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力,通向同行。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使两者形成合力,共同发挥育人效应。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要深刻领会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和要求,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发挥体育的育人功效。

(二)新时代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者的责任和使命,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没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仍然不能够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体育课程从字面意思我们也能够发现除了体质锻炼同时还担负着育人功能。体育是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施手段。高校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仅使同学们能够掌握运动技能,更能够通过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能够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体育课程的教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道理。体育比赛教会学生遵守规则,运动会教会学生奋力拼搏,体育活动教会学生团结友爱,这是体育课所独居的思政教育元素,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开展丰富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校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三、高校公共体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高校公共体育课本身就具备丰富的育人资源和元素,能够发挥较强的育人功效。公共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作为,充分挖掘自身的育人路径,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程育人目标,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一)充分挖掘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和品德教育元素

体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是所有课程里唯一以身体活动的形式使同学们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提升意志品质。体育课程除了本身的增强体质功能外,还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奥林匹克教会所有的运动员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这本身就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体育比赛中能够使同学们学会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做一个有规矩、有礼仪的运动员;体育比赛教会同学们胜不骄、败不馁,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勇于攀登人生的一座座高峰。体育比赛使同学们懂得团队协作,互相鼓励,促进团队意识的不断增强。这都是对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的魅力就在于体育活动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育人要素。

(二)体育与思政教育互融互通,交相呼应

学校是国家的学校,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学生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的思政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两者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致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应以思政课为依托,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融汇互通主流社会价值观,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科自身的提点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正确的人生观。教学内容应以身体练习为手段,通过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与思想政治课交融互通,交相辉映。形成良好的高校育人氛围,发挥体育思政育人功效。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协同作用的基本原则

想要发挥好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育人作用,除了思想上高度重视以外,还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深度推进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把握好体育课堂、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四个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成效,促进公共体育课思政教育效果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建设,深化体育育人效果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课程,以学生身体练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为目标,其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在同学们锻炼身体的过程中领悟体育精神,感受体育魅力,升华个人思想。一方面,高校公共体育课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认知,不能只宣扬体育的健身功能而忽略体育本身育人的隐形资源,要进一步深挖体育的内涵,通过体育教学引领同学们强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真正把体育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要抓住体育课堂建设,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保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程本身的育人要素,巧妙的通过课程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上不仅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养成终身体育观念。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教师思政教育水平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引导者,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高校应该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督促教师积极探索体育课程中的育人元素,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在课堂上积极传播正确的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寻求思政与体育的共同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三)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身体练习和技能掌握,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课程教学的需求。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寻求思政元素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例如课堂教学传统的讲解示范转变成以赛代练,通过比赛的形式既能让学生迅速发现自身的技术不足,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在比赛中通过教师的言语激烈、情景设置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即使同学们身体得到锻炼,同时又使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四)完善考核机制,促进体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构建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设置课程思政考核要素,强制体育教师主动作为,深入思考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方法。按照国家、学校新时代对体育课程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五、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政教育协同效应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目前,从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体育工作,体育从边缘学科逐渐成为与语数外平等的主要课程。高校应顺应国家的改革和要求,主动作为,充分认识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积极督促引导体育教师不断增强自身思政教育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力度,形成体育思政合理,为培养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体育课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体育课上的“意外”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