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低年级实验教学有趣有理

2020-11-18张小强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

张小强

【摘  要】儿童似种子般具有自动生长的潜能,有着自我生长的节律,这一观念充分展现了教育需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理念,同时也确立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须以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导向,用趣味纷呈的课堂给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在丰富多彩的校本社团中给儿童的茁壮成长施以养料,通过家庭教育的影响为儿童成长助力,以STEM项目学习的有效模式为其出类拔萃提供充足的空间。

【关键词】儿童种子观;小学科学;STEM项目学习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儿童种子观”提出了:儿童似种子般具有自动生长的潜能,有着自我生长的节律,这一观念充分展现了教育需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理念,同时也确立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保持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学习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这就需要“儿童种子观”的指引。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在“儿童种子观”的指引下,通过小学科学这门学科,利用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遵循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機地将多学科融为一体,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需要为小学低年级儿童探寻一条基于“儿童种子观”的STEM项目学习模式。

一、以课堂为土壤,为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课堂永远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儿童似种子一样,更需要合适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才能得以茁壮成长。如何合理把握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应有的科学知识、掌握必备的科学技能呢?

1.知识趣味化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学习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制约,其思维特点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识记忆是其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于低年级的课堂要保持足够的趣味性。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它们是用什么做的》一课时,学生对于纷繁复杂的材料是眼花缭乱,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材料宝宝回家”的游戏活动,学生在纸条上写一个材料的名称,并贴在自己的身上,自己就成了“材料宝宝”了,老师在教室里相应的位置贴上材料的类别名如:金属、纸、纺织品等,学生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时,会判断自己和同伴是不是属于这一类,从而懂得材料的分类规律。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懂得不同材料的特点,理解其中的分类原理。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玩泥巴》一课时,如果只让学生观察泥土,说出泥土的特点,学生们对于身边司空见惯的泥土也许提不起多大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从玩泥土开始,“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怎么玩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了。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可以带孩子一起到校园里采集泥土。回到教室后,给学生展示各种泥塑作品,让学生产生制作泥塑的欲望。随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和泥、制作,在尝试中学生会发现里面的杂物给制作泥塑带来了不方便,从而主动提出要事先处理好泥土。虽然因为学生的兴奋,整个过程会显得比较混乱,但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会发现问题,并且了解到泥土中的成分复杂,这远比老师的讲授留给学生的印象要深刻。

2. 技能项目化

科学学习不是只有知识的习得,科学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要,如何将科学知识运用起来,从而形成科学技能呢?这就需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尝试去验证,最终升华成自身的科学技能。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小小工程师》一课时,让学生体验短铅笔和长铅笔的使用,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形成一个工程项目:制作铅笔加长器。针对这个项目,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可行性方案,并设想要达到的效果。学生就地取材,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铅笔加长器。制作完成后,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测试并评价,小组内推荐优秀作品向全班展示。在展示评价中,学生会得出一套评价的标准,每个制作者也会根据评价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改进思路。在该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工程师完成作品的过程:设计、制作模型或样品、不断调试及改进。

二、建立校本社团,挖掘儿童创新潜力

如果说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是成长的沃土,那么校本社团的建立,就是学生成长的养料。有许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习到的有限的知识,也可以认为课堂的教学束缚了部分学生的成长,因为每一颗种子都有他们不同的需要,我们不能企求他们长成一样的植物。因此可以说,校本社团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另一个阵地。

1.自主选择,走班选课

根据学校师资和学习场地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一些类别的校本社团,如:科普阅读、手工制作、STEM项目工程、劳动技术、科幻画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一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开展走班选课模式。这也需要任课老师根据情况制定校本社团教学案例,以适合各个社团的教学需求。

2.竞赛引领,助力成长

每个人内心都有着成为强者的欲望,参加竞赛取得优秀的成绩,无疑会成为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助推剂。学校有选择地确定一些竞赛项目,形成竞赛类的社团,让学生在竞赛中成长。竞赛社团的同学在取得成绩后,也会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也会像种子一样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同学加入科技类竞赛社团。

建立学校的校本社团,是通过部分学生的加入,引领更多的学生,其目的还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三、借助家庭教育优势,促进儿童长期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保持一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仅仅凭借有限学校教育是不能完成的。所以,要将课堂教学不断延伸,更要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

如今的家长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也知道对孩子的教育已经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了。科学教育尤其适合家校联合,因为好多项目在学校里是不能做得最好的。比如:学校科技节活动中,小学一年级安排的STEM项目《自制鸡蛋保护器》,如果让学生自主完成该项目,低年级学生会无从下手,即使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也只能“依葫芦画瓢”地使用老师列举的案例,很难有所突破。如果将该项目改为亲子项目,让家长参与其中,家长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思路,设计方案,准备材料,制作保护器,测试并调试,改进完善,最终拿出最佳的作品。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其中有许多环节需要家长完成,如准备材料、使用各种工具制作的过程等,但孩子的全程参与会让他们收获很多,家长在其中即充当了导师,也起到了助手的作用。从这个项目中,孩子不仅感受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多学科融合的魅力,也体会到成长的乐趣,这些是在学校的课堂上所不能获得的。

家庭教育的优势还在于无处不在的生活体验,这使得知识和实际应用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也许还能萌生出绝妙的发明创造案例。比如:家长带孩子到公园里捕捉蝴蝶,也许会有这样的体验,用捕虫网捕捉到的蝴蝶,有时还没来得及捉住,蝴蝶就从张开的网口飞走了。实际遇到的问题会生出解决的动力,孩子心中肯定会想,这个捕虫网不科学,我要改一改它,这就是发明创造的来源。至于怎么改进?是否能改进成功?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能够提出这些问题,就是儿童成长的最好见证,发明创造也就呼之欲出了。

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须以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导向,用趣味纷呈的课堂给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在丰富多彩的校本社团中给儿童的茁壮成长施以养料,通过家庭教育的影响为儿童成长助力,以STEM项目学习的有效模式为其出类拔萃提供充足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春福.叶圣陶“儿童种子观”的内外价值及其当代要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5(Z4):49-53.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
关于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让有效交流彰显小学科学课堂的精彩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