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实施路径思考

2020-11-24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2期
关键词:体育学校发展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湖南岳阳 414000)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对推动个体全面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之所以能够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原因在于其强身健体的功能深受人们的欢迎[1]。学校体育不仅作为教育实践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体育实践的一部分,在价值上,学校体育价值观是体育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取向的具体选择,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以及培养健全的体育品德具有重大意义。体育作为突破口,发挥学校体育多功能的特点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教育的目的。

1 学校体育在实施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1.1 健康中国战略赋予学校体育新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明确了体育是实现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而把体育的发展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明确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深远影响,而我国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可谓着眼未来,也为学校体育赋予了新的价值和使命[1]。学校体育的战略价值在于学校体育体现了与社会发展高度的一致性,培养人的全面性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立足点,更是学校体育现代化教育的必要因素[2]。

1.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校体育本位价值

学校体育的根本就是就是健体、强体、育体,这是学校体育目的的体现,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维度,运动能力是学生的基础技能,基本能力的学习,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是学校体育价值的本质体现,也是学校体育最本位的价值——健体价值。健康行为包括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自我情绪的调控、环境的适应等方面,学校体育在确保健体的前提下去实现强体的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可以运用体育运动去调解自我情绪,适应环境,从而形成自己必备的能力和价值观念,这是学校体育的强体价值,是体育强国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表达。体育品德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是学校体育育体价值的体现,以体育人,至始至终融汇于学校体育之中,体育竞赛对于体育精神的传承,体育课堂对于体育道德的弘扬,体育学习对于体育品格的形成,这些优秀的体育品德在未来将会变成学生自己的特质,一直不断延续,塑造一代又一代的体育人。

2 学校体育实施人的全面发展路径思考

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体育

在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出“完全人格”这样一个概念。他认为,完全人格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体育。次年,他又把“完全人格”解读为“健全人格”,他认为有4个“育”才能让人形成健全人格——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体育,仍然是第一位。不难看出,体育先于智育和德育而存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三育”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助推器。刘延东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学校回归育人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要深化学校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要坚持德智体美“四育融合”,防止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以体育人”是指通过体育锻炼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体育锻炼的方式去引导教育。学校体育的根本是健“体”、强“体”、育“体”,只有确保“体”基础稳固,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终极理念,也是体育本质的最高表现形式。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的调节与智力发展、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塑造良好自身品格。学校体育在美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它以其本质内容和形式,不仅塑造身体形态的外在美,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通过提高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自我身心得到更加协调、自由、全面的发展[3]。研究表明,自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包括近视与肥胖问题、智力发育、审美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由此可见,体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意义非凡。

2.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应当建立新的评价体系,重点在“育”,不在“体”

白岩松在广体的演讲中曾说到:“体育,我们一直把重音落在‘体’字,但今天该把重音落在‘育’上。体里面有育,才是我们应该推广体育教育的基础。”现在,还有很多体育课程重视体的发展,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上成了体能课、训练课,学校体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让学生在体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而对于学校体育“育”的培养,一直都是无从考核,如中考、高考,只对学生运动技能、体能等做出评判,却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育”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也造成很多学校不重视“育”的培养,可在竞技场上让人震撼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技术技能,更是这些优秀运动员所展现出的体育精神。其实,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培养个体的意志,还能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比赛失败后面对挫折的能力与纪律性、集体荣誉感等,这些不仅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现代人和未来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体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重点不应该在于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运动技能背后的体育品德的培养。虽然国家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去评价学生的体育品德,但是,学校应当建立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重点在“育”,不在“体”。比如:跑步,有的学生体能不怎么好,每次跑步都落后,可是他却每天不断练习,不断去超越自己,体育给人的魅力不就在此吗?以体培育,不正是学校体育的目标所在吗?

2.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应聚焦在“教会、勤练、常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2017年《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必须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教会简单的技术动作,还有专业素质、战术意识,以及运动项目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教会了学生,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下理解、运用,变为自己的运动技能,让学生通过这一至两项运动技术热爱体育运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其次,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是很有限的,所以在课余体育活动中,要做到勤练。只有勤练才能不断超越自己,突破极限,也只有勤练才能对于这项运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h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对于每天1h校园体育活动的练习,为学生勤练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最后,要“常赛”,体育竞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等全面发展的个性素质。如白岩松所说:“体育会教会孩子如何在规则下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有尊严和体面的去输,这就是体育比赛独特的魅力所在。为了赢得比赛,我们不断努力,失败了,我们学会坦然面对,学校体育应当更丰富地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比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育比赛,通过‘学会、勤练、常赛’感受竞技体育独特的魅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2.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念

终身体育是指个体终身要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促使身体健康,愉悦身心,终身受益[5]。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结构的中心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体育教育之内[6],正确认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建立以学校体育为基础、社区体育为依托、家庭体育为纽带的一体化体育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念[7]。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教师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