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信息

2020-11-17刘小宇,田雁,陈明亢亚莉

支部建设 2020年28期
关键词:花椒树门楼沟村

石楼:“铁杆庄稼”带来“阳光”力量

地处黄河岸边,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国家级贫困县的石楼县,自然条件差,脱贫难度大,曾是吕梁市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这里成功摘帽的背后,有着不容忽视的“阳光”力量,被村民们称为“铁杆庄稼”的总规模86.3MW 的光伏扶贫电站,惠及9个乡镇的113 个贫困村9600 户贫困户,每年光伏收益达6000 余万元。

石楼县日照时间充足、光能资源丰富、空气清洁度高,年平均有效光照时间1300 小时,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被确定为帮助当地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石楼县光伏扶贫电站占地总面积约3300亩,其中高支架光伏扶贫电站占地面积约2300 亩。该县巧借“林粮间作”原理,深度延伸“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模式,将可实施“光伏+”的土地转交由村集体进行管理,村集体委托公司(合作社)统一经营,根据市场需求及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实施“光伏+”项目,预计每年可增加100 万元的收入。

“铁杆庄稼”带来“阳光”力量,给贫困群众带来了最直接的实惠,也打造出一条更有效、更持久的脱贫致富之路。

(刘小宇)

灵丘:乡村旅游让花塔村踏上致富通途

花塔村是大同市海拔最低、高山阻隔、相对封闭的小山村,只有一条827 米长的人工开凿的隧洞与外界相通,自然环境独特,风土人情淳朴。然而,也恰恰是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336口人近乎与世隔绝,守着大山靠天吃饭,全村贫困人口占到了常住人口的二分之一,成为大同市74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沐浴下,依托本村山好、水好、空气好的优势,花塔村紧紧抓住乡村旅游这一产业发力,修筑了凉亭、景观坝、长廊、软桥、农家采摘园、石头栈道等旅游设施,2017 年投资760 万元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竹园、月季园,购置了17 辆电瓶观光车,建设了1 座纪事浮雕,铺设了牛帮口至花塔的沥青路,全面提升了花塔景区的旅游品质。

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吸引的是游客,带来的是财富。2019 年,全村共接待游客8 万多人,旅游收入350 余万元,人均增收3000 元,同年6 月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首批“AAA 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短短几年间,花塔村从一个封闭保守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田 雁)

乡宁:史家沟村唱响奔小康的“椒”响曲

站在乡宁县枣岭乡史家沟村的花椒地头,红彤彤的花椒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置身其中,能闻到沁鼻的花椒香味儿,也能捕捉到忙碌着的农民那黑红的脸庞上发自内心的喜悦。

“那时候,谁相信花椒种植能旱涝保收呀!要不是老支书和村‘两委’的坚持,史家沟村也不会发展为花椒种植专业村。”史家沟村村委会主任文耀峰说,现在村里370 余户,家家户户种植花椒树,种植面积达3500 余亩。“一亩地大约栽植60 余棵花椒树,每棵花椒树产2 公斤干花椒,按去年收购价80 元/公斤计算,一亩地毛收入近1 万元,小麦的收入显然不如花椒。”

不仅如此,花椒还带动了村民的劳务收入,以贺降军为例,2015 年他将花椒树由原先的400 棵扩种到1000 棵,占地面积15 亩,为抓住最佳采摘期,今年他雇了11 个人,每人采摘每公斤鲜花椒的费用为6 元钱,目前已采摘1500 多公斤。如今,史家沟村3500 余亩的花椒田里,一棵棵花椒树扮靓了乡村风景,鼓足了村民钱袋。不知不觉中,村民口中的顺口溜变为了“春栽一棵椒,秋收万颗子”。

(陈 明 亢亚莉)

太原:代耕代种连片发展 小返乡的荞麦花开啦

“我们乡种植的2000 多亩荞麦花开了,红秆绿叶开白花,非常漂亮,快来看看吧!”9 月3 日,太原市杏花岭区小返乡李家庄村的村民兴奋地说。

过去,小返乡的农户大多都是分散经营,耕作模式较为单一,耕地撂荒现象也比较严重。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今年,小返乡按照耕地撂荒专项整治要求,对撂荒地实施集中整治,并在所辖6 个村率先试点。在李家庄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村民签订了代耕代种协议,村民自愿将闲置耕地、撂荒地交给合作社代耕代种。

今年7 月初,李家庄村采取“集碎成片”策略,出动小型挖机、中型铲车和大型拖拉机,开始整治原野鸡庄村村西的撂荒地。只用了不到10 天的时间,平整的100 余亩土地就呈现在了村民面前。在小返乡,平整出的土地共有2000 多亩。考虑到荞麦对土地要求不严,不仅具有观赏性,药用价值也很高,为此,该乡决定大面积种植荞麦。

现在,小返乡已有2000 多亩土地实现代耕代种,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土地集中整理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提供农资,统一服务,统一经营,年底给村民分红,让村民成为了“甩手掌柜”,不用自己种地,也能有收益。

(袁剑锋 刘璟琛)

平顺门楼村: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从交通不便的山里搬到水电路网一应俱全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从破旧的土房子搬进红瓦白墙的楼房……新村子、新房子、新日子,如今,平顺县门楼村群众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门楼村是平顺县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88 户,就有73 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达82%。搬出深山,过上幸福生活,是门楼村几代人的夙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后,门楼村利用国家扶贫资金重新选址,重新规划,在大路边建起了移民新村。新盖的房子先建一层,但地基符合加盖三层楼房标准,并建好楼梯,预留茬口,待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后根据需求自行加盖。

易地扶贫搬迁,并非一搬了事。为了给广大群众创造就业门路和致富产业,门楼村立足区位优势,引导群众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留守在家的群众自筹资金加盖二层办起了农家旅舍。目前全村已开办14 户农家旅舍,并建有一座快捷酒店,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除了“两不愁三保障”外,门楼村还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产业。在天脊凤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柴胡、党参、黄芩、连翘等中药材种植规模已经发展到400多亩,给入社群众带来了实惠。

(张永清)

临猗: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乡村论坛”启动

9 月3 日,临猗县农村“两委”换届“乡村论坛”启动仪式在猗氏镇翟村举办。

该县通过开展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乡村论坛”,有利于推动党员干部提前谋划本村发展远景,把党员和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选什么人干事”上来;有利于进一步提前摸清干部人选底子,掌握一批政治素养好、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人才,有效解决“人选从哪里来”的问题。“乡村论坛”通过公开演讲、现场问答、民意测评等环节,激发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群众的觉悟,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

该县要求参与论坛的竞选者要立足村情实际,着眼乡村振兴进行演讲,积极回答人民群众关切的重难点问题。党员要自觉服从乡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提问环节带头合理提问,提高“乡村论坛”质量,做好“乡村论坛”的宣传员、组织员。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踊跃参与“乡村论坛”活动,主动提问,客观测评,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现象,为论坛的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秦 阳 邵 阳)

猜你喜欢

花椒树门楼沟村
花椒树种植特点及施肥技术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村里的集体产业应该由谁来“操盘”?——佛坪县银厂沟村尝试“连锁加盟”
花椒树
站在一株花椒树面前
前门楼子九丈九
花椒树
别了,半沟子
乐东古门楼
清唱