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的廿载探索

2020-11-23陈智峰

中国教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陈智峰

【摘 要】在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中,“主问题”是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关键问题、中心问题或重要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关键词”包括文本关键词与学生自主提炼的内容关键词、情感关键词等,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的中心(主题或主旨)以及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主问题是纲,关键词是目,纲举而目张,二者共同指向真实、深度、有效的文本解读和对话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主问题 关键词 阅读课型

陈智峰

浙江省正高级教师。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兼职师训员,“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浙江师范大学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从教廿载来,构建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博雅塔”式语文课程体系,探索的“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获浙江省第八届教研课题成果一等奖、温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曾在《中国教师》《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篇。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专题阅读”“1+X联读”等关于阅读教学的热词层出不穷,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单篇阅读似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单篇阅读教学似乎也成了无人问津的落后的阅读教学方式。在我看来,这种现象颇有些矫枉过正的嫌疑。无论语文课改怎么改,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单篇阅读教学是其他各类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撬动其他各类阅读教学的支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原点。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按照“单篇得法,整本运用”的路径来逐步提升。叶圣陶先生就曾建议,我们的语文教材,既要有单篇,也要有整本书。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单篇阅读教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学名师都有代表着个人风格的单篇教学“代表课”,如于漪老师的“晋祠”、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魏书生老师的“统筹方法”、宁鸿彬老师的“皇帝的新装”、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等等,不胜枚举。

1999年9月,我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开始执教高中语文,迄今已逾廿载。廿年来,我执着地走在探索一种有效的单篇阅读教学的漫漫长路上,从永嘉山区学校到温州城区学校,从未间断。廿年来,我探索出了“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走上了一条符合学生阅读心理且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单篇阅读教学之路。这种阅读教学课型以课文的文体特征为抓手、以“主问题”为路标(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以“关键词”为载体(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提炼“关键词”,并以此推进课堂教学,从文字到文学,从文章到文化,师生平等对话,从而营造出“沂水春风”般的课堂境界。

一、课型概述

1.“主问题”的来龙去脉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布鲁纳如是说。也有学者认为“问得好就是教得好”。传统的阅读课堂有“满堂灌”之弊,而新课改后的课堂则有“满堂问”之嫌。那么,如何在一堂阅读课中有条不紊地组织适量、优质的问题来达成有效教学呢?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在《问题教学》中把问题分为“信息性问题”和“启迪性问题”两类,认为“启迪性问题”能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受此启发,我们提出了以“主问题”来推进阅读教学的设想: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关键问题、中心问题或重要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2.“关键词”的前世今生

阅读教学如何实现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如何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进而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后认为,“关键词”是一个有效的载体。

我们平常所说的“关键词”主要运用于文献标引,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关键词”被广泛运用于网络搜索引擎,“关键词”概念也已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范围。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中的“关键词”(包括文本关键词与学生自主提炼的内容关键词、情感关键词等)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主题或主旨)以及落实教学目标。

3.“主问题”与“关键词”的内在联系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概括“主问题”与“关键词”的关系:“如果说‘主问题是对课堂内容进行大刀阔斧地构建,那么‘关键词就是对文本内涵进行精雕细琢地聚焦。它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形象、情感等关键信息的精练概括,也是师生、生生课堂智慧碰撞产生的火花。在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中,‘主问题是纲,‘关键词是目,纲举而目张,二者共同指向真實、深度、有效的文本解读和对话教学。”[1]

二、研究历程

1.萌芽期(1999—2005年)

我在执教之初,就努力以问题来组织和推进阅读教学,课堂上充盈着对话的精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在我的课堂中。2004年起,受马赫穆托夫的影响,“主问题”教学法在我的课堂中频现,我也开始在县语文教育界崭露头角。

2.成型期(2006—2009年)

“主问题”教学法凸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尝试引入“关键词”这一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阅读载体。于是,“主问题·关键词”课型成型了,我与教研组成员一起实践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的教学。

3.成熟期(2010—2013年)

这一阶段,我们尝试以“你提我问”(先由学生提问,再由我提炼为主问题)这一形式进行“主问题”的设计,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次省、市级公开课上,我以这种方式展示了必修、选修和课外阅读等不同领域的观摩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肯定。2012年,我将这种阅读课型申报了温州大学设立的基础教育课题进行研究。2013年,我以这种课型执教“逍遥游”,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能手一等奖”。

4.深化期(2014年至今)

我借鉴了王荣生教授的“定篇”“例文”理论,有选择地实施“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并构建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库”。2015年,此课型申报了浙江省教研课题进行研究。2016年,在省教育厅“百人千场”赴贵州的支教活动中,我以此课型执教的“永遇乐”一课,被《浙江教育报》等媒体誉为“一堂备了20年的语文课”。与此同时,我深入地整理和反思课堂,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此课型的文章,努力将之推广到全省与全国,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和学生获益。2019年1月,这种课型的研究成果获浙江省教研成果一等奖;2019年3月,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了这种课型的研究报告;2020年3月,研究成果获温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这种课型得到了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官方嘉奖和业内最权威杂志的高度肯定。

三、实践效果

1.增强学生“语感”,强化学生“文感”

学生经过“主问题·关键词”课型的洗礼,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了言语经验,把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增强了语感。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中,我以主问题—“词中五个典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有什么异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词所用的五个典故中五个人物(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的“称呼”各异:分别取其字、小名、年号、小名和名。学生在深入文本探究之后,提炼出尊敬、惋惜、亲切、惆怅、告诫、忧虑、耻辱、愤懑、悲愤、无奈等“情感关键词”,进而体味了稼轩隐藏在这些称呼背后的复杂情感,领悟了此词“沉郁顿挫,潜气内转”的篇性特征和“词言情”的文体特性。学生在這样的课堂实践中,既增强了“语感”,也强化了“文感”。

2.培育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如是说。从课题研究的成熟期开始,我引导学生以“‘我来提问自主生长单”(见表2)主动提出问题来带动和推进对文本的理解,以主动提问训练和促进阅读思维品质的提高,以主动提问辅助和丰富语文阅读学习方式。这样的实践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并且产生有效、有质量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学生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阅读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如执教“《指南录》后序”时,课前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第五段为何写了这么多个‘死(共22处)?是不是有些夸张甚至矫情?”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问题“请研读课文,谈谈你如何看待文天祥的生死观”。学生经过充分阅读、思考、讨论后,提炼了“生、死、义”等价值观关键词,并与之前的“行、羁、奔、还”等行路关键词和“欲、忍、痛、悲”等心路关键词,组成了一个“士”字形的板书(见图1),以呼应单元板块“烈士的抉择”主题。这样的课堂实践,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3.提升教师核心能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此课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执行力等核心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2008年,我以此课型执教“亡人逸事”,以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这篇散文进行鉴赏性阅读,把握住了怀人散文的“真”“神”“情”,从而被破格评为温州市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2013年,我以此课型执教“逍遥游”,以“一境界、二形态、三种人”为主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化繁为简,把握住了“逍遥游”的真谛,把这篇颇具难度的文言文解读得深入浅出,从而获得“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能手”一等奖;2018年,我以此课型执教“《指南录》后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课前提出问题再由我整合成主问题,抓住序的文体特征,切中肯綮,将一篇既长又难的文言文解读得深入浅出,最终获评浙江省最年轻的正高级高中语文教师。与此同时,我的教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本课型的实践中,我发表了相关文章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我也相继获得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长三角地区教科研标兵”等荣誉。这些绚丽的专业成绩的取得,皆与这种课型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的内在积极影响密不可分。

廿载磨一剑,光芒耀四方。如今,“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已走出浙江,走向全国,惠及全国数以千计的中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 陈智峰.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的探索[J].新课程评论,2018(11):65-73.

本文系浙江省教研课题“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Y03402)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