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戏剧的融合实践

2020-11-23李杰

中国教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儿童

李杰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民族之魂,如何让儿童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目前幼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局限,无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内容主要是浅层的传统文化符号,使幼儿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并未达到深入的认识与学习。教育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戏剧融合,利用教育戏剧的方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在他们心里种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戏剧 儿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对于文化理解与传

承(Culture Competency)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针对文化传承、文化理解与文化践行三个方面,从国际与国内视角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儿童应该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其精髓,并继承和弘扬。

教育戏剧是将戏剧元素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它融合了文学、音乐、美学、戏剧表演等,具有游戏性、趣味性、体验性、生活性,针对儿童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地引导儿童。教育戏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让课程和活动更加的立体化,更符合现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在实作中学习”与“在戏剧实作中学习” 两个概念,开启了教育戏剧之门[3]。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出了儿童自发性的装扮、游戏、模仿并非复制,而是反映一个人的情绪和思想[4]。学者们都强调戏剧本身实践与体验的特点与重要性。戏剧具有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多元,化理论为实践,化一维为多维等特点;这样的方式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因此选择戏剧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将两者结合能够实现“双赢”。

一、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方式

由于时代与环境的不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儿童会对一些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者深度不够。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局限,主要以常规化、教条化的形式呈现;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不够深入,幼儿对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并未达到深入地理解与学习。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递给幼儿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教育戏剧是最符合儿童兴趣的教育形式,教育戏剧也是呈现文化最好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了具有趣味性、儿童性、体验性的方式—教育戏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戏剧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戏剧相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了中国儒家文化、中国寓言故事、建筑文化等内容。许多传统文化内容本身是枯燥难懂的,教育戏剧的融入帮助幼儿去理解,使其更加直观易懂,让幼儿更能接受。戏剧(Drama)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的综合[5]。强调教育戏剧的教学方式,以及戏剧的结构分解过程,将戏剧元素的三大内容进行“再造”,它们分别是:文学—阅读;艺术—美学;表演—戏剧创作。三大部分的内容充分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通过三个阶段学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被强化、升华。最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戏劇融合创新优化,在分解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论体系。

三、培养儿童阅读能力

戏剧呈现的基础是阅读:文本的阅读、图画的阅读、艺术的阅读等都是戏剧的基础。儿童通过听、说、读的逻辑进行审辩式思维训练,在阅读的过程中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进行延伸设计,着重强调的是以戏剧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图)本为教学内容的儿童阅读力培养。

阅读素养是21世纪的关键能力,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6]。阅读是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最新公布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NAEP(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测验中,分别对阅读技能、阅读文本内容进行了测验。三种检测方法不仅为阅读素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同时证实了阅读素养对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开阔视野,也有利于其提升阅读能力。幼儿阶段是语言与阅读学习的关键期,需要为每一个幼儿创设有趣、科学、直观的阅读教学方式,为之后学习打下深厚阅读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创编、动作模仿、游戏等教育戏剧方式进行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等方面的延伸。例如,为了加深幼儿对中国成语故事《盲人摸象》文本语言的理解,设计关于幼儿理解的《盲人摸象》的绘本图画,以及故事中的场景表现、人物角色特点表达、道具的设计使用,用美学强化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理解。

四、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7]我们需要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在强化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内容理解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美学课程从戏剧元素的几个方向进行设计:色彩—色彩感知与审美色彩对比、渐变色感知等故事情境制作 ;故事创作—故事情节创作、分镜头设计、故事创编等;造型设计—人物形象、肢体动作表情、事物关系层次、三维空间感知、事物观察与想象等;手作—故事场景实物设计、道具制作、不同材料的循环制作。引导幼儿可以利用不同的绘画风格以及绘本来创作不同传统文化故事内容。戏剧表演与呈现中需要相应的道具与服装,可让发挥幼儿的创意想象进行场景道具的设计,并进行道具的手工制作。例如,在绘本《七只瞎老鼠》的儿童美学课程中,为了幼儿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的关系与形象,对于文本延伸出来的内容进行美学场景设计。分解《七只瞎老鼠》的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图画场景三部分。在创作中,首先,根据故事场景再现,让幼儿充分认知故事结构、分镜头画面、故事角色设计,绘本结构设计的过程。其次,在了解原故事基础上,幼儿通过故事创编和延伸可以画出自己的新故事。

五、戏剧真实地贯穿每个教育的环节

戏剧表演是对阅读与美学的总结性体验与实践。根据幼儿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进行戏剧表演创编,在教师引导下幼儿进行戏剧合理性的讨论。分为三个阶段:(1)制作戏剧,创造、组织、扮演、引导与设计;(2)戏剧分享,演出、呈现、扮演、展现;(3)观察戏剧,观赏、反应与评价。 从而锻炼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想象力、肢体协调、团队合作等)。例如,《七只瞎老鼠》通过阅读与美学的学习已经掌握故事的内容与设计。因此,在进行表演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创编剧本、肢体动作以及场景布置等活动时,主要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及时与幼儿讨论每个环节的合理性。运用教育戏剧中的暖身游戏、教师入戏、一封信、戏剧照片等戏剧游戏深入科学地设计儿童参与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师合理地引导,以及活动带给幼儿的体验感受,增加中国寓言故事或者中国成语故事对于幼儿文化道德情操的影响。

经历三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对成语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知道”。幼儿通过多元化、灵活的(阅读、美学、表演)方式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突破、解决了儿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为教而教、为学而学、无法感受、不能体验、缺乏延伸与理解的困境。让儿童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方式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种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在国家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及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培养儿童核心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未来的他们将会带着“中国标签”站在世界最高点展示我们中国文化与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1.

[2]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DB/OL]. (2019-04-16)[2020-09-20]. http://edu.china.com.

cn/2018-03/30/content _ 50776631.htm.

[3] McCaslinN.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M].NewYork:Longman,2006:257-258.

[4] 杜威.藝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31-233.

[5] 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06-1407.

[6] 胡玥.国际阅读素养测评项目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考试,

2019(3):60.

[7] 李子晗.真理的四个层次和四重境界——以张世英教授的观点为例[J].文史纵横,2019(2):89-90.

(作者单位:咕噜熊儿童阅读戏剧研发中心)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儿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留守儿童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六一儿童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