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性阅读”的有效路径例谈

2020-11-23朱华华

中国教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曾皙侍萍

朱华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方面,“思维发展与提升”居于其中。新课标还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其中之一。足见新课标对思辨性思维的重视。

而目前中学生阅读大多处于量少、质次、思想浅薄的“浅阅读”状态;另外当下盛行的网络阅读,在阅读方式上主要是浏览、跳读、略读,在内容上则趋于平面化、娱乐化、粗放化;而且现行的阅读检测,也存在将文本碎片化、简单化和教条化的倾向。要改变当下“浅阅读”泛濫的现状,当首推“思辨性阅读”。吴格明教授提出:“倡导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就是要在语文教育中弘扬庄严、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1]那么如何践行“思辨性阅读”?笔者以为有三条路径值得尝试。

一、在成见处质疑

学生在面对“高大上”的经典作品时,往往是敬而远之,甚至畏而避之,通常止步于生吞活剥权威专家们早已盖棺定论的观点。比如,《水浒传》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红楼梦》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腐朽与没落……长此以往,学生极容易形成概念化的思维,而再想唤醒学生自主思辨的意识恐怕就难了。要想避免学生思维的概念化甚至固化,挑战惯性、质疑成见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

比如,在分析《祝福》的主题时,事先已经参阅了教辅资料的学生马上就能脱口回答“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似乎“祥林嫂”们的悲剧早就已经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而从人世间彻底消失了。于此成见中,笔者质疑:“只有20世纪的鲁镇才有‘祥林嫂式的悲剧吗?”这一质疑从思维层面激发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拓展分析。通过联系《德伯家的苔丝》《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等作品,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在没有封建礼教、没有程朱理学的西方和21世纪的今天同样有“祥林嫂”式的悲剧。偏执的思想、落后的观念、冷漠的歧视、舆论的口水都可能让“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走向不归路。此类质疑可以引导学生从世纪审判台上走下来,审视当下的时代,甚至审视自己。在20世纪的鲁镇,鲁四老爷、柳妈、鲁镇的人用他们奉为公理的道德标准在集体无意识地棒杀祥林嫂;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存在人们集体无意识地站在道德高地上棒杀过别人的现象?教师唯有引导学生多一些此类思维层面的自我拷问,才是将课堂引向生长、引向生活、引向关乎生命的思辨!

二、在争议处辨析

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若仅仅满足于一个定论,往往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教师如果能抓住争议点进行深入分析,也许能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比如,教师在执教《雷雨》时提问:“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不少学生会凭着直观感觉脱口回答“真实的”或“虚伪的”,其实任何一个答案无疑都是片面的。我们既要看到30年前,周朴园曾与温柔贤惠的侍萍一起生活,并有了两个儿子,这段快乐的感情生活在其今后的人生中再也无法复制。他之后虽然又有了婚姻,但很不如意。从情感的角度看,周朴园难免怀念过去的时光,并努力保留与侍萍一起生活时的旧家具、旧衬衣等情感慰藉品。另外,周家曾将侍萍赶出家门,事后周朴园一直以为侍萍已经亡故,他急于打听当年的情况,并想为侍萍修墓。出于补偿心理,或是赎罪心理,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都有真实的成分。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30年后,当活生生的侍萍站在他的面前,随时可能威胁到他的名誉和地位时,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名声与利益,对侍萍毫无同情心与同理心。他声色俱厉地质问并急于用支票打发掉侍萍等言行,都可以看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有虚伪的成分,或者说周朴园真正怀念的是自己记忆中、意念中的“侍萍”,而不是真实的侍萍。

我们在分析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时,不能只看到“资本家”这个冷冰冰的概念,还得看到一个既冷酷虚伪又有着正常感情需要的“人”,一个可能在过去与现实、虚幻与真实之间摇摆的“人”。

三、在比较中探究

以文本为基础,在相近或相异的地方进行比较探究,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避免浅尝辄止的浅表化阅读。

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中记录了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畅谈理想与意趣的一段佳话。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及四个弟子性格各异的形象,而且鲜明地呈现了四个弟子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孔子对四个弟子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孔子对子路是“哂”之,对曾皙是“与”之,为什么态度截然不同?学生不难分析出四个弟子的性格,子路不知谦让、轻率急躁,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但仅仅止步于性格分析是不够的,还可以继续比较追问,四个弟子的志向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三位弟子虽然志向有大小之别,态度有骄谦之异,但都是积极入世、致力于从政。曾皙则是“异乎三子者之撰”,其志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崇尚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其乐融融的审美图景,这与孔子主张礼乐教化天下的理念是一致的。如此比较分析方能更具体地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侍坐》所记之事发生在孔子晚年,反映了其在政治主张屡屡受挫后流露出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消极避世思想,此观点亦不妨让学生了解,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孔子。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文本解读的结论可能不是唯一的,但比较探究、深入研读文本的体验,无疑是培养学生思辨阅读习惯的极好契机。

作家狄马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2]可见,思辨不仅是阅读应该倡导的思维能力,更是青少年生命成长必不可少的思维品质。但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难以速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多一些挖掘思辨性阅读的有效路径,以助力学生思辨意识的增强、思维品质的升华、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格明. 语文教学应当倡导思辨性阅读[J].语文学习,2015(1):14-17.

[2]狄马, 余党绪. 学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受用终生—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J]. 语文学习,

2014(10):4-10.

本文系广东省东莞市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园长)工作室专项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MSKT201906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曾皙侍萍
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三·四·一”密码
立足经典传承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要误解了周朴园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爱与虚伪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