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

2020-11-23池红杨娜

中国教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化学老师课堂

池红 杨娜

成都市中和中学化学教师、校团委书记,先后获得成都市高新区同课异构一等奖、辅导员技能大赛二等奖、成都市德育成果二等奖,曾荣获成都市高新区“教坛新秀”“十佳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工作8年来,在同事眼中,杨娜老师虽然性格大大咧咧,但是对待教学却一丝不苟;在学生眼中,她上课风趣幽默、亲和力强,作业还总“打5折”。

一、坚信化学是“有温度”的学科

杨老师的硕士研究方向是含Si的化合物—分子筛,是石油催化裂化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天然分子筛在200多年前被科学家在火山口附近的湖泊发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在于在高温高压的自然环境下Si、Al、O、Na等原子能够逆热力学定律自主生长成孔径大小均匀且排列整齐的“笼”。自然科学的世界就是这么惊艳、富有魅力,让人着迷。从1743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氧气开始,人类对化学的科学探索从未止步,而化学学科的发展也一直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早已与化学密不可分,时刻享受着学科发展的成果。杨老师说,她的愿望是通过三年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不仅在高考理综中占有100分,它更是“有温度”的学科,分子、原子世界是如此神奇和美妙,讓人震撼。而今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化学知识饱含了人类的曲折和智慧的探索过程,她相信,这些才能够打动学生并且长久影响他们的学科素养。

2020年6月底,为了给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缓解压力,她给学生上了一堂特殊的实验课“冰粉与化学”。当澄清石灰水加入到果胶溶液中的那一瞬间,带正电荷的钙离子靠着静电引力连接起氢键并不丰富的半乳糖醛酸分子形成“蛋格”结构,冰粉就这样成型了。在这堂特殊的实验课上,曹同学负责搓冰粉籽形成果胶溶液,李同学负责配置一定浓度的石灰水溶液。全班同学将他们层层围住,瞪大眼睛,静静地等待着奇迹的发生。果然,当石灰水加入的那一瞬间,果胶凝固,冰粉生成了。全班欢呼起来,迫不及待地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一堂“减压”课,除了氢键,便没有太多知识性的教学目标和过程性的教学设计,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实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微观世界的神奇,理解化学与生活的美妙联系,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看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高考题中,第35题的倒数第二空“NH3BH3分子间存在       ,也称双氢键”恰巧考查的是学生对氢键这个知识点的微观、深层理解。

除了吃冰粉,在杨老师的课上,学生们还可以DIY护手霜。在高二学习必修5“有机化学基础”,学生普遍反映官能团太多、方程式太多易混淆,感到课堂低效枯燥。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有机分子的结构,她设计一堂DIY护手霜的实验课。课堂上,她从宏观的乳化反应实验现象入手,分析和讲解了乳化剂的特殊结构,即一端含有亲水基,另一端含有疏水基。

高中化学为什么难学?因为它是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学科。分子和原子是微观的,我们肉眼看不见。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大量化学事实基础上总结和提炼而成的抽象陈述,它们不及初中的燃烧爆炸、彩色沉淀、气泡生成等大量有趣的实验现象能够引起学生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从而激起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热情。但在杨老师的课上,她总是想尽办法让概念、规律、公式等生动鲜活起来。

2016年6月,杨老师执教的“乙酸”一课获得成都市高新区同课异构大赛一等奖。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三尺讲台,联系到孩子的生命历程,上课的质量就影响到孩子生命的质量。珍视每一堂课,敬畏学科知识,杨老师一直秉承这样的教育信仰,给学生们带来“有温度”的化学课。

二、坚信数据时代会打开教育新局面

在高考这座大山面前,很多教师都不可能放弃这条虽然“残忍”却“安全”的方法—刷题。尤其在高三的复习冲刺阶段,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天沉浸在题的海洋里。但是,教师在“做题—讲题”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周期里还有创新和改革的空间吗?除了鼓励和陪伴,教师能给那些咬牙坚持刷题的学生带来更专业和科学的辅导吗?

这其实是她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困惑的问题,而这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经验给她很大的启发。结合对高中三个年级线上教学的问卷调查和个例访谈,她申报了市级课题“有效提升教学效益的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基于线上教学的调查与思考”。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她发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线上教学认可度其实远远高于预期值,也愿意接受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将信息化的手段运用于线下教学,形成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基于此,她和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实践对象,尝试以平板投屏、智能分组、抢答、答题分享与数据统计的功能取代传统的PPT演示、举手抽问答题等环节。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更加“有趣”,而这些信息化手段如果应用在试题讲评课上则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能够更加直观、高效地掌握学生的对错情况、知识盲点和漏洞。对比传统的人工改卷和错误统计,这样收集试卷反馈信息更加精准,使得试卷讲评课更具针对性,也更高效。

她相信拥抱大数据时代,将信息化的手段有效运用到传统课堂将会成为未来教师的发展趋势,也将点燃课堂改革和创新的引擎。今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生长在一个飞速变化时代,心理特征、认知基础、兴趣爱好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杨老师认为,如果全部靠着上一届或者上几届学生的教学经验来设计现在的课堂是行不通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所在,借助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知识图谱、图像表格等,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洞察学生的认知特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效能。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也能够根据他们的认知特征、优势及短板等,提供更为精准的学习方案。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讲得更高效,学生练得更有效。学生作业少了,任务轻了,学习的体验自然就愉快了,学习兴趣也自然就提高了。

她计算过,从高一接手到高三毕业,学生上化学课的时间是7000分钟。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结果安排好这7000分钟,让他们既能够取得满意的分数,又能够培养起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尚真理的意识,为他们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正是杨老师正在实践和探索的。

三、坚信教育可以点亮学生的梦想

工作8年,杨老师渐渐发现,越深入越觉得惶恐,越思考越忐忑。如何处理好课上的40分钟,话不多不少让人如沐春风;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使得知识的传授、过程的探究、价值的引领不留痕迹且水到渠成。她觉得自己需要学习和专研的理论很多,而且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平静而耐心的等待,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慢过程。或许生命本就如此,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梦想突围的过程,奋斗就应该是生命的底色,而她这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是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慢慢塑造的。

她执教的第一个班级是初2017级14班,这是一个平行班。和“好学生”不一样,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课堂纪律不好,时不时惹点麻烦事出来。刚接班的时候,她信心满满地想“改造”他们,可最后却铩羽而归。她在2015年出版的校本教材《静待花开》中《他们为什么那么叛逆》一文写道:“他为什么会打人?他为什么沒有同情心?因为他们生长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他的爸爸打人,他的妈妈没有给他爱。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又能做什么?简单的说服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只能等待和祝福。”

可是,杨老师的这一想法在遇到高2017级8班学生的时候发生改变。班上当时有一个女生,平时默默无闻,学习成绩中下游,化学一般在40~50分徘徊。高一期末复习备考的时候,杨老师发现她自习课上感冒咳嗽很厉害。下课后,杨老师问道:“你要不要请假回去看看?不懂的题可以随时找我。”令杨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感动得哭了,没想到自己成绩不好,老师还能主动关注她,相信她,愿意帮助她。

还有一位男生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第一时间发来QQ消息:“杨老师,你还记得我给你说过我要学化学专业吗?谢谢您,是您教得好呀。”……这一刻,她意识到,当你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就注定了你的人生会关联到很多孩子的人生。一个阳光灿烂的笑容和温柔坚定的鼓励,就能点亮他们的世界,影响他们的未来。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说过,中国的未来与振兴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二三十年后,他们正好为中国的崛起而冲锋陷阵,他们不是拿着机关枪,而是拿着博士的笔。杨老师说,身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因为今日教室里的孩子将守护我们的未来。她坚信,在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上,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单位:成都市中和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化学老师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写字大课堂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