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口述校史构课?以耕耘文化铸魂

2020-11-23黎毅夏辉辉

中国教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四中校史南宁

黎毅?夏辉辉

“这是心灵考古,与智者的交流,抑或是历史的传承与创新……这样的课程令我沉醉,令我求索无厌。”这是南宁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南宁四中”)高一新生黄艺高在对“耕耘社”创始人王云高采访后写下的访谈日志,所提到的“课程”就是由“足音口述历史”项目团队开发、南宁四中具体实施的口述校史课程。南宁四中口述校史课程以校史访谈和校史研究为教学内容,以核心素养培育与爱国、爱校养成为教学目标,以课程融校史发掘、知识迁移、代际交流特征为一体,成为了南宁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口述校史“溯源头”

1.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问题的基础上,强调通过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應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南宁四中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学底蕴和文学传统的特色学校。早在1956年,在南宁四中残破的木板房校舍中,一群爱好文学的学生自发成立“耕耘社”,历经几十载风雨,小苗成树万花开,从当年的木板房走出了一个作家群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作家协会南宁分会的会员中,曾经有半数以上是南宁四中原“耕耘社”社员。他们出版文学著作《彩云归》等200余本,撰写电影剧本《法庭内外》等九部、电视剧本《柳宗元》等300余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广西文学界誉为“四中现象”。

“耕耘社”导师、著名书法家陈政,以及后来成长为知名作家的原“耕耘社”社员王云高、李栋、黎国璞、陈敦德、冯志奇、何培嵩、雷炳钧等,长期热心反哺母校,他们笔耕不止、奉献人民、发挥余热的事迹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也符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学校匠心谋划如何将学校传统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打造成为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校本课程。

2.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专家普遍认为,这18个基本要点不可能全部通过学校课堂教学来落实,许多要点需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加以落实。

南宁四中创设口述校史课程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历史,了解真实的人和社会,让学生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培养其社交能力、倾听能力、观察能力,并能与所学书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这是一种有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学习方式,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举措。

3.“一校一品”的文化建设

2015年以来,南宁市教育局开启全市学校文化建设行动规划,全面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文明校园,南宁市许多中小学校结合学校发展历史、自身的精神追求及现实发展的需求,探索适合本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

南宁四中凭借70年的发展历史及“耕耘社”的成功经验,凝练出“实干、坚持、创新、奉献”的“耕耘精神”。四中学子通过口述校史实践,开展校友访谈与校史研究,关照自己形成共情,并为自身的精神追求找到归宿。“耕耘精神”随着课程宣传扩大影响,成为校园文化之灵魂,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前行的精神动力。

二、口述校史“讲技术”

1.基于教学的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求知方法,征集广义的社会人生经验,可以作为教育和教育学的重要资源,即“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收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耕耘文化”口述校史课程包括口述历史介绍、访谈提纲撰写与模拟访谈、背景研究、实地采访,以研究性学习或项目研究方式推进,研究内容包括社团起源、发展历程及文化价值,勾画口述人的文化人生路线。每次访谈后,学生将收集的影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转化为访谈抄本,抄本向全体学生共享,然后再指导学生依据抄本开展以耕耘文化为主题的产品创作,包括历史叙事、历史剧本、漫画、影视作品、读后心得等,产品通过校刊、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在全校师生中分享。

2.基于成果的逆向设计

“耕耘文化”口述校史课程设计采纳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的观点,即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本课程的教学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耕耘文化”和受访者的理解程度。那么哪些课程产品可以作为学生理解的证据?为此,我们制订了一个特别的设计框架。

基于成果的逆向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在预期成果阶段需要关注整个课程的基本问题或大概念,然后再设计出用于测量的评估证据,以此证明学习者实现了知识迁移,最后才是方案设计,即通过某种学习活动来达到这些成果,并产生这些证据。如此设计,项目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3.基于访谈的非虚构写作

鉴于口述历史的教学成效大多取决于学生对拟定探索主题的理解程度,而非虚构写作因其真实性、大众性和文学性相兼融的特点,被选择为口述校史教学成果的主要输出产品。笔者以采访“耕耘社”创始人王云高先生后学生撰写的一则历史叙事片段为例。

【第一人称叙事】那时我们的教室全是木板房,透风漏雨;有个露天操场,跑步打赤脚,条件很差,但是各种活动依然得到积极开展。1956年,在西乡塘开展夏令营时,我牵头组织了一个文学小组,当时主要是背诗、读书、习作、做笔记……在民族学院七坡我们轮流背唐诗,谁背不出就罚喝白开水一杯。后来,校长指定陈政老师做指导老师。首次会议,陈政老师勉励我们“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将社团命名为“耕耘社”,我成了第一任社长。耕耘社六十年“四起三落”,直至今日。

【访谈分析】从王老先生的这段讲述,我们可知四中创业时期的学习环境异常简陋,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一群怀揣着梦想、爱读书的少年以“罚喝白开水”的自强精神开启了他们的文学之路。史料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目前仍有40%的人民没学可上……”由此不难理解当年四中前辈胸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之精神,令晚辈心生敬意。陈政老师赠名文学社“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我的理解是,那不是只要耕耘,不要收获,而是只有不辍耕耘,收获才能自然天成!映照今日,我们学生早有义务教育护航,“木板房”也早已化为多媒体教室,可谓天壤之别!“耕耘社”里笔耕人,“四起三落”一甲子,发生了哪些故事?取得了哪些辉煌?我们该如何守护历史,如何传承好这历久弥新的文化?

该段文字呈现了中学生历史叙事文本的基本创作方法:即采用“第一人称的人生经历自述”与“人生经历分阶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两者可交替呈现,并运用多元视角分析历史真实;对于受访人的叙述,用背景研究进行核实;对任何的矛盾之处说明作者的体察,并分析可能原因。通过学生的历史叙事文本写作,加强对口述校史的深度研究,实际也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学校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传承。

三、口述校史“出成果”

1.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口述校史课程既然是开发实施的课程,就要对其效益进行评价。我们在基于成果的逆向设计基础上,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与之链接,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口述校史成果评估框架表。笔者以参与口述校史的学生成果评估为例,将学生成果对核心素养落实的情况分解如下(见表1)。

通过观察和评估,我们认为,口述校史在对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从人文底蕴角度看,对“耕耘社”前辈的访谈所获取的口述抄本可让广大师生感受到校史文化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并潜移默化地接受“耕耘精神”之熏陶。第二,从科学精神角度看,从确定主题、背景研究、模拟访谈,到后来的访谈实践、抄本制作、访谈分析、衍生产品等体验式学习,学生逐步养成较为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思维习惯。第三,从学会学习角度看,口述史教学本身就是教授学生一种求知方式:在访谈中,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倾听和观察能力;在背景研究中,侧重培养学生获取、甄别、使用信息的能力;在访谈分析中,侧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对比分析、诠释因果的能力。第四,从健康生活角度看,学生通过对受访人的人生经历探究,充分体验“每个生命都有价值”的理念,构建了晚辈与长辈之间一种较好的“代际沟通”模式,促进健康人格的塑造。第五,从责任担当角度看,口述访谈的所有参与者精诚合作,养成了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第六,从实践创新角度看,口述历史活动培养和锻炼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创作的衍生产品如非虚构文本、新闻稿件、影视作品、剧本等,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或创意方案得以培养或实现。

2.家国情怀浸润滋养

人的情感一般遵循从爱家、爱校、爱故乡到爱祖国的原则,四中学子在聆听与书写校史的过程中,“以近及远”,透过受访者的坎坷命运理解国家“大历史”之变迁。“小历史”是口述校史的构成主体,“小历史”的叙事创作必然触发与“大历史”背景勾连,“小历史”与“大历史”相生相遇,升华为家国情怀。随着教育教学的推进,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爱校情感将日益浓厚和强烈。笔者以访谈王云高的一则学生叙事片段为例。

王老传奇的一生,成就了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行文风格。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一度失学的王老为补贴家用曾上街卖糍粑,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年满17岁的他决意返校读书,创立了“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为宗旨的“耕耘社”。逆境养成了王云高临危不惧的定力,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国家对台政策发生改变之际,王云高开始酝酿创作小说《彩云归》,享誉海内外……“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碰撞,塑造了王云高的“传奇人生”。这既是时代的力量,也是这位无愧于时代的人民作家的无悔选择!

3.“耕耘文化”创新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口述校史课程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口述校史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校本课程的开发带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耕耘文化”口述校史课程具有鲜明的四中文化印记,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契合了学校创建特色高中的需要,因而有着极强的针对性、适宜性和探究性。2015年,南宁四中“耕耘社”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国学社团”“全国示范文学社团”。2016年起,南寧市中学生“耕耘文学奖”升级为“红豆·耕耘杯”全国中学生文学创作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目前,已经有来自全国32个省市,接近3万名学生参加了该项赛事。2019年,南宁四中因在口述历史教学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被授予“广西地方文化口述历史基地学校”。

我们认为,口述校史作为校史丰富的“根须”与历史的延续,丰富了学校记忆,凝练了学校精神,为学校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因其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的课程特征,弥补了部分国家课程中较少涉及的核心素养。因此,可以说,在国家课程未能给学生提供的素养培育通道中,口述校史教学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1.南宁市第四中学;2.广西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四中校史南宁
科学家制造奇异物质“四中子”
眷恋南宁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What do young people worry about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勤著校史,善育新人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南宁博物馆开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