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内行人”愿意看,“外行人”看得懂——从《徐州日报》实践看生态新闻创新

2020-11-17甘晓妹

记者观察 2020年18期
关键词:徐州日报新闻报道

文 甘晓妹

一、专业性是生态新闻报道的基础

(一)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化学习

生态新闻对采编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和一般的新闻报道一样,生态新闻在采编过程中要遵循新闻自身的专业特性;与此同时,每一篇生态新闻报道又都会涉及大量生态专业知识,采编人员要做出专业的诠释。近年来,《徐州日报》多次组织采编人员参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南方报业集团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建立起内部学习制度,通过视频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势,不断提高采编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打造一支生态环境报道的“尖兵”队伍。

(二)生态新闻向深度专业报道转型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党报等平面媒体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但无论如何,“内容为王”仍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扬长避短”,近年来,《徐州日报》借鉴《人民日报》的“生态周刊”等成功经验,引导生态新闻走向“深度专业化”。如《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徐州样板》等报道,都致力于深入挖掘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新闻产生的背景、因素、机制、影响等,深入剖析,充分发挥了地方党报的影响力,吸引了大众关注。其次,《徐州日报》强调重点生态新闻配发评论产品,深化主题,使新闻报道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建立与专业性咨询智库的联动机制

随着生态文明内涵的日益丰富,新闻采编人员受自身知识体系的影响,往往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有生态专业知识。因此,《徐州日报》主动与徐州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环境科学研究所等联系,共同构建咨询智库,为生态报道提供专业性保障。以此为基础,建立专家和记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建立了记者与专家互动的机制,形成意见遴选和反馈机制。

二、可读性是生态新闻报道的生命

(一)选材上求“新”

要想吸引读者,“新鲜感”很重要。在生态新闻的选材上,《徐州日报》善于抓住党和政府在生态工作上的新决策、新举措。如《借力“第三方”破解环境监管难题》等,都抓了一些“发生前”“发生中”的新东西,显示了记者对新事物的洞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徐州各地在生态工作的新样板、新典型,也是《徐州日报》生态新闻的重要选材。尤其是对一批有血有肉、各具特色的先进人物的介绍,使读者备受感动和鼓舞。铜山区伊庄镇的守山父子刘开田、刘继忠,全国首届“地球奖”“母亲河奖”获得者、全国著名的环保人士周美恩等,都是通过《徐州日报》的报道,为大家所熟悉。

(二)表达上求“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剧增,现在的读者缺乏耐心去阅读冗长篇幅的纸媒报道。为了适应时代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徐州日报》在表达方式上力求改变,力求以平视的角度来与读者进行交流,多用故事化的叙述讲细节场景,少用工作化的语言做笼统概括。2019年12月,《徐州日报》推出“践行嘱托看变化”系列报道,其中的“生态篇”,突破了《徐州日报》以往生态文明综述类报道“大而全”的窠臼,以三个生动的故事入手,通过微观人物的变化,展现宏观成就。

(三)技术上求“炫”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在传播效果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徐州日报》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促进网络与纸媒交融互动,从而使传播形态得以创新和发展。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徐报组成融媒体团队,赴徐州市危废集中处置中心采访高危医疗废物的处置情况。此后,《徐州日报》刊发了《徐州高危垃圾转运焚烧:苏C3C311的特殊”旅行”》一文,与此同时,中国徐州网、今日徐州APP上同步播放了同题短视频,在读者、网友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广泛共鸣,并被《中国环境报》、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转载。

猜你喜欢

徐州日报新闻报道
疫散待春回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灵感日报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