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垒”与“手垒”在棒垒球教学中的运用①

2020-11-24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2期
关键词:垒球投球棒球

(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棒垒球运动是进攻选手用球棒击打投手投出的球发起,由防守方运用接球与传球的基本方式来应对击出的球,以阻止进攻队员跑垒得分的一项集体运动。棒垒球运动的进攻与防守截然分开(没有同场上的转换),只有在各自攻守形式上的转变。同人们耳熟目染的三大球、三小球的运动方式迥然不同。棒垒球运动是一项比心理素质,比意识,比相对力量,比相对速度和耐力,同时又比灵巧的运动项目[1]。它具有智慧性、军事性、游戏性、趣味性、竞争性等特点,适合在不同的人群中开展。

1 棒垒球家族的种类及发展历程

1.1 现代棒球的产生及特点

棒球是现代棒垒球运动家族中的鼻祖,从1845年美国人卡特赖特(Alexander Cartwringht)制定现代棒球比赛规则,至今有170多年的历史。其中,相当部分内容至今未曾改动,特别是场地基本没有变化,时至今日仍在沿用[2]。

现代棒球从诞生起,就以独特的魅力深受大众的喜爱。但是,棒球产生之初参与的人员主要是以男子为主体,在球速及垒间设计上不太适合女子参与。其次,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棒球运动的各项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使得普通大众直接参与的程度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没有棒垒运动文化基础的地区进行普及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利影响。

1.2 垒球运动的产生及特点

垒球是从棒球演变而来的,比棒球运动晚了约50年,由美国人乔治·汉考克(George Hanclck)发起[2]。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冬季风雪天打棒球的需要,在室内进行的棒球运动。由于室内空间小就对棒球的场地、器材和竞赛规则进行了修改,并取名为“室内棒球”(indoor baseball)。由于“室内棒球”球的体积增大、场地缩少、球棒变细及重心后移,使得这项运动的节奏变慢。特别是下手投球方式的规则,适用人群范围较广,特别是受到了女性的喜爱。1900年,在修改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在室外活动,并深受女性的喜爱,因此取名称为“女孩球”(kitten ball)。1933年,美国成立了业余协会并正式命名为softball(中国称为垒球),并成立了国际联合规则委员会,制定统一了竞赛规则[3]。

棒球、垒球的活动发起方式是由防守方的投手投球给进攻方的击打员击球开始的。在活动中投手的投球水平在整个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垒球是下手投球法,它虽然在技术上限制了投出球的速度,但是由于技术含量较高,业余投手一般投出的好球率较低,特别是在大众运动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投手投球的好与坏,严重制约着这项运动的流畅性与运动者的体验感,从而影响到参与者的锻炼价值。因此,为了垒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又有产生了适应更多人群的现代慢速垒球运动,为了区别两者之间的不同,把投手正常投球的垒球运动称之为快速垒球,简称快垒。

1.3 慢速垒球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慢速垒球运动(简称慢垒)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4],是新兴的休闲体育健身运动。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进入到休闲社会状态,由于棒垒球独特的运动魅力,使许多人想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来,为了使人们能获得更多的棒垒球体验,慢速垒球应运而生[5]。

慢垒实际就是指投出的球速较慢,具体要求是投手投出的球必须是一个抛物线(弧线顶点必须在1.8~3.6m),有利于击打员击打。投球速度减慢,不但降低了对投手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击打员的打击率。慢投形式积极促进了场上运动人员之间的互动,适合了更多的人群参与,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一项大众运动。慢投垒球运动具有极好的锻炼价值,已成为国内外大学生极受欢迎的一项体育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就是高校普及推广棒垒球运动的一个重要平台。

1.4 软式棒垒球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软式棒垒球(Teeball),是由现代棒垒球运动派生出来的一项棒垒球启蒙运动。软式棒垒球不用手套,没有投手;把球放在一个“T”形座上,击球员击打“T”座上的固定球发起进攻。1980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将Teeball运动作为棒垒球的入门教育内容,在澳洲范围内已经开始向6岁至12岁的小学生推广。2005年Teeball运动传入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命名“Teeball”为“软式垒球”,2014年5月更名为“软式棒垒球”[6]。

击打“T”座固定球原本是棒球、垒球运动员训练击打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去投手化的方式简化了棒垒球规则,并改硬球为软球,不用手套,用胶棒击打固定球。软式棒垒球运动有风险低、健身效果好、趣味性高的特点,适合小学生及初级棒垒球爱好者参与。

2 棒垒球教学特点及一般程序

2.1 棒垒球教学特点及分析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发展水平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要求不同。目前,国内外棒垒球教学在小学阶段以软式棒垒球为主,中学、大学以慢速垒球为主。

棒垒球运动的对抗方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投球与击球之间的对抗;二是攻垒与守垒之间的对抗,也是投球与击球对抗向攻垒与守垒之间对抗的一个转变过程。从慢速垒球与软式棒垒球运动来看,两者都是以改变投球与击球之间的对抗方式来简化运动方法。这是由于投球与击球对抗部分的技术难度大,特别是投球;同时,投球与击球又是棒垒球这项运动的发起开始部分,如果不能够保证投球与击球对抗之间的对等,将严重影响运动的流畅性,影响参与者的体验感与健身价值,这也是棒垒球教学与棒垒球普及与推广的重要瓶颈。

投球与击球之间的对抗,要求棒垒球参与者有一定经验和水准才能展现出这种对抗的价值与运动美。作为一项体育教学内容,首先是要让学生能参与之中、体验到棒垒球运动的快乐、促进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学生才会对这项运动感兴趣。特别是在国内,棒垒球运动正处在培育发展阶段,学生与棒垒球运动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简化投球与击球之间的对抗,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是非常重要的。

2.2 棒垒球教学的一般程序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棒垒运动的特点,棒垒球教学一般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教学任务是传授攻垒、守垒之间对抗的相关内容。在这部分中,首先要掌握的是棒垒球的最基本技术——接球和传球,通过传接球进行练习防守的基本守备技术与方法;其次是进攻的最基术技术——跑垒,如踏垒、返垒、离垒等。这两项技术一般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中,但如何贯通、组合各项技术动作,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本技术体验到棒垒球运动攻与守之间的对抗则缺少方法与手段在一般的教学中进行运用。教师现阶段的手段是通过教师代打棒后,由进攻人员进行攻垒练习。这种方法使得进攻人员缺失了很大的进攻主体感,其次是代打击的教师具用一定控制性,对于防守人员来讲也缺失全身心的投入感。第二部分的教学任务是投球与击球之间对抗的技术内容。在这部分中,击球技术一般在先,投球技术在后。在第二部分教学中一般通过“T”台打击与“慢投”的方式进行对抗练习,参与者的体验感较好。最后一部分是技战术的教学演练。

依据教学程序及棒垒球运动的特点,尽快让初学者体验到棒垒球运动带来的快乐,参与到运动中来是关键[7]。在传统的技术型教学模式中,要待学生基本掌握传、接、击、跑等基本技术后方能进行活动体验,也就是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缺少让学生体验到棒垒运动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其次,棒垒球运动规则与方法相对较为复杂,尽早让学生理解与体验规则非常重要。如何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触杀、卦杀,即处理触杀局面、封杀局面的情况尤为重要。此外,守备人员不能体会到各自守备位置的站位方法与技巧,也就是学生不能体验到在防守区域内的接球与传杀的成功乐趣。最重要的是棒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尽快组织起活动,让初学者能体验到所学技术在运动中的运用,才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在课下进行自主练习,并深入到游戏中,体验到棒垒运动的魅力。若较长时间进行枯燥的技术动作学习,将会严重降低学习者的积极性,这也是棒垒在普及与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足垒”与“手垒”在棒垒球教学中的运用

3.1 教学理念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的方式已成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主旋律。学校教学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技术型教学向休闲体育、健身体育方向转变;改变技术型教学向参与体验培养锻炼意识型转变;改变单纯的身体练习向注重文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并举的方向发展[8]。其实,慢速垒球与软式垒球在社会上的产生与发展也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催生的。

如何能让学生一接触棒垒球运动,就可以用所学到的简单技术(接球、传球)参与到攻垒、守垒之间的对抗中,从而尽早地体验棒垒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享受到棒垒球运动文化的熏陶。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慢速垒球教学的实践,在进一步简化慢速垒球击球规则的条件下,对创新开展的“足垒”与“手垒”对抗实践练习,给予介绍。

3.2 ”足垒“与”手垒“在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从棒球、垒球、慢速垒球、软式垒球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棒球运动是一个不断简化规则的过程,简化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打击率,从而提高守垒与攻垒之间的互动。“足垒”“手垒”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是在这个理念下促进学生的体验,从而提高棒垒球的教学效果。

3.2.1 “足垒”在教学中的运用

顾名思义,“足垒”就是用脚踢垒球发起进攻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实践,“足垒”在学生首次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前题是学生要掌握传、接地滚球的基本方法。

(1)“足垒”操作方式。

第一,场地布置。以本垒为圆心,分别以5m和8m为半径在场地内划两条弧线,分别相交于两条边线。

第二,守备人员站位。在8m弧线后方(面向本垒)站立守备人员,跟据教学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减,一般首次练习均等地分布3位守备,以后逐步减少到两位至一位;游击位一个守场员,外场守备可不安排。

第三,进攻方式。进攻队员把一个垒球放在本垒板上,队员背向球场,用脚跟把球用力踢入场地后转身观察,并做好攻垒准备;待球滚出5m弧线(裁判发出口令或手势)后,即刻可向一垒攻垒。踢出的球必须可以滚出8m线,若不能则计一次击球失败,每名进攻队员只有两次踢击球的机会,若第二次还未出8m线则出局。

第四,守备方式。当进攻队员把球踢出后,8m线后的守场员可根据球速判断是否可以滚出8m线,若能则可进入8m线内(不能进入5m线)用手或手套接球,然后进行传杀(初学者用地滚球)或触杀攻垒队员。

(2)“足垒”教学步骤。

一垒位的攻防练习,主要目的是体验攻一位垒位的跑垒方法及防守中的封杀与触杀的基本规则。弧线防守队员接地滚球后可传向一垒(地滚方式)或持球追击触杀“击跑员”。

二垒位的攻防练习,主要体验有二。一是连续进垒及返垒中的触杀规则和方法(夹杀);二是练习被迫上垒的规则。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在学生掌握上手位传球、接球的能力后,让学生体验一、二之间的精彩防守场面“夹杀”及掌握“触杀局面”的应对方法。其次,通过一垒跑员被迫上垒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封杀局面”。

“足垒”练习一般适用于攻一垒或攻二垒之间的练习,也可根据教学时数的情况选择进行攻三垒或全垒的练习。如果教学时数少,一般练习攻两个垒位就能达到学生在学习基本技术的同时体验到棒垒球运动的快乐,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信息发展棒垒的相关知识。

3.2.2 “手垒”教学中的运用

“手垒”就是用手抛球发起进攻的一种方法。它是在“足垒”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棒垒球的各项基本技术,进行攻垒、防垒对抗的全方面练习。

(1)“手垒”操作方式。

第一,场地布置。以本垒顶端为圆心,在场内以8m为半径,在“足垒”8m线上画半径为0.5m的3个圆,再在距本垒9m处(距圆的上方一米处)画一条长0.5m的直线。

第二,在3个圆的9m直线后方站守备人员(相当于投手)准备接球,其他守备人员同“足垒”。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安排3个圆后的守备人员,最多3人,最少1人。

第三,进攻方式。进攻人员手持垒球,一只脚必须踏在本垒板上,用下手位的抛球方式向场内的任何一个圆圈内抛出垒球;当垒球落入圆圈(裁判可发出口令或手势)后,即刻可向一垒开始攻垒。若垒上有进攻队员,同样等球落入圆圈的地面后(听裁判口令或看手势)方可离垒。每名进攻队员有两次抛球的机会,第一次未入圆圈计一次抛击失败,再次不中则出局。

第四,守备方式。进攻队员抛出的球进圈并落地后,方可接反弹球进行守备。

(2)手垒的教学步骤。

“手垒”练习是在“足垒”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全场攻垒、守垒之间的对抗练习,可以让学生全面体验到棒垒球对抗之间的魅力。是学生没有学习到击打动作之前的一种有效的对抗练习方式,同时作为一种休闲的运动方式在大众中广泛推广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接反弹球、侧身传球及抛球的基本技术。其次,掌握各守备人员的站位方法及补位的各种技巧。各项练习等同于击球比赛,为后继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强调,在开展“足垒”“手垒”练习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内场大小的棒球场地即可以开展活动。不要对场地有过分的要求,让学生体验到棒垒球运动的快乐是第一位的。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教学在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进行教学练习。

4 “足垒”与“手垒”使得棒垒球运动及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棒球、垒球(快垒)、慢速垒球、软式棒垒球、手垒、足垒是棒垒球教学及运动从高级到不断简化规则及运动方式的一个发展过程,也是棒垒球向大众化、娱乐化、休闲化、体验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足垒”“手垒”基本已是棒垒球运动最简化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初级接触棒垒球运动者最有效的参与方式。“足垒”“手垒”加入棒垒球家族,可以说完善了棒垒球教学及运动的整个体系,从初级到高级,从慢速到快速,从没有击打到有击打,从足击到手抛等不形式的进攻防守形式都具备了,可以满足不同人群活动的需要,是迷你的棒垒课程[9]。最后希望“足垒”“手垒”的加入,能够促使我国的棒垒球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垒球投球棒球
棒垒球不满回归之后又要被踢
《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教学设计
“大”一号棒球服
阻止接球
扔垒球
去打棒球喽
皇后“投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