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多元活动,实现有效体育课堂

2020-11-23季海如

教育界·下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生特点小学体育

季海如

【摘要】设计多元化活动是实现有效体育课堂的前提条件。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多元活动;学生特点;技能练习

多元化活动形式多样,有情景式体育活动、游戏式运动游戏、竞技式比赛等等。小学体育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够带给小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将活动和教学相结合,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因此,讨论小学体育课堂中活动教学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立足学生特点,创设适宜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不同年龄层的小学生,其身心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需要立足学生的性格、兴趣、生理、心理、认知等特点,为其融入适宜、恰当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发挥游戏活动的功能。如果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活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小学时期的学生大体可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兴趣、爱好、身体特征、认知水平方面有较大区别,这意味着学生喜欢的活动种类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需要考虑教学内容,又需要兼顾学生的兴趣,为其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体能较差,理解水平较低,没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教师可为其设计诸如“传球”等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对于中年级学生,由于其已经具备一定的体能,同时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力度大、强度高的游戏,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体能,比如蛙跳游戏、追击游戏等等;针对高年级学生,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身体的敏捷度。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竞技性较强的活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等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和协调能力,而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课堂有效性,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为课堂提供一些活力。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价值,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活动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活动。活动是为了服务于体育教学本身,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过去,活动教学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是教师将其视作目的,而非手段。教学方向的背离意味着活动教学很难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需要立足教学内容,用活动延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内容,在游戏过程中锻炼体育技能,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引导学生参与“立定跳远”训练时,教师可以开设角色扮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然后,教师借助一些道具为学生设置“荷叶迷宫”,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路径或者恰当的路径进行立定跳远,只要可以成功“渡河”就行。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比赛,看看哪一个小组的成员“渡河”用时最短,跳跃次数最少。在游戏进行中,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看看他们在跳远技能上面存在哪些问题,等游戏结束以后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与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忘记自己在参与锻炼这个事实,反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游戏本身。如此一来,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活动本身是为了服务教学任务,如果脱离了这个前提,就会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立足技能练习,引入游戏活动

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小学生的身体机能,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尽管教师给予了学生大量练习的时间,但是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很难专心于某—件事情,而训练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刚开始小学生还会专心致志,但是用不了1 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涣散。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产生,教师需要将游戏和训练相结合,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成效,教师需要将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游戏融入训练过程。竞争性的游戏特征鲜明,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跳绳接力”“拔河”等都属于这一性质的游戏。在游戏对抗中,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例如,在训练学生的身体敏捷度和反应速度时,教师可以将“障碍躲避”“打沙包”等游戏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既能达到训练目的,又能增强训练趣味性。假设教师要训练学生“100米跑”的能力,就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融入“短跑接力赛”或者“追击大战”游戏。这类游戏能够最大限度训练学生的爆发力,而且具有十足的竞技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论在进行任何项目训练时,都必须将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位,确保学生安全锻炼,从而达到训练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将游戏活动融合进训练过程。体育教学中存在太多需要训练的项目,如果直接要求学生练习,学生很容易丧失兴趣,但是融入游戏,就能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

四、立足教学目标,鼓励互助互学

小学体育课程是需要考核的,只有通过既定的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才算达标。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体育锻炼,就必须有详细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体育技能,增强体质。教师应对每节体育课都确定好教学目标。为了完成目标,单单靠教师的讲解与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日常练习,同学间互助互学,相互分享体育经验,获得认知与行为上的提高。

比如在五年级体育“接力跑”中,教学目标设定为“迎面接力跑,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水平”。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按小组的形式自主练习接力跑。怎样能让接力棒稳稳接住,什么时候可以加速,什么时候需要适当减速,交接棒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练习接力游戏。几轮下来,他们有了一定的合作经验,将要举行小组间比赛的时候,伙伴们相互提醒,交接棒时两人跑位要注意,不能撞到一起,更不能掉棒。在棒次的安排上,孩子们根据教师的提议进行了有效分工,一棒给小组中反应快的,二棒、三棒给会跑能跑弯道的,四棒给最能冲刺的。小组成员们在比赛前相互鼓励,即使失败也不相互埋怨,而是总结教训,从头再来。

在小学体育活动中,学生相互分享经验,合作探究体育技能,相互促进,互学互助气氛浓厚,他们在宽松和谐的体育学习环境中,乐于练习,乐于探究。学生的互助互学,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提高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生活奠定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五、立足体育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本身具有使人积极向上的力量,体育活动能自然地把人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克服困难,增强意志力。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小学生集体荣誉感逐渐增强,能促使他们改掉自身的陋习,服从大集体的要求,懂得集体力量大的道理。比如在小学体操比赛中,他们相互提醒,动作划一,整齐到位,精神饱满,为了班级荣誉,克服种种困难,包括身体困难和心理困难,奋力拼搏,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遵守纪律。

体育课程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意志力有自觉性、自制性与坚持性等特征。体育活动中只有融入意志力,才能让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比如,在跳绳练习中,学生体力不足时,需要坚持性做支撑,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住才能胜利;在跳远练习中,跳远不达标时,学生就要自觉找时间练习,给自己压力,练习技巧;投篮投不准时,学生需要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克服心理障碍,主动向有经验的同学请教投篮技巧。小学体育课程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增长学生见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当然,体育教师本身也要做到举止有度,做好学生的榜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平等意识,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个性需求。比如在讲解示范武术“五禽戏”动作时,动作优美自然,突出重难点,营造宽松友善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體作用,在体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有效塑造学生的人格。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活动既是必要的教学措施,也是提升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的有力途径。在融入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训练项目等因素,发挥活动的功能与价值,达到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素养。

【参考文献】

[1]徐丹红.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 02):74-75.

[2]赖宇峰.构建小学生态体育课堂的策略[J].黑河教育,2020( 01):71-72.

[3]梁秀.探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元教育功能[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9):91-92.

[4]常雪丽.论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之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4( 15):47-48.

猜你喜欢

学生特点小学体育
技工学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