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事体能训练的困境与突破①
——军民融合模式探讨

2020-11-24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2期
关键词:军民体能训练军事

(海军航空大学 山东烟台 264000)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我军建设始终重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先后经历军民一体、军民两用、军民结合等阶段。习主席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可见,军民融合已成为我国军队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

1 开展军民融合体能训练模式的必要性

1.1 解决当前军事体能训练问题的重要举措

体能是军人的第一生物素质,是智能和技能的载体,是战斗过程中效能发挥的基础。近年来,无论是我军还是外军都面临兵源体质下降的问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20多年来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造成入伍时士兵体能较差,与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相距甚远。基层部队由于训练资源不足等制约因素,仍然沿用陈旧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科技战争对军人体能素质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基层部队训练理念落后、训练科学性不足、训练内容陈旧、方法手段单一、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匮乏、训练器材少、训练损伤患病率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军民融合体能项目的实施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竞技体育领域及发达国家军事体能训练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开展军地合作的科技攻关,探索符合我军不同军兵种及职业特点的军事体能训练新模式,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地指导军事体能训练的实施。

1.2 紧跟世界军事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现如今世界军事体育训练正在发生转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从传统的军事体育训练向科学的体能训练转型。美军始终强调一切身体准备都需围绕需求和作战任务展开,并注重力量、耐力和动作技能相结合,非常关注士兵健康和运动损伤问题。俄军非常注重强调基于原理的精准训练,对士兵完成体能训练项目所需的时间、机动的距离、克服的重量、重复的次数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世界各国军事体育科研也越来越注重与其国内体育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了军民融合、军体融合。

1.3 推动《大纲》科学化落实的有效途径

进入新时代,军队建设在习近平主席“能打仗、打胜仗”强军思想指引下,部队深入开展实战化训练,积极贯彻习主席“强军须强体、强体为打赢”的先进理念。特别是在《军事体育训练大纲》颁布实施后,全军各级部队掀起了一股军事体能训练的高潮。地方体育院校和体能训练研究机构在体能训练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能够为部队提升军事体能提供良好技术支撑。因此,构建军民融合军事体能训练新模式,在强化军事体能训练、提升军队战斗力领域开展军民深度融合与探索,融入新理念、设计新方法、构建新体系,有助于推动《大纲》的科学化落实。

1.4 实现由体育强国向军事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

笔者注意到,军事强国也是体育强国,世界军事强国都非常重视军事体能训练,并结合体育训练学科发展不断改革完善,所有军事体育训练更强调官兵体能的评估、训练的科学化,体能训练数据化、实战化、防伤性已成为现代军事体育训练的主要趋势,也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方式。

竞技体育赛场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国体育军团不断追赶,并在北京奥运会上成功超越美国。作为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中国,我国有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的、丰富的体能训练知识和经验。如何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转移到军事体育训练领域,在军事体能训练中引入当代科学体能训练理念,创新打造紧贴部队实际的训练体系,融入损伤预防的功能训练方法,形成实用有效的运动康复手段,尽快提升科学化体能训练水平已成为我军军事体育训练的当务之急。

2 军民融合体能训练项目的可行性

2.1 国家战略引导与军地政策支撑

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91号),对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基地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共享,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推动技术基础资源军民共享。这些政策为军民融合军事体能训练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2.2 地方资源优势解决部队人才需求

随着军队改革和院校调整的进程,我军军事体育教学与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空档期。体育训练组训人才梯队面临断层现象,这就需要通过社会招聘文职人员等途径引进专业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人才。地方高校和专业运动队汇聚了大量优秀体育人才,是部队人才引进的重点对象。另外地方大学拥有充足的优质毕业生资源,部队和军事院校应该以大学生入伍和社会招聘文职人员等途径引进专业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人才,弥补基层军事体育训练专业人才不足的短板。

2.3 打造创新研究团队,弥补部队科研短板

对于部队军事体育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院校的军事体育教员身上。但是,由于军体教员日常教学与训练任务较重,再加上缺少运动科学实验设备,这些因素客观制约了军事体育的科学研究水平。反观地方体育院校,不仅拥有完备的科研设备,还具有顶尖的学术专家和专业的研究团队。如果部队或军事院校与地方体育院校通过军民融合方式,组成科研攻关与创新研究团队,借助地方大学先进的科研平台和专业的科研团队,对部队体能训练开展专题研究,必定能提高部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部队军事体能训练实施。

2.4 军民融合军事体能训练项目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近年来,部分地方高校和体能训练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在人才、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科技优势,将竞技体育的最新科研成果向军队体能训练转移与深化。“为军服务,科技强军”是许多地方体育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之一。一些地方体能训练研究机构,已将服务部队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社会影响力。这些实践都为军民融合军事体能训练项目的开展打下了基础良好。

3 军民融合体能训练项目的具体任务

3.1 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申请设立军民融合相关学科,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一,在地方体育院校已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的牵引,增设军事体能训练学科专业方向,定向培养专业学生。联合军队有关方面向教育部申报设立军民融合专业学位授权点,面向部队和社会招收相关研究生。第二,建立体能训练人才联合培养体制。地方体育院校选派教师到部队去对各级体能训练骨干进行培训或者部队选派训练骨干定期到学校学习和培训。第三,加强部队官兵的继续教育。在地方体育院校设立函授点并定期选派相应教师到部队进行集中授课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专业,提升体能训练骨干的学历层级和业务水平。针对退役军人择业展开体育运动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颁发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3.2 打造军事体能训练研究创新团队

军事体能训练的研究水平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力保障。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或外聘专家的形式,邀请军内外体能训练研究专业人员组成军事体能训练研究创新团队,针对军人体质特征,重点研究军人体能训练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构建适合我军军人体质健康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3.3 优化军事训练伤防治的服务体系

军事训练的主要难题与风险,表现为运动风险与训练伤病,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提高。研究不同军兵种损伤机制、发病特点、预防措施、防护手段、心理疏导等,优化军队训练伤防治的服务体系。第一,找出军事训练伤病的高发部位、原因及其机制,针对其特点制定损伤预防的策略和措施,重视功能性动作能力的科学诊断,加强薄弱环节的功能训练。第二,根据军人损伤原因及机制给出合理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加强康复治疗案例的总结,积极开展康复体能训练和康复治疗。第三,重视心理健康与运动营养,借鉴竞技运动心理的研究成果,提高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第四,针对军事训练强度大、消耗大的特点,提高膳食的科学性、合理性。

3.4 加强军事体能训练设施的研发力度

针对目前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器材偏少而单一的现状,组成训练器械研发团队,根据不同军兵种职业特点和体能训练的特殊需要,研制针对各军兵种军事体能训练的专用器材和配套设施,提高训练设施和器材的针对性与先进性,满足部队实际需求,进而提高体能训练与损伤预防的科学化水平。

4 结语

基层部队和军队院校应加强对军民融合军事体能训练项目的研究,积极开展军地沟通与合作。第一,充分借鉴地方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的资源优势,逐步丰富我军各兵种军事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第二,利用竞技体育领域及发达国家军事体能训练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探索符合我军特点的军事体能训练新模式,为部队官兵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体能训练及康复服务,有效提升我军重点兵种战斗力。

猜你喜欢

军民体能训练军事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我国冰壶运动员备战冬奥会竞技体能训练的研究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少儿冰球运动员“敏感期”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研究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