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是那一句:当乃跺

2020-11-22

夜郎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芦笙吊脚楼苗家

徐 健

山寨古朴自然,地势高远雄浑。四周是茂盛的树木、苍翠的竹林,木房子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连绵成片,错落有致……“当乃跺”,一个刻在木板上奇怪的词,不意间跳入我的眼帘。

这是贵州黔南三都县排烧村,当我与几位驴友来到这里,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迷住,这个深藏于深山里的苗寨,从此就深藏在我心里。

排烧村位于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距三都县城19 公里,村寨共有8 个村民小组,358 户1568 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5%以上,是一个以苗族人口聚居为主的村寨。

在郁郁葱葱的林木里穿过,我们时常可看见一两个苗族同胞的身影,在山野里劳作,或在山路边行走,或是树荫下休憩,待到走进排烧苗寨时,漫山遍野的翠绿以及古老的苗族风气就如阵阵春风,以热情的姿态欢迎山外的来客。

在当地苗族同胞的指引下,我们爬上寨子最高处的观景台。登上崭新的木楼观景台,呼吸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每个人的心灵都沉醉了。努力让自己“清醒”一些后,极目望去,视野中的整个山寨浑然天成,寨中树竹掩映,周围山水秀美,风光旖旎,宛如在绿波中屹立的小岛,既幽静而又显得与众不同。在“极目楚天舒”中欣赏不过十多分钟,山里的晴朗天气却偷偷地转成了阴天,我们还来不及下楼以躲避,稀稀疏疏的一阵山雨已悄然而至,我们便在这说变就变的山里邂逅了一场烟雨诗意:整个寨子于朦胧中若隐若现,犹如置身仙境一般。所谓水天一色,在这磅礴的山里便可以改成:山天一色。据说,曾有一位外国友人目睹这种“烟雨江南”的风致,称赞排烧是“天地连接的村庄”。

观景台的木板上,我们看到“当乃跺”3 个汉字。这如同遭遇美景一般让人惊异,我们大家也一时不解,急忙向村支书石有高询问这3 个字的含义。

石有高笑着告诉我们:“‘当乃跺’在苗话中,是‘欢迎客人到这里来跳月’的意思。”

排烧有吃新节、粽粑节与牯藏节等苗族传统节日,每逢过节,寨子里的苗族同胞都会身着盛装自发地聚集到山间田坝,围成大大小小的圈,欢快地进行“跳月”,跟着芦笙的节奏载歌载舞。其中,一年一度的排烧“吃新节”远近闻名,这是苗族同胞庆祝秋收、迎接新年的节日。节日当天,来自周边村寨的苗族同胞都齐聚排烧共度佳节,拦门酒、跳月、古瓢舞、斗牛、苗歌对唱等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还吸引了县内外水族、布依族等上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和游客参与。每到一个节日,寨子里的苗族同胞都会喊着“当乃跺”:欢迎客人来共庆佳节。

于是,一时间,整个寨子热闹非凡,屋内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屋外芦笙场上荡漾着幸福的笑语和欢乐的旋律,芦笙乐、酒歌声与情歌声弥漫在大山深处的夜空,如天籁之音般,惹人如痴如醉,传达着苗族同胞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排烧村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是黔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苗族村寨。整个寨子一律为木制结构的吊脚楼,这些房屋大多依山而建,房顶上盖着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顺势往下看,房屋前部均用木柱架空,为悬空吊脚,后部和山坡相接,楼面半虚半实,形成了“天平地不平”的建筑风格。

在苗族同胞看来,吊脚楼不仅仅是作为苗家人世世代代的居所存在于世,经过无数个岁月的洗礼,它早已成为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极大地引起我们的好奇心,便以好奇的眼光去观察。

大多数的吊脚楼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每排的木柱通常为9 根,当地人称之为“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备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中层是主人家居住的地方,下层楼脚砌作围栏,大多用于堆放杂物。吊脚楼最大的看点主要是中间住人的一层。旁边有木制楼梯与上层和下层相连接,这一层还设有走廊通道,约1 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为厨房或卧室,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屋里还在侧间设有火抗,方便冬天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这些门大都是两扇双开的,很有气派。

除此之外,吊脚楼上的青雕花窗子、“美人靠”式栏杆等都极具苗族艺术文化,我们还被一些独特的花纹图案吸引着。在屋顶的中部,有一小块白色木标显得很特别,形状类似远古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通过一番猜测和询问,我们在当地苗族同胞杨秀朋这里找到了答案。相传很久以前山中野兽横行,夜晚睡觉时人们都要紧闭门窗,于是野兽就从屋顶角爬进来吃人,有一个勇士守在屋顶边伏击野兽,并用利器将其杀死,此后,人们就用利器在屋角设下陷阱捕杀野兽。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野兽都躲进了山林,但人们把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而这些守护苗家人的利器,经过匠人的美化后,就形成了排烧苗寨的吊脚楼上独具特色的木标。

站在高处眺望排烧时,整个寨子的吊脚楼一排排横在山坡上,有些甚至沿着山脊伫立着,像武士守候家园,成群的牛羊和参天的大树,皆是他的战友,也像少女在青山绿水间翩翩起舞,青雕花窗子、“美人靠”栏杆和横飞出去的屋檐,都是她的倩影。或许,因为她的这份守候和美丽,成就了排烧苗寨的古老,让这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越加的神秘和迷人。

在排烧,建一座新的吊脚楼,可是寨子里的大事,主人家的亲戚和寨里的族人都要来帮忙,建造新房的场面很热闹,可谓是“一家建房全村出动”,整个过程更是充满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和仪式感。

当地的苗族工匠告诉我们,苗家人建房很有讲究,第一步是要选择合适的中柱,一般选择高而直,没有伤痕断枝的枫树。苗族同胞崇拜枫树,将枫树视为苗族的生命图腾树,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因而苗族建房必须有一根枫木柱。在苗族古歌中,有枫树生万物一说,许多苗家人都习惯在村寨的周围种有枫树、柏树等,任何人都不得随意砍伐村前村后的这些圣树。

在选好合适的枫树作为中柱后,还要进行祭树仪式,才能动斧子伐树。主人家要认真挑选祭树和砍树、抬树的人员,特别是祭师,必须是寨子里品行高尚、有学问和有威望的人。在进行祭树仪式时,祭师首先将一束麻线与一束红绸系在树干上,然后在树脚摆上三碗酒、煮熟的河鱼和猪肉,再烧一些香纸。祭树仪式结束后,由建新房的主人先动手砍几斧,随后大家一同将中柱树砍倒,并在现场修理后,在树的中间系上红绸和麻丝,再合力抬到建房的基地。

立房柱、上梁架是苗家人建新房既重要又热闹的环节。主人家必须邀请寨子里懂风水历法的能人慎重地定好新房的背靠与朝向,挑选出天气晴好、适宜动土建房的好日子,方能进行。在立房柱前,要将地脚枋排好,地脚枋架好后,就要杀一只公鸡,绕地脚枋一周,意为祭地脚枋,这样立的房柱子才稳固牢实。然后清点好柱子、枋子,按记号将柱子穿斗成排。苗族吊脚楼的建造,采用的是穿斗式结构,柱子之间用枋穿连,不用一钉一铆就组成了牢固的框架,充分展现了苗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工匠精湛的技艺。

苗家人的观念是“一家起房百家事”,到了立房柱、上梁架的吉日,全寨人都聚集相助,主人家的亲戚朋友还带着礼品前来庆贺,围在一块吹着芦笙,跳着苗族舞蹈,现场是一派喜庆景象。

在上梁前,主人家和舅方要分别选定两个技术好的年轻人作为代表,首先在中梁的两头捆上长绳,然后双方分别将长绳的一头带到中柱顶上,主方代表上梁脚、舅方代表上梁头。

上梁开始了,现场响起震耳欲聋的炮竹声,在中柱顶上的两个年轻人便在炮竹声声中,开始平行拉绳子,合力将中梁架到两个中柱上。中梁架好后,要将一些银元或铜钱钉在梁上,分别在新梁的两头摆放米酒、鱼、肉、肝脏等祭品,随后将装满糯米粑的箩筐挂到中柱上。上梁工序完成后,主人家便会将用糯米做成的彩色梁粑,从大梁上撒下,谁捡到了就意味着时来运转好事连连,一时间,大人、小孩蜂拥而至,哄抢梁粑,热闹异常。

我们亲身体验了当地苗族的接亲活动,从白天到晚上,整个过程既丰富又热闹,有接亲队伍进门前的拦门酒、苗歌对唱,通宵达旦的对酒歌,清晨的出门礼,等等,那场面始终让人难忘。

接亲当天,男方家邀请亲朋好友组成五六十人的接亲队伍,在新砍来的杉木扁担上绑着红绸,在新竹箩筐上贴着大红喜字,抬着大黑猪,挑着糯米、糍粑、米酒、鱼、鸡蛋,等等。在算好时辰后,“压礼公”一声令下,接亲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向女方家进发。“压礼公”是新郎盛情邀请来具体负责接亲各项事宜的总调度,一般为寨子里德高望重的人,懂得婚俗的流程和礼仪,不仅酒量好,苗歌唱得也出彩,能压得住场面。

接亲队伍来到女方家的寨子口,顿时,炮竹响了起来,唢呐吹了起来,芦笙乐也奏响起来,一浪高过一浪,村里村外挤满了人,小山村沸腾了。

这一天,新郎想要成功的接到新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此时此刻,新娘的家人和姐妹们早已在家门口严阵以待,摆放在他们面前的是为接亲队伍准备好的66 碗“拦门酒”。在苗族的婚俗中,新郎想要接到新娘,“拦门酒”是第一关。这些“拦门酒”主要是苗家人自酿的米酒,其中还掺杂着一些喜糖、瓜果、花生和厚厚肥肉片等,都用碗给盖住,接亲的人是不知道哪一碗是酒,哪一碗是瓜果的。有的人家摆36 碗,有的摆66碗,还有的摆88 碗或者108 碗,没有统一的标准,讨的是一个吉利的数字。

“两军对垒”开始了。首先是“压礼公”高唱一首祝酒歌,然后连着干三碗酒。在“压礼公”充满激情地助兴表演下,接亲队伍里的青壮年纷纷摩拳擦掌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挤到前面“敲碗”,敲到酒的就在现场大口喝酒,敲到肥肉片的就大块吃肉。有一个小伙子连敲了五个碗,都是酒,顿时引起现场不小的骚动,大家纷纷为他加油助威,只见他一碗接着一碗地把酒喝干,一股苗族汉子的豪气油然而生,博得阵阵喝彩。

新郎的接亲队伍好不容易敲完了66 碗“拦门酒”,冲破“酒关”后,等待他们的下一关考验是“对苗歌”。一边是新娘的姐妹,一边是新郎的好友,两边都有歌手,你方唱罢我登场,前面一个高声唱起,后面一群人跟着和,歌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最后,在新郎最诚挚地情歌表白下,接亲队伍里的小伙子们借着酒兴,一齐起哄,簇拥着新郎挤进了堂屋。此时,对新郎的考验还不算完,新娘的姐妹纷纷围住新郎,将他折腾、戏弄一番,有的姑娘用红色染料抹在新郎脸上,有的姑娘还用锅灰把新郎的脸抹得黑不溜秋的。新郎的狼狈样,惹得所有人哄堂大笑。

就在现场的热闹氛围达到最高潮的时候,新娘房间的门开了,身着苗族盛装的新娘静静地坐在装饰华美的床头上,衣服上是精美的苗家刺绣,身上佩戴着许多苗族特有的银饰,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有时各种银饰互相碰撞,叮当作响。

我们被苗族姑娘的这一身打扮深深地吸引了,不经赞叹道:“这真是美貌与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

当天,新娘家举办了酒席,款待接亲队伍和寨子里的亲朋好友,热闹的对酒歌,欢快的芦笙乐,持续了整个夜晚。

“这刚正是秋收,再过后就到吃新节,到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准备许多特色酒菜,寨子还要举行斗牛、芦笙舞与苗歌对唱等活动。”在酒席上,石有高热情地邀请我们到时候再到排烧来过节,他还要准备甜美醇香的苗家红薯酒等我们--我想,我一定会再来的,因为我忘不了那山里的云雾缭绕,那吊脚楼上“美人靠”的婀娜,特别是那一句深情而友好的苗语:当乃跺!

猜你喜欢

芦笙吊脚楼苗家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岜沙芦笙节
山城吊脚楼
苗家歇饮
苗家小阿妹
你好,芦笙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
醉了雷山(敬酒歌)
夏天明美术作品
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