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

2020-11-23柳宝军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具有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系统性、战略性等鲜明理论特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理论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在党的建设战略部署、目标效果、功能定位、使命承担等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体系作出了许多原创性理论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习近平党建思想;理论特色;理论贡献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5-0104-08

[收稿日期]2020-08-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担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强烈的历史担当、科学的思路举措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系统深入推进党内各领域各层次治理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卓著成效,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党的建设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新境界。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任何一种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都是特定历史进程和时代条件下思考、研究和解决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萌发于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推进自身建设的壮阔历程,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黨的伟大实践,正式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历史的孕育、理论的演绎、实践的呼唤共同作用而诞生的理论体系,也是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着眼于解决特定历史任务和科学回答时代之问而催生的思想结晶。

(一)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党使命

党的十八大闭幕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向国内外庄重宣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为党的建设提出了宏阔的战略目标和清晰的战略指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政党使命。近代以来,在一代代共产党人、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的斗争和努力下,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展现出了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当前正在接续书写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

第5期柳宝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党的建设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战略目标,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将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强大。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P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正是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好地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政党使命而诞生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解决党内存在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不是脱离实践的思维抽象和理论推演,而是在勇于直面问题、在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中逐渐产生、不断成熟的思想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的自身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治理困境和矛盾挑战,党中央坚持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坚持直面矛盾、勇于自我革命,解决了在党内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比如,针对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问题与腐败问题交织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内存在“野心家”“阴谋家”“两面人”的政治隐患,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加强和完善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实现了从大搞“七个有之”到增强“四个意识”的转变;面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与滑坡,提出了“软骨病与补钙说”“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等著名论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治好了“软骨病”,拧紧了“总开关”;面对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种种娱乐化、庸俗化、平淡化不良倾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现状,提出了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战略要求,党内政治生活“大熔炉”作用进一步显现;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频发、多发、复发的突出问题,他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3]P500,并从政治的高度、思想的根源、信息的共享以及制度的构建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针对贪污腐败屡禁不止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4]P81,党内腐败治理实现了由“压倒性态势”到“压倒性胜利”的转变;针对一些地方、单位和部门出现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提出了营造党内健康政治文化和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思想,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了系统治理和优化,等等。党内存在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需要科学的思想理论加以应对解决,思想理论同时也需要回归到现实问题中进行实践检验,将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总结提升为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诞生的思想理论成果。

(三)着眼实现党长期执政的战略擘划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和形势复杂多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党面临的历史方位、执政使命与执政环境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党的自身治理水平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内状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党员队伍的来源构成、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日益多样化,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许多新课题”[2]P40。这些新课题给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机遇,同时也隐藏着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新风险与新挑战,比如如何有效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教育全体党员自觉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如何有效防范一切违背党的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等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5]P61,体现了我们党对加强自身建设与巩固长期执政地位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2]P5,“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6]P5。党的建设质量与党的执政成效密切相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必须要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毫不动摇地清除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毫不动摇地防范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将全面从严治党的治理成效不断转化为党成功应对执政风险考验与实现长期稳固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效能,从而顺利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这一战略考量下应运而生。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思想的继承、丰富与发展,一脉相承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契合时代特征,注入时代内涵,赋予时代精神,使这一理论体系表现出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系统性、战略性等鲜明理论特色。

(一)凸显党的建设功能属性的政治性

政治性是作为一个政党组织的首要属性和本质属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把政治建设作为决定党的建设方向与效果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指明了推进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基本任务和实践要求,并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任务,深刻指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3]P84。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政治上的坚定成熟是思想上正确清醒、行动上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在功能属性上抓住了政治性,就保证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质属性不改变不动摇,也就保证了党的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党的建设过程的稳定性、党的建设成效的预见性,从根本上防止党的建设偏离方向、变味变色、失去归依。同时,突出政治性也是深刻总结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针对管党治党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重要举措。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3]P92。基于此,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凸显出鲜明的政治导向与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上,提出要坚守政治灵魂、增强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严守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扛起政治责任、永葆政治本色、锤炼政治能力,他明确指出,“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7];在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上,提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优良党内政治文化、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5]P62,推动党的建设思路和总体布局实现了重大创新。

(二)彰显党的建设价值导向的人民性

為人民担当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内核,彰显人民性是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理论与实践的价值主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8]党的建设历来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也并非单纯为了治党而治党,而是通过党的自身建设更好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6]P6。他从关乎党的长期执政的角度阐述为人民担当、对人民负责、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意义,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靠群众工作起家,同样要靠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9]。2020年5月,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10]。“人民”二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出现了203次,成为第一高频词汇,充分彰显了党执政理念秉持的人民立场和蕴含的为民情怀。党的建设的根本归宿就是通过自身治理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11]惟其如此,才能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维护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三)体现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从党的建设的科学思路和方法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部署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要求,又指出了相应的科学思维与有效路径,既宣示了党的建设的历史担当与奋斗目标,又明确了实现目标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与奋斗姿态,饱含着科学真理精神、辩证思维特征、人文关怀品格、真挚为民情怀。习近平總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2]P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得到不断改善与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取得卓著成效并不断向纵深推进,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举措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重要论断。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将党建与经济、政治、法律等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相并列,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支持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赋予党的建设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举措必将极大推动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12],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在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上,推动了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阐明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规律,形成了一系列新认识、新理论和新思想,比如关于党的建设总要求的系统阐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要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与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关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等,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发展开阔了研究视野,拓展了研究空间,提供了理论增量,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构建,增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提高了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化水平。

(四)表现党的建设思路举措的系统性

系统思维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建设思路举措上,也贯穿着鲜明的系统思维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明确要求,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13],将“系统性”要求置于首位。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处于“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之中的政党治理,任何治理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系统性紊乱”或“结构性危机”,从而影响全面从严治党的最终成效。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是有效应对在复杂型社会下超大型大党治理的现实要求,也是增强全面从严治党预见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早在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把党的建设称之为是一个“伟大的工程”,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概念。纵观党的建设史,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经历了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历史演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了“五加二”的新型党建总体布局,使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成为一个宽领域、多层次、立体化的系统结构。这个总体布局不仅阐明了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与构成要素,而且规定了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层次架构与逻辑关联,既有居于统领地位的政治建设,又有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的基础性建设,既有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横向建设,又有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纵向要求。这一总体布局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为一个内容全面完备、结构层次分明、要求具体明确的系统。作为一项一以贯之的宏大系统工程,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各个领域相互牵引,各种要素、各项机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联动集成、密切互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方面、一个环节、一个领域举措的缺失都可能使最终治理成效大打折扣,靠“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并有力实施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全面”二字意味着就是要以系统思维对从严治党进行系统谋划与整体部署,科学统筹与协同推进,特别是将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实到党内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推动各项工作举措常态化、长效化,构筑起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化的管党治党体系。

(五)展现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战略性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3]P45善于在战略全局中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党建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把握全局、谋划发展的战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7]其一,从战略高度审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效“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14]。党中央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上升到战略高度,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党的建设融于党治国理政的总体布局,贯通起来审视,结合起来把握,协同起来贯彻,彰显出了着眼全局、运筹帷幄抓党建的战略谋划。其二,以战略步骤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十八大闭幕伊始,党中央以落实“八项规定”为突破口,以猛药除疴、重典治乱的方式狠抓不正之风,迅速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在全党营造浓厚政治氛围,形成强大震慑。随着从严治党实践的持续深入,中央相继出台各项制度法规和准则条例,推动从严治党实现从“以治标为主,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治标之道向“以治标促进治本,以治本巩固治标”标本兼治之道的逐渐过渡。其三,以实现长期执政的战略考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命题,增加“长期”二字表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将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伴随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始终,深刻昭示着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保证党始终成为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政党的忧患意识、历史担当和战略考量。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理论宝库,在党的建设战略部署、目标效果、功能定位、使命承担等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体系作出了许多原创性理论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新境界。

(一)在战略部署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双向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重要论述,并将其载入宪法、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分别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的开头与结尾,将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并列,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断,这就明确提出了“两个坚持”的党的建设主题,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再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党建思想主题不断丰富、逐渐明确、最终形成。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对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以及违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各种突出问题,我们要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予以坚决解决,“但不能因为党内存在问题就削弱甚至否认党的领导,走到自断股肱、自毁长城的歪路上去”[3]P535,这表明党的建设范畴除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两个方面是一个相互支撑、密切联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全面从严治党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重要保障和战略支撑,党的全面领导为系统推进包括全面从严治党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提供战略指引。这一思想的理论贡献在于在党的建设战略部署上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双向强化,第一次从党的领导角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将党的领导上升到了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指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

(二)在目标效果上,推动党的建设总体目标与建设效果的系统集成

党的建设目标指向即明确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着眼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我们党要搞好自身建设,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15]P177、“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P62,一个根本抓手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5]P62、“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5]P16、“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8]等建设目标,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党的建设目标体系,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战略目标和科学指引。同时,党的建设是一项包括多种要素、环节、领域的系统工程,要顺利推进这一系统工程不是某一要素的升级跃迁、某一环节的单兵突进或者某一领域的局部优化,而是要将管党治党的各种思路、各项举措、各项工作切实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卓著成效上来,推动党的建设总体目标与建设效果的系统集成,从而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2]P7-8。这是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思想的一大亮点和重要理论贡献。这一思想的重要意蕴就是要系统增进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举措和工作机制之间的协同与耦合,避免各项举措和工作机制之间产生内耗与抵牾,使管党治党实践形成整体态势,促进协同共振,汇聚强大合力,取得整体效果,将全面从严治党卓著成效转化为党治国理政的巨大效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与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思想,前者是党内诸多要素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集中反映和综合体现,后者是党内生活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氛围的整体呈现,这一思想的提出就是要从党的建设整体论的高度把握党的建设的目标效果与实际成效,通过党内政治生态治理与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在全党造就风清气正、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大氛围、大环境和大场势,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辩证关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治理成效。

(三)在功能定位上,实现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高度统一

由“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再到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这一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这就将国家治理与政党治理有机统一起来,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建设卓有成效,党的领导才能坚强有力,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才有了主心骨,人民幸福福祉才有了可靠保障。党的建设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党要管党不仅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特定历史时期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证。“党的建设历来关系重大、决定全局”[3]P537,党的建设不是处于真空中单纯推进自身建设的“自转运动”,而是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围绕特定历史任务和中心工作开展的“公转运动”。党的建设并非为了建设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将党建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定位、去把握,例如,他曾指出,党的建设“必须与党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考察、去把握”[16]。对于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言,政党治理本质上是党为了完成执政使命、谋取人民福祉而开展的系统治理、管理和建设行动,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要件和领导主体,而国家治理既为政党治理提供了实践场域和作用空间,也为政党治理的不断优化提供了调适机制和动力源泉,党的自身治理与党治国理政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的逻辑关联,这一思想是对政党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

(四)在使命承担上,体现民族复兴与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世界谋和平、为人类事业谋发展的先进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治理提供了思想遵循与行动方案,也为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治理与政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担当与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也因此而具有深远世界意义。首先,提出了推动世界和平安宁与繁荣发展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我们党提出了惠及地区与全球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深入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美好世界、怎样建设美好世界”的四点意见,明确宣示了将始终做到一如既往为世界做贡献的“三点主张”,我们党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贡献”[17]。其次,首倡新型政党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探索在新型國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17],为各国政党交流合作、互学互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最后,明确了政党组织肩负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7]在政党政治已成为各国主流政治形态的背景下,立足世界政党的共同责任,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明确了在当今全球局势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肩负起的政党责任与应作出的政党贡献,这一重要思想对政党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推动世界政党政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7]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19(19).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9]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9(21).

[10]新华社.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

[11]新华社.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報,2014-07-01.

[12]新华社.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13]新华社.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N].人民日报,2017-01-07.

[14]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

[1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6]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N].学习时报,2008-09-08.

[17]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

A Study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Party Building

LIU Bao-jun

(School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deliv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and statement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party discipline,having scientifically answered the historic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party to build and how to build the Party”.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party building are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features such as political,popular,scientific,systematic and strategic nature,and have great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etical treasury of Marxist party building.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party building has made creativ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ory in such aspects as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target and effect,functional orientation,mission burdening of party building.It has opened up a new realm of the theory on the building of Marxist ruling party,and it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arty building theory.

Key words:Xi Jinping Thought on Party Building;theoretical features;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责任编辑:徐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