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挖掘文本,建构魅力语文课堂

2020-11-23季燕红

教育界·下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本挖掘学生素养语文课堂

季燕红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咯文本隱藏的深刻内涵,是教学的核心目的。为了有效挖掘文本,彰显文章的独特魅力,建构魅力语文课堂,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挖掘;学生素养

语文能够感染学生,靠的是每一篇文本中的真情实感,靠的是文本中传递的思想内涵,这既是语文的精神高地,也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文本,为学生发掘其中蕴藏的精髓,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一、梳理文本脉络,感受人物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文本精髓”是教学的头号任务,而对文脉的梳理更是重中之重。所谓文脉,指的是一篇文本的骨骼,“骨骼”越清晰,则文章愈清晰。换言之,文脉就是一篇文本的主要结构。一般来说,梳理文脉是为了了解文章每部分写了些什么。对此,教师可以更进一步进行拓展。比如,从文脉的梳理中,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精神。此时,文脉就像一道无形的轨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其精神世界的风貌。因此,梳理文脉,是文本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步,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鲁迅其人的性格特征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沿着文本呈现的文脉思路,展开深入阅读与思考:“作者选取了几件事来刻画鲁迅先生的性格?”学生发现,作者用了四件事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四个性格切面。教师继续向学生发问:“这四件事突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学生逐渐得到了答案:从引导侄女读《水浒传》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鲁迅先生非常反对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式的阅读方法,他提倡读书和做人—样,需要一丝不苟,才能做出一番学问;从“谈碰壁”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机智幽默以及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从“救助车夫”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国事安危的思虑与焦灼;从“关心女佣”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底层穷苦百姓的关心与同情。在这个过程中,顺着文脉,学生逐渐体会到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从文脉切入,对鲁迅先生身上发生的四件小事展开深入分析,让学生从多个维度出发,看到了不一样的鲁迅,也让他们对文章有了更加多元化的理解认知,从而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体悟。

二、紧扣文本言语,体会文章意蕴

在挖掘文本的过程中,品读语言的描写必不可少,尤其一些文章中的语言极为华丽,让文章的层次感更加丰富,也让品读语言的过程更加美妙。而且,每一篇文本的语言特色不同,在深入赏析的过程中也会带给学生更加多的启示。除此以外,文章中常常会存在一些经典的描写,正是这些描写让文章的深层内涵与主旨巧妙彰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发掘语言背后的秘密,学生很难感受阅读的快乐。教师要探幽索隐,从文本的语言入手,让学生拨开迷雾,体会文本的意趣。

例如《麻雀》这篇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生动刻画了老麻雀面对猎狗时的真实情状,作者用“扎煞、掩护”等词写出了老麻雀对猎犬的恐惧,也写出了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时展现出的勇敢气魄。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这些语言描写背后的深刻内涵,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扎煞换成其他词,比如‘竖起,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怎样不同的效果?”学生按照教师的吩咐,将“扎煞”一词进行替换,发现情感表达上弱了很多。“扎煞”一词写出了飞禽类动物在面对敌人时紧张、害怕的样子,将麻雀的神态描绘得非常出神入化。通过对原文中关键词的提取、替换,学生在句式的表达中感受到文章中包含的深层次情感内涵,同时对老麻雀的母爱之情有了深入的了解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文本语言的赏析,学生获得了一次绝妙的学习体验。

赏析语言是挖掘文本的重点。一篇文章的语言,往往传达着特定的情感、思想、内涵,如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语言,将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弦外之意”产生重要的价值,这点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探寻文本细节,感悟文章精髓

一篇文章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往往在于细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挖掘文本的时候,一定要留意文章中的细节。所谓细节,指的是容易为读者所忽略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很多内容,有的细节烘托人物性格,有的细节彰显文章主旨,有的细节让文章层次更加丰富……总之,这些细节是解读文本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不仅影响着学生对文章主旨的定位,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如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细节,必然可以发现文章的精彩。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掌声》这篇课文时,最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文章曾两次描写“掌声”,在悄无声息间传递着“尊重他人、关爱残疾人”的美好情感。然而,文本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同学们在英子讲完故事后,会送上那么持久、热烈的掌声?这个掌声背后又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为什么英子听到这样的掌声哭了?”在深入阅读后学生分析出,英子的种种表现,说明她感受到了掌声中蕴藏的安慰与鼓励,这带给英子极大的自信,而这种帮助是精神层面的帮助,让英子重新找回了做人的自尊与快乐。英子之所以哭泣,是因为内心受到强烈的触动与震撼,同学们的行为让她非常感动,原来没有任何人瞧不起她,是她一直误会了同学们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原文细节的捕捉,学生读出了更多文本之外的意思,既升华了对原文主旨的理解,又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案例中,为了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让学生从文本细节入手,展开具体的分析。通过对英子行为表现的分析,学生还原了英子的情感脉络,也对理解文章主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四、巧用小小疑问,深入解读文本

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本能的需要,那就是渴望成为发现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同时用科学有效的办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在小学阶段,思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素质,也是教师培养的重点项目。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借助小小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索欲望,这样才能让学生从知识的探索中收获快乐。而且,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潜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课文主要讲解了纳米有关的知识。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不妨给学生设计几个探究题,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思考。比如:(1)什么是纳米技术?(2)纳米技术都有哪些用途?(3)为什么标题是“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从哪些生活实例可以看出纳米技术的痕迹呢?(4)除了本节课介绍的内容,你还了解哪些纳米技术的知识?这些问题和课文内容具有高度的关联,对引导学生思考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可以提出自己的设想,也可以从原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设计这个环节,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在互动环节结束以后,教师可以针对这四个问题,邀请几个学生回答,看看学生的讨论否有所成效。通过一个个问题,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

在案例中,教师选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展开课堂教学,这是一种前置式教学模式。当教师给学生设计几个和课文内容高度相关的问题后,就可将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结合现代工具,丰富文本内容

在挖掘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进行授课,不仅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期待,而且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種无形的压抑感。阅读的愉快程度和氛围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期待感,就会缓解学生对阅读的抵触,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有利于学生形成心流体验。所谓“心流”,指的是学生全身心沉浸在文字中获得的一种专注感,这是判断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指标。因此,教师不妨借助王现代工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从体裁来看,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说明文,而说明文有着严谨的特性,并不是小学生热衷的体裁。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具有连续情节的内容,而说明文对小学生来说太过枯燥,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美丽的星球》这部纪录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之美。只有从感性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才会让学生对地球产生一种保护的欲望。此时,教师再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尤其是学生生活中能见到的不文明行为,如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等,让学生对这些不文明现象产生谴责的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围绕“环保”这一主题展开专项讨论,让学生试着提出环保的具体措施或者方案。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采取常规的做法,而是用多媒体设施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特殊的阅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地球产生了共情,也会主动地了解地球的知识,主动设想保护地球的相关措施。这正是运用现代工具的优势所在。

总之,想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精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需要从各个角度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从多个维度体会文本的精彩。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柴继红.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0 (14):89.

[2]潘超.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J].中华少年,2020(16):27-28.

猜你喜欢

文本挖掘学生素养语文课堂
浅析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构建促进中职生礼仪素养评价体系
面对差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慧眼识璞玉,妙手炼浑金
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