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谣融入幼儿活动的策略研究

2020-11-23蒋亚红

中国教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幼儿活动童谣融入

蒋亚红

【摘 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童谣内容,创设有效的童谣氛围,将童谣与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通过学、 编、说、传、唱、演、画、玩等形式的童谣活动,丰富自身语言并感受语言特别是地方方言的优美。幼儿在童谣的浸润下,从通俗的儿童化语言中更好地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培养良好习惯,对其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好地实现了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童谣 融入 幼儿活动 策略

童谣简洁明快、幽默风趣、朗朗上口、童趣盎然,对儿童健康人格、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3~6岁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幼儿身体、语言、思维、社会交往、情绪情感、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对童谣游戏的兴趣,减少幼儿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还幼儿纯真童年该有的模样,我们精选出适合3~6岁幼儿学习、游戏的童谣进行课程设计和规划,将办园理念“爱润底色 乐享童年”园所文化注入课程中,尝试形成具有我园独特气质的童谣园本课程。

一、选择适宜的童谣内容

童谣是一代一代通过传唱传承下来的,可能有的童谣比较晦涩,甚至包含着一些不适合现代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如果选择的童谣不恰当,将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童谣内容时要择其精华,根据幼儿的生活经历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童谣。具体来说,我们在选择童谣时考虑了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这是我们在选择童谣时的首要条件,要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促进幼儿良好发展,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童谣。

二是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童谣内容要符合幼儿的经历及认知,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考虑大、中、小班幼儿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找准幼儿的兴趣点。小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不强,专注力差,喜欢重复,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语句重复、短小精悍、语言活泼、形象生动的童谣,便于幼儿感受、理解和表现。例如,《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中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增强,视野的拓展使得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都有所发展,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内容丰富的童谣。例如,“我是一只小青蛙,我有一张大嘴巴,两只眼睛长得大,水里住来水上爬,前腿短来后腿长,看见害虫我就吃掉它”。 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我们可以选择绕口令、谜语或者长句式的童谣[1]。例如,《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三是选择与主题活动相符的童谣。教师在选择童谣时应该尽量把童谣内容与主题内容相融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结合节日进行的童谣主题活动“我们的端午节”,幼儿一边念着“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边开展挂艾草、腌咸鸭蛋、包粽子、斗蛋、赛龙舟、送香囊、编彩绳等活动。伴随着朗朗童谣声,端午节传统的习俗得到了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田。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将知识技能编成童谣,让幼儿边念童谣边进行自主操作,掌握知识技能。例如,学做刮蜡画,先在区域投放刮蜡笔,让幼儿自己探究,师幼再一起将探索结果编成童谣:“竹签笔真有趣,一头粗来一头细,细头用来画线条,粗头用来刮色块。刮一刮画一画,美丽的图画出来了。”幼儿边念童谣边操作,轻松又有趣。

四是选择不同地域的方言童谣。学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内容简单易懂的童谣,让幼儿感受不同地方童谣趣味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地方文化的传承。例如,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唱着溧阳本地童谣:“炒黄豆,炒蚕豆,骨碌骨碌翻跟头,两两向内翻着跟头。”北京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则被编成了小班早操童谣,幼儿边做边说,别有一番情趣。

五是选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童谣。我们根据内容的不同,大致将童谣分为行为习惯篇、安全篇、游戏篇、科普篇、文学篇、情趣篇、方言篇,让幼儿学习涵盖各方面知识的童谣,并将其汇编成册,鼓励亲子阅读。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对童谣的学习,可以建立规则意识,培养良好习惯。例如,玩滑梯时幼儿会用童谣来明确规则“排好队呀滑滑梯,滑滑梯,大家不推也不挤,不推也不挤,慢慢上,别着急”。我们经常开展“切西瓜”“老狼老狼幾点钟”“荷花荷花几月开”等有规则的传统童谣体育游戏,这些深受孩子们喜爱。在户外游戏时常用《叮叮当》来选互动对象;小班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时就唱:“红豆豆,绿豆豆,捡进我的篮里头,伯伯种得不容易,一粒豆豆也不能丢。”

二、创设有效的童谣应用氛围

1.创设园所大环境,让幼儿置身于童谣的世界

童谣覆盖了幼儿园里的每个角落:有树林环保童谣、睡前童谣欣赏、童谣早操、户外活动童谣等。大厅墙面上的童谣、亲子童谣作品展等都是为了实现幼儿与环境的对话,在童谣的“学编说传,唱演画玩”中,孩子们得到了各方面的成长,同时也促进了亲子、师幼、幼儿之间的感情。幼儿、家长、老师一起设计、拍摄的爱文化童谣大厅微视频获得常州市“我最得意的校园一角”评比活动一等奖。

2.构建班级小环境,引发孩子吟诵童谣的乐趣

我们在班级里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喜好,设置了童谣特色区域,让幼儿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拓展班级童谣特色活动,开展“亲子创编童谣”“童谣传唱”“亲子童谣盒制作”等活动,为幼儿语言表达提供了舞台。例如,小涵一到区域时间就急不可待地邀请小伙伴观看他和妈妈制作的童谣盒表演的《小蝌蚪找妈妈》。他边移动相应的角色边唱着童谣,小观众们则津津有味地欣赏。在制作童谣盒、表演童谣中,幼儿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表演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将童谣与活动有机整合

1.童谣融于集体教学活动中

教研组对园本课程进行研究,总结出童谣在导入活动时的策略、童谣在活动过程推进环节时的策略、童谣在活动总结时的策略、童谣的多元表现策略,形成具体活动方案。谜语类的童谣多用于活动导入,为激发幼儿的兴趣或引出活动主题服务。例如,在开展“动物的尾巴”主题活动时,教师利用图标将《尾巴谣》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

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这一句式的问答与幼儿获得的经验有效对接,既推进了活动过程,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

含有数学知识的童谣也可以巧妙地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目标对接。例如,小班幼儿学习完手口一致点数一至五后,复习时配合童谣《上山打老虎》《手指变变变》将基数的学习生动具体起来。由于童谣有一定的节奏感,语言有趣,动作与童谣内容紧密配合,适合幼儿单独或群体游戏,幼儿兴趣浓郁。

2.童谣融于一日生活活动中

“一日活动皆课程”,童谣可以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生活环节中自理能力的培养利用童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年小班第一学期,医生阿姨会教给幼儿七步洗手法动作分解童谣,“内搓搓,外擦擦,十根手指夹一夹。两手弓起握一握,大拇手指别忘记。指尖立起掌心转,最后手腕转一圈”。幼儿对照洗手池上的图示完成得不折不扣,可认真了。例如,童谣《叠衣服》《我爱洗澡》等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童谣融入各类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童谣游戏也是很好的亲子活动内容,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画童谣、演童谣、学童谣、玩童谣……其乐无穷。 在亲子运动会时,家长和孩子们边唱着童谣《马兰花》边跳皮筋,好像回到了童年;家长念着“开合开开合,哎—喂”将竹竿分开、合起、上下敲击,孩子们在竹竿上蹦蹦跳跳,双脚巧妙地跳起,因为一步也不能跳错,他们可专心了。

在将童谣融入幼儿活动的研究过程中,幼儿、教师、幼儿园都得到了提高与发展。幼儿通过学、编、说、传、唱、演、画、玩等形式的童谣活动,丰富了自身语言并感受语言特别是地方方言的优美,从通俗的儿童化语言中更好地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做人的道理,感受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和事的社会性情感。他们在童谣的浸润下,更好地实现了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童谣课题研究,教师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幼儿园构建了园本童谣课程,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丰富了幼儿园文化。如今我园的童谣文化已形成,童谣大厅、童谣长廊、爱之音广播站、亲子童谣剧场等。让幼儿只要一踏入园门,就能感受到童谣文化。活动中、散步时,教师们和幼儿一起边说边唱、看图讨论、创编……幼儿来园、离园时,或独自或和家人一起在大厅、走廊、林荫道上唱唱、说说、念念,久久不肯离去,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陸玲,刘云艳.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Z1):35-38.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童谣融入幼儿活动的策略研究”(编号:CJK-

Z2018030)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南渡中心幼儿园 )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

猜你喜欢

幼儿活动童谣融入
快乐童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有效提高幼儿活动安全性的一些策略
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